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明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观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大的革故鼎新,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人文关怀。“把学习当做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始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观念,转变师生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习惯上认为政治知识具有纯理论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感知政治知识,理解政治知识,运用政治知识,就要“分析讲解”。这种见解后来被误解为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影响很广,这也是造成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因素,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往往会导致政治学科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究其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角色指导思想偏颇所致。
新课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既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作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重新进行审视和探究,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师生角色应转变为互动(即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角色。这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及内驱力等多方面的互动。通过反思、互动,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和修改。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学满足学习主体活动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人格结构能够系统地向更自主、自立、自强,更富有创造性、责任感并能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全人格发展。
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因材施教”,“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在他第一任总统宣誓就职的第三天就公布了自己的教育改革方案。国会由此通过了著名的、长达670页的《2001一个都不能少法案》。以立法方式推进教育改革。他所想表示的当然包括要实施“因材施教”,不否认、放弃每一个发展着的美国公民的进步。
在每一个班级里都必然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有千差万别之分,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要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既兼顾全体学生,又注意针对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要求不同智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在不同基础上学生学习质量有整体意义的提高。如果给予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方法,则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情趣、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共同进步。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订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一堂课这方面。
我们常常为之苦恼的后进生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首先应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教育者应该全面转变旧的观念,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一风吹”,更不能以教师甚至教师也难以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大多数后进生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会因为他们的“不良”表现而缺少关心与温暖,教师则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怀着极大的热情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心,从而协调各方面力量,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不断进步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为教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我想,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爱戴,和谐、协调的师生关系也更容易建立。
三、反思班级工作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激情,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对知识的求知欲的强弱,克服困难的意志,自信心,探索精神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情感变化的趋势、参与各项活动的行为表现、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多方面问题。
所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当然,如果连目标都没有,也就谈不上进步。首先教师应该反思自查,在一个特定阶段的班级工作目标是什么,或者是目标是否合理。传统上我们对“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管”的层面上,而忽视更重要的是“理”。这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工作应侧重在“理”,要帮助学生理清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否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就会像在黑暗中迷失方向,失去指向的明灯。而我们正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理智挑战、使学生获得丰富积极体验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奋斗目标。只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自我素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教育学生树立美德观念,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步熟识。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他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必须接触社会。那种成天只知道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即使考试成绩再好,考分再高,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更不用说好学生,或者说全面发展的学生。
所以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进行全面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里的潜能包括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高尚艺术的鉴赏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良好的个性和诚信健全的人格;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关注国际趋势,崇尚社会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方向,做对国家、人民、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
我们不能忽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榜样的事实。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政治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发展现状是思想政治课载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有提高了基本理论,才能在教学中明确方向。教师还必须提高政治素质,崇尚社会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在行为上要严谨,甚至规范。教师是学生的模范,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师性”。令学生崇敬的老师,学生会愿意学他的一切,甚至教师的言谈举止。反之,教师就会失去美德示范的地位和功能。其次,改善知识结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形势下仅靠单一的政治专业知识远远不够,知识的尽可能广博显得尤为重要。旁征博引、创造性地活跃课堂气氛,能强化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效果。最后,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逻辑性还要求政治教师有较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五、反思教育教学形式,不囿于固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教学方法也注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努力学不到。因为教师教的仅仅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对领悟能力稍差的学生,努力听课,却不一定能弄懂全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相应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一点一点地被磨灭。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的。而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就有,比如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娱乐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等等。可以满足多层次、多平面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性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新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性化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摸索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