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东
(江 东:广州市教育局 副局长 广东广州 510030责任编辑:洪淑媛)
义务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在建国以来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期间诸多艰难困阻,往复曲折。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我们进一步追求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2012年底,广州市12区 (县级市)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终期督导验收。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优质教育的诉求随之凸显。我们认为,优质教育必定以内涵发展为根本,而学校特色发展则是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是广州市义务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此,2013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 《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了以“特色主题化、文化物象化、课程结构化、项目个性化、校园诗意化”等“五化”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发展工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简单划一的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有利于避免千校一面、片面追求规范而忽略个性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有别于他校的办学模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有利于促进学校灵活自主地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形成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它既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校丰富内涵、优化管理、弘扬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在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如荔湾区特色学校的建设已有十几年的实践,其它区如从化市等也作了积极的尝试,为广州市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积累了经验。2013年9月,广州市认定了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等37所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 (特色课程)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围内予以推广,以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追求与推进,较长的时期内主要停留在教育机会平等的层面上。又由于新中国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我们对统一的办学过于强调,使我国历史上原本存在的多样化的办学迅速消失,取而代之以千校一面的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期,人们对接受不同特色教育的诉求被忽略,而到目前阶段却已日益被唤醒、催生,形成对教育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特色学校建设势在必行,广州市的部分区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必然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实际上,所有的学校都根植于地域等背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里,有一百种文化,就可以提炼出一百种文化主题,一百种文化主题,就可以提炼出一百种文化思想。通过提炼、培育、优化文化,就可以避免出现“特色不特、特色不优、特色肤浅”的现象。学校办学特色的生成,主要基于学校历史,要从学校传统特色、学校文化、生源特点、地域文化等出发寻找切入点,准确选择具有本校特点并区别于他校的特色领域,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像八一学校,它的主题是军旅文化,来自于哈尔滨军校;沙窖中学是龙舟文化,来自于广东农村扒龙舟风俗;广雅小学是荷文化,来自于 《爱莲说》文章;星海小学是冼星海文化,来自于冼星海故居;萝峰小学是香雪文化,来自于萝岗梅花;荔城二小是荔枝文化,来自于增城荔枝;康有为小学是有为文化,来自于康有为家族书院等。
其中,学校的校名也有重要的意义,承载了一校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校名其实也是一种特定的符号,指向一定的意蕴。我们尝试以“学校冠名”,来带动特色发展。“冠名”是通过区域性的项目内容,来带动和打造某一品牌的创建活动。比如,以詹天佑小学冠名的“詹天佑杯”科技活动,以耀华小学冠名“耀华玉角杯”诗歌活动,以康有为小学冠名的“有为杯”社会与历史活动,以何香凝小学冠名的“香凝杯”书画大赛,以陈嘉庚中学冠名的“陈嘉庚杯”社团与社会服务活动,等等。这些学校在发展中或已形成较鲜明的特色,或正逐步呈现出特色。
在一些学校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误区,即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校的特色课、特色项目混淆。我们认为厘清这些概念非常必要。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办学层面所显现的具有历史性的独特性,其中固然包含了特色课、特色项目,但还具有远不是这两方面可以涵盖的内涵,如办学的历史过程特点、办学理念、文化积淀与特质、学校课程设置和学校管理框架等。所以,学校特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性发展,而不是某一特色课程或项目的发展。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各学校可以把已经被广东省、广州市认定的各类项目 (基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融合,不断提炼,上升为有主题的办学特色,通过完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
特色学校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历史沉淀的结果,其建设需要长期的积淀,所以要按照现代学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整体上、全局上对特色学校的建设进行长期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定型和成熟的教育个性,形成独有的育人文化传统,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我们认为,学校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办学理念的途径。广州市在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上,要求特色学校的创建要以特色课程为核心。以特色课程作为核心要素,巩固特色项目。比如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有“同心教材”;康有为纪念小学,有“有为教材”;耀华小学也已经有玉石文化课程。开发特色项目,即学校形成某一方面的教育特色,这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初始阶段。构建特色课程是发展期,即学校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实际,为本校学生开发或利用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学习内容,以及为了实施这个学习内容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在创建特色学校活动中,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担当起一定的职责。广州市教育局作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具有一定统领高度又能体现教育本质和理想的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创建特色学校指引》,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加以应用。通过这份指引,突出了“以文化为基础、课程为核心、项目为抓手”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突出了对校园诗意化的追求。这一诗意化追求,是以校园的文化韵味来体现艺术感染力,以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来体现对人的培养目标,使教育回归其本真,做到四个更重要:善良比对错更重要,成长比输赢更重要,主见比顺从更重要,独立比美丽更重要。
在创建特色学校中,薄弱学校的存在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更多地突出和满足薄弱学校的发展需要,从不断缩小办学差距走向办学差异合作。广州市教育局要求,在推进特色学校的发展工作中,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特别关注薄弱学校。以特色学校发展为契机,在分类指导、结对帮扶、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薄弱学校加快发展,有力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办学差距。
目前,广州市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计划通过5至10年努力,逐步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有宣传推广价值的办学特色典型,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