陈淮高
摘 要: 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在外在的——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上,而且要体现在内在的——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上,包括优生和学困生。文章探究了高中贫困生的脱贫策略。
关键词: 高中学困生 成因 脱贫策略
在教育界和社会大声疾呼教育公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是否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在外在的——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上,而且要体现在内在的——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上,包括优生和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再看到弃学的孩子,不再听到“救救孩子”的呐喊。
以江苏为例,孩子读完初中,近90%的学生都上了高中。常言道,十个指头有长短,学困生不少,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学困生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怎么做?下面笔者就高中学困生脱贫问题做探究。
一、学困生成因剖析
笔者曾对江苏省三所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清河中学、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江苏省清江中学)的共100名学困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得出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如下:
1.自信心不足,看不到希望。
2.缺少成功体验,没品尝过学习的喜悦。
3.缺乏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心理。
4.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
5.缺少老师的关爱与指导。
二、学困生脱贫策略
(一)学困生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它是学习的始动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其本身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1]。
1.保持乐观的学习态度。“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凭着这一点认识,我们就能乐观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当你达到了这一境界,你就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你就能够学得更好。”(魏书生快乐学习法)
国际知名心理学大师、美国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著作——《学习乐观》传递了这样的理念:成功需要坚持,尤其是永不放弃的坚持,而乐观就是坚持的灵魂。事实证明,乐观的学习态度远比知识本身更能创造机会、抓住机会、赢得成功。
2.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当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向好友、家长和老师倾吐,进行心灵沟通,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有的人学习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想到“我让父母失望了”,“父母一定不喜欢我了”,这样势必给自己太大压力,进入恶性循环,讨厌学习,打不起精神。这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应该诚实地对父母说出困惑与纠结,不要害怕父母的责备,要相信他们永远是爱你的。也可以向生活阅历比较丰富的老师请教,向老师说说自己的难处,听听老师的建议,还可以跟同学多交流,同龄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会得到很多启发,有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
3.多一些适应,少一些抱怨。有些高中生常抱怨中国教育制度不好,总以为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高中生的压力小,学习轻松。其实,几乎所有在美国学校读书的中国孩子都说,在美国读高中并不比在国内轻松。说轻松与否跟自己选课多少有很大关系,如果对自己要求不高,选的课少,可能就不会很忙,但如果选的课程多,那么难度大,压力也很大。
(二)教师角度
孔子有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可见,“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最基本的师德修养。只有当教师带上爱心,接纳每一个教育对象时,才能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导教”并济,让学困生脱贫致富。
1.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心理专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更要善于做学困生的心理老师。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培养学困生健全的人格,是学困生转化的首要方面。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束之高阁,而应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求。要知道,学生不仅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尊重学生实质上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心理。
3.不失时机地运用赏识教育。当学生消沉、对学习失去信心变得毫无斗志时,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搜寻学生的闪光点,告诉学生他有哪些优点,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从欣赏的角度鼓起学生的斗志。只有不失时机地运用赏识教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乐学习。通过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的高低就是对自己要求的高低”[2]。
华罗庚没上过大学却最终成为数学家,爱迪生曾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最终成为发明家,爱因斯坦曾被一位训导主任断定“一事无成”而勒令退学,最终成为科学家,这些都是最好的明证。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困生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贬斥。
赏识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如主动为班级做好事,助人为乐,等等。有时,只是在课堂上一次成功的表现,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4.分层教学,让学困生各得其所。美国中学教育真正的精髓在于分层教学,满足学生所有的潜能需求。几乎所有中学都是根据学生程度提供跨年级选课,对于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校方会不惜成本地从校外请教师,或者联系大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对待学困生,我们不可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可以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应该在了解他们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纲要》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学困生单从“学习成绩”这一层面上讲,是一个弱势群体,不可以用高考的成功与否为学困生定位排座次,不代表考不上大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教学只要能让学困生学有所得,就是成功的。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
5.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传授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醒和引导学困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当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后,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对学困生不回避,不歧视,不放弃,用发展的眼光,用真诚的爱心,用合适的方法对待他们,让学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看到未来的希望,增强自信,走出自卑,就可以成功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张林.心理学:315-317.
[2]陈连森.心理学:329.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陈家麟.高中心理教育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勇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6]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