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和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逐步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更好认识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现状,提出后续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文献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时间上划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1,研究萌芽时期。
从CNKI期刊文献搜索看,国内最早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名的论文是发表于 《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一期的苌景州的 《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此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发表与出版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均衡发展的著作,如安体富、苌景州发表于 《财贸经济》1994年第四期的 《完善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稳定发展》、李喜平发表于 《普教研究》1997年第五期的 《努力使义务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傅维利 (1995)的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抉择》、王善迈等 (1998)的 《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杜育红 (2000)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等。但是,这些相关论著并不是聚焦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而只是在行文过程中涉及到均衡发展。
第二阶段:2002—今,研究深化时期。
自2002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权威杂志 《教育研究》发表了题为 《深化改革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笔谈)》的系列文章,翟博、曾天山、王保华等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基本思路与模式进行充分探讨。2002年3月《人民教育》发表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标志教育均衡发展的争鸣由此展开。随后,顾明远、张力、谈松华等著名学者相继发表相关观点,把教育均衡推向讨论的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期刊论文不断增多,相关硕博论文开始出现,逐步聚焦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层面的研究。
运用不同的理念视角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解释逻辑。总体而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代表性理论视角主要有制度视角、公平视角、政策视角与社会学视角等。
1.制度视角。张乐天〔1〕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 “城市取向”。现行的教育制度实际上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城乡分野,存在着教育机会的认可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某种不平等的倾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更应加强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自身的改革。张玉林〔2〕认为,作为一项实行城乡教育分割的制度, “分级办学”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不仅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延续和扩大,可能促使未来的城乡关系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
2.公平视角。王本陆〔3〕指出,农村教育存在职能与生存的双重困境,破解农村教育困境必须消除城乡教育区别对待的变相 “双轨制”。从制度伦理角度分析,城乡教育双轨制在指导思想是优势群体优先,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应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我国国民教育体制,切实消除城乡教育双轨制。武秀霞〔4〕认为,研究者在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过分关注教育财政投入、学校硬件设施配备及师资力量的配置,忘记了公平、正义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践中的真正意蕴,忘记了精神的同等重要性,进而使优质与均衡在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演变成了一对矛盾体。为此,诉诸于公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障受教育者的尊重、不排斥,避免对家庭拥有的经济、社会等各类资本形成依赖。
3.政策视角。袁振国〔5〕认为,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陈敬朴〔6〕认为,教育政策城市偏向导致了在城乡两大利益集团的公共利益上丧失教育公平,使城乡教育差距加重,其教育不公平现象又成为新一轮教育政策出台的依据,造成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恶性循环。 “农村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受到损害”,是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最严重后果。从根本上纠正教育政策的城市偏向,是政府的行政责任,是政府的社会义务。
4.社会学视角。刘精明〔7〕认为,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最不容易受外界条件干扰的先赋因素之一。在改革以来的教育扩展与教育变革过程中,家庭文化资本 (以父母教育水平为测量)对子代间的教育不平等影响,将在不断强化的教育竞争中持续加强。余秀兰〔8〕运用社会分层现象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来研究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认为从城乡差异来看,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它使大部分农村孩子被教育所淘汰而返回农村,并最终形成两个封闭的循环圈:城市优势文化圈和农村劣势文化圈。
从内容上看,研究成果一般是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范围、指标体系与政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主要论述。
众多学者囿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单向度、双向度与三向度。在单向度中有两种观点最典型:一种是资源分配论。杨启亮〔9〕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是一种底线的均衡,这种均衡着眼于人的发展价值和保障这种价值的教育基本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另一种是权利保障论。柳海民、林丹〔10〕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和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双向度观点以申仁洪、杨海松代表。申仁洪〔11〕从空间结构、时间进程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进行了研究。杨海松〔12〕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三向度观点以翟博、汪明等为代表。翟博〔13〕从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进行了界定。汪明〔14〕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围,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县域与省域两个观点。
其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杨令平〔15〕认为县作为我国具有相对稳定人口、土地和资源的区划单位,在整体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于发友〔16〕之所以以县市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一是因为县区一级在人、财、事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地域相对较小,便于操作;二是因为县域内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较容易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因为国家已确立了 “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适于统筹规划和推行教育综合改革。
其二,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管国家政策文本中所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围是县域均衡,但是,仍然有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期应该以省域均衡为主。刘宝生〔17〕认为,以县 (区)为主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在解决小的区域内的均衡的同时,却无法解决更大范围的均衡问题。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县 (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后期,省域内县 (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会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制约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实施以县 (区)为主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同时,以省为单位的中层层面,也要积极探索缩小各市、各县 (区)之间差距的有效策略。
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选择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经济学的视角。翟博〔18〕借鉴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和教育成就均衡指数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沈有禄〔19〕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了一个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公平性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体系。
一种是社会学的视角。基于公平的理念,杨东平〔20〕构建了一个包括义务教育均衡指数A、高中教育公平指数B、高等教育公平指数C与教育存量公平指数D4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与13个三级指标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并对每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一个教育公平的 “综合指数”。王善迈〔21〕以教育公平理念为指导,设计了以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教育公平的具体评价指标。
一种是教育学的视角。董世华、范先佐〔22〕认为,社会学、经济学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尽管涵盖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绝大部分内容,但并没有把教育活动的要素作为真正标准,导致一级指标的选择往往交叉重叠,逻辑上有些紊乱。为此,基于教育学相关理论,围绕教师资源均衡度、生活均衡度和保障系统均衡度三个方面,设计形成了包括教师总量在内的15个因素构成的60个指标观测点组成矩阵,并利用相应的统计工具对指标之间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计划,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
研究者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完善保障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与建立评价监督体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其中,教育投入与教育政策调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有研究〔23〕提出: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国家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提出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的目标和措施。重点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和服务体系。设立专门学校解决一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
柯春晖〔24〕认为,要以体制重构和制度创新为核心,逐步纠正或改进造成教育城乡差距的体制和政策,以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和一体化为目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李明华〔25〕认为,制度政策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能够保障义务教育可持续地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关键性的制度安排:投资保障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
综上所述,从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文献来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为丰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知识贡献,厘清了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聚集了一定的共识。但是,这些文献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虽然研究者已经从多视角来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各视角之间的相互沟通却不够。作为一种政策安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与制度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视角的研究,应推动政策社会学、文化学、新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多视角共同研究,加强关系性思维,从更高一个层面才能更好地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研究文献看,虽然有区域研究,但开展不同区域模式的比较模式仍较少。从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来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特点十分明显。如何在总结与比较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升出一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关键概念与政策经验,是以后研究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如 “均”什么、用什么 “衡”,学术界仍然没有取得一定的共识,其观点也没有得到实践界的认同。与此同时,研究文献中,实证研究仍比较缺乏。已有的实证研究,也仅仅是一些经验与政策措施的介绍而已,理性的研究与分析较少。因此,未来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理论品性,在本土理论指导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实践发展。
注释:
〔1〕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 〔J〕.中国农村观察,2003 (1).
〔3〕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武秀霞.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寻〔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6) .
〔5〕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陈敬朴.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要害及其特点 〔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7〕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8 (5).
〔8〕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距: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10〕柳海民,林丹.本体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1〕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J〕.教育导刊, 2002 (12) .
〔12〕杨海松.关于 “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1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 〔N〕.中国教育报,2006-07-29.
〔14〕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与实践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15〕杨令平.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7〕刘宝生.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J〕.教育科学,2008(2).
〔18〕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 〔J〕.教育研究,2006(3).
〔19〕沈有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 〔J〕.教育科学,2009(12).
〔20〕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2〕董世华,范先佐.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视角 〔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
〔23〕第三战略专题调研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J〕.教育研究,2010(7).
〔24〕柯春晖.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教育政策制定取向和政策制定 〔J〕.教育研究,2011 (4).
〔25〕李明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以浙江省为案例 〔J〕.中国教育学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