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栋 杨道宇
(李 栋: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杨道宇:渤海大学 副教授,博士 辽宁锦州 121000 责任编辑:罗旭舟)
所谓知识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知识,对知识具有怎样的性质、又具有怎样的功能的观念和认识 (肖川,2004);所谓教学观就是关于教学的本质、价值和方式、过程的系统认识,由知识观决定的教学方式就是由知识形成方式决定的教学方式 (郝文武,2009)。上述概念一经总结,知识和教学的关系便得以显现:知识制约教法,教法依知识的本质、形式、获得方式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英语知识与英语教法也遵循着一定的辩证规律:英语知识制约着英语教法,英语教法反过来促进英语知识的发展与完善。那么,英语知识究竟有哪些属性?英语知识的特性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英语教师真正认清英语知识的本质,并能提升英语语言教学的质量。
在英语教学中,有人把工具理解为应试、人文理解为素质,也有人把工具理解为技能、人文理解为情感,看似更加具象,其实是对工具和人文的矮化理解和误解,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英语知识中工具和人文的外延远远不止这些,作为一门工具语言,它既是传话言情的工具,也是指尖挥洒的工具,既是个人发展的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既是应试过关的工具,也是提升素质的工具。〔1〕作为一门文化语言,它既是陶冶情操的人文,也是多元文化的人文,既是共通感的人文,也是判断力的人文;其二,英语知识中的工具和人文虽有区别,但是也很难去严格地划分二者的界限,我们很难说工具性的知识没有人文,同样,也很难说人文性的知识拒斥工具,把二者割裂开来去理解是过去人们对工具和人文理解的通病——钉是钉铆是铆。因为二者不是巧合、也不是刻意地被组织到了一起,而是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到了一块儿。例如:在英语构词法中,goat本来译作山羊,可是当这个词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文化 (基督)的时候,它的性质就变了,它成了代人受过的替罪羊,也作scapegoat,显然我们是不能把scapegoat简单地理解为合成词,因为在其构词技能背后潜藏着文化因子;在英语的句子以及文章中,那就更毋需多言,每一句由词构成的句子都会有一个文化意群,每一篇由段构成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文化隐喻。可见,英语知识中工具和人文的丰富内涵不言而喻。
杜威 (1986)曾对语言的形式 (form)和事件(matter)、内容 (content)和形式 (form)的关系做了论述,并认为形式与内容、事件是不可分裂 (split)的。的确,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语言的一体两面,事件是这两面在自在与自为世界的结合。但是,本文并没有打算把英语形式提高到与英语内容齐平的高度,而是把形式作为英语知识的亚元素,与它相对应的是语言法理。语言的法理,即语言的语法逻辑,它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是“一”与“多”、“多”与“多”的关系。即一种法理对应多种形式,同理,多则多。比如,翻译界有一句很主流的话,“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看作主谓结构”,一个词“Help!”,两个词“Help me!”, 三个词“Help me, please”, 四个词“Can you help me?”这是英语知识中典型的一理多形。但这并不意味着法理固定永恒,形式千变万化,不仅因为法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是这种变化周期很长、幅度较小,看上去不明显罢了,而且因为形式也不一定就是灵活多样的,比如语言固定搭配、逻辑习惯是经不起变来变去的,如果我们把日耳曼语系的“吃饭”变为阿尔泰语系的“饭吃”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英语知识的法理与形式作为知识的属性,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
在教学中,有人认为趣味本不是知识的主流属性,甚至不是知识的属性。这种把知识与趣味相“剥离”的做法其实是把知识中的趣味与游戏中的趣味混为一谈的体现,也是用游戏的机械趣味去淡化知识趣味的后果,同时也是用教学场域中的趣味掩盖知识本体趣味的体现:知识趣味主要指的是知识的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是知识对于人最朴素、最初始的好奇诱导。比如,音乐知识的趣味是五线谱上音节的律动,书画知识的趣味是在画纸上的自在涂鸦等。而游戏趣味在英语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趣味知识,一种游戏凌驾于知识之上而形成的知识,它使得英语教学进入一种游戏状态。〔2〕因此,趣味知识与知识趣味最大的不同在于二者的兴趣点不同:前者着眼于游戏反复之乐,后者看重于知识咀嚼之快。英语知识趣味主要指向单词构词的灵动感,遣词造句的调度感,读与译的穿梭感以及写与说的成就感,亦可以具体概述为听力的趣味,交流与演讲的趣味,阅读的趣味,写作的趣味,但不可以简化成听、说、读、写的趣味,因为那样的话,英语知识的趣味逐渐会沦为游戏趣味。然而,这里对知识趣味的强调,并不是为了去褒知识趣味而贬趣味知识,因为这两种知识各有优点与瑕疵。
语言知识的功能,可分为较为具体的、零散的言语功能和较为生成的、概括的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撇开语义、语境、语气及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言语功能则是一个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是语言功能在具体语境下的实现。〔3〕不论是语言功能还是言语功能,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中,都是呈显性的,因为不显就不能被称之为英语语言的学习。语言知识最大的外部功能是针对人的,它涉及到对人的有用性,因此,我们不能不借助价值这个词。语言知识的外部价值一般来讲是比较呈隐形的,这里要特别注意,语言知识的价值与语言的价值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同理,英语知识的价值不同于英语的价值,我国英语知识的价值也不同于西方世界以及其他以英语为第一、第二语言的国家,尽管有些许共性的地方。比如,我国英语知识的价值诉求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而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是追随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不是信奉耶稣基督教条;是汲取西方优秀的文化精华,而不是摒弃我国千年的传统精神等等。这些隐形价值不是词严意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隐现在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里,在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里;在教科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西方的各种节日,还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中国文化。英语知识对于个体的价值,也是较为隐性的,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来就不是“理性”的,非理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未来潜能激发的不可估量性共同造就了英语知识价值呈隐形品质。
知识就像巧妇手中的米:米规定了巧妇能否做成饭,做什么饭以及做饭的方式;同理,知识规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者认为不能为了过分追求做饭的方式而忽视了“米”的重要性,认为从长远和根本上说,知识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如理论思维能力、真正的创新能力等,极具发展的后劲。〔4〕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英语知识的属性在教学法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以致一些教师只是泛泛的告诉学生“米”能吃,而没有告诉学生“米”怎么吃,怎么吃好吃。本文对这种吃法做出新的诠释,不是详细的烹“米”步骤,而是它的原理。
英语知识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直接预示了英语教学的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工具和人文这对范畴比较特殊,因为它们既可被用作属性,也可被用作手段,即工具法和人文法。工具法崇尚准确化、简单化、程序化和技能化,人文法则偏爱非理性、概念化、陈述化和情感化;工具法可千篇一律,人文法却百花争艳;工具法重量化评价,人文法重过程判断……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工具性或人文性一边倒的现象;出现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教学的工具加人文的简单叠加现象;也出现了综合工具与人文的第三条教学道路,可以说,上述这些尝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诟病,教学固然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走不保不冒的中间道路未必就能行得通,好的英语教学在于取舍,在于选择,该用工具绝不用人文,该综合就不分用。对于英语中约定俗成的俚语、固定搭配及语法结构的语言技能学习,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因为这是工具性知识中最“真”的要求,这些知识马虎不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It rains cats and dogs.绝不能改成It rains mousse and pigs.I am a teacher.绝不能换成I are a teacher等等。这些“真”的例子是对英语教学中轻视知识的有力批判,一些偏爱经验教学法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语法的系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重要,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口语化,在英语写作中错误百出,这些教师打着为学生减负的旗帜,轻视语言学习的反复练习,更是对“手写十遍、背课文”等古老的教法深恶痛绝,但仔细反思后,这些做法真的错得那么彻底吗?英语的学习真的就那么简单吗?相应地,对于人文性知识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毛病,例如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只顾着从文章中挑生词、词组、句型,做后边的练习题,而忽视了对英语文章语文般的赏析。因此,对工具法和人文法的深层认识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使用二者,而不是泛泛地喊喊口号。
在英语语法学习中有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有学生语法学得很好,可是不会造句写文章,另一方面有学生做语法题、写文章的能力较强,可是对于语法题、文章句型背后的语法知识支支吾吾、不明所以。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了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没有处理好语言的法理与形式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教师在教学中不爱“讲理”的后果,或是认为语法太过机械,没有多少理可讲,或是认为讲清楚理是专家的事情。其实,只要静心钻研,英语语法的名堂大有可为之处,比如有的教师讲物主代词时,只会告诉学生my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ine是名词性物主代词,my+名词=mine,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便于记忆,其实学生常常会觉得一头雾水,何不再往前推一步,告诉学生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是形容的法理,同理mine是名词。这就是为何英语语法专家讲的课那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对待语法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步,而这一步也是很多一线教师所不屑的一步。那么,穷尽了所有语法道理并不等于运用自如了,因为学生运用法理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是法理的掌握可决定的,它还与学生语言零碎知识的积累、语言逻辑的培养以及练习的程度有关。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给范例、多给做法,不要企图养成学生追求单一的语法习惯,比如一说到重要性这个词,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importance,而不会用其它词诸如essentiality,significance,fundamentality等词为句子或者文章增色,并且教会学生更多的语言逻辑,勤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形式不拘泥于法理。
现今,幽默教育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并被认为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策略(Berk 2002)。新课改也在追寻着英语中的幽默,游戏教学法的盛行就是最好的例证,特别是在低龄段的教学中尤为受宠。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学生觉得英语十分枯燥,认为英语知识索然无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无味,这与我们英语教学中一直用游戏趣味掩盖知识趣味有很大的关系,游戏趣味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也无法取代知识趣味,只有知识趣味才会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限延伸,直到稳定,游戏趣味终究是暂时的。知识趣味总显得比较含蓄,没有游戏趣味里那么多比赛、规则甚至让人捧腹的笑声,它给人更多的是知识晋升的乐趣、好奇心的诱导;是听得到、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的成就感,这里面的任何一点兴趣足以让英语学习者为之坚持。因此,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表面的兴趣,更应看到学生内心对英语的态度,必须让学生应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会点什么而感受到自信。我们为知识趣味正名,不等于贬低趣味知识、贬低游戏,因为趣味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很重要,而幽默感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来讲也是大有裨益的:有学者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不应只取决于学术方面,更要看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能力水平如何,幽默风格以及幽默感。〔5〕显然,幽默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这种幽默感是离不开趣味知识的积累和游戏的练习的。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首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非常重要。〔6〕对英语实用性的诉求也就是对英语功能的运用,主要体现为内外两方面:于内,功能的运用体现在英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方面,教学生运用一些单词的发音精确地猜出单词的拼写,运用一些词组短语构造出完整的句型,运用一些句子加上语态、情态去表达他们的情感等,这些运用要比简单的练习高明得多。于外,功能教学不可避免地和考试等一些外部评价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英语知识的功能必须要满足这些外部要求,教学也要最大限度促进知识的此类功能,对英语知识进行机智地筛选。但此类教学常常给学生压抑感,以致慢慢地磨灭了学生的激情。所以教学还应发挥其它功能,不让教学目标个体最优化,而是给学生提供多元英语应运目标,使分层多目标最优化。〔7〕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掘英语的有用性。在英语课程标准里还有一类抽象的英语知识功能,那就是价值意义上的功能,比如,基础教育英语新课标所规定的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这些价值并没有在教材里直接被提及,而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被蕴含,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要将这些隐含的东西教给学生,为此,教师可以从编制校本课程、课外讲义上做文章,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吸取对方精华、保持自我。
综上所述,英语知识对英语教法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说,知识是造就教法的第一因素,因此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当中,首先要真正的理清英语知识的本质,再顺着这些本质选择最合适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认学生、环境、社会对英语教学的制约,而是在发现近来的教学方法有逐渐轻视知识的迹象后,为以知“定”教论的一种申诉。因为教学讲究的是灵活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材”、环境的“材”,也应该是知识、教材的“材”。无论忽视那一“材”的教学,注定是不完整的教学。
注释:
〔1〕李良品,王晋.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百年演进与述评〔J〕 .学术论坛, 2005 (10): 204-207.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诠释学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07.
〔3〕徐晶凝.关于语言功能和言语功能——兼谈汉语交际语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135-139.
〔4〕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5-23.
〔5〕(美) Asil Ali Özdog^ru.Humorous cartoons in college textbooks 〔J〕 .DE GRUYTER MOUTON, 2013 (1): 135-154.
〔6〕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300-302.
〔7〕解可新,等.最优化方法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