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江 涛,张国权,龚燕华 (武警后勤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天津 300309;武警后勤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通讯作者)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给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1]。突出表现为部分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与此同时,高校硕士点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盲目扩充也导致当前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即使是在某些重点大学或学科,知名的教授也常常因为身兼数职,而通常不能亲临一线指导研究生科研,这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实验室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青年科研骨干的引领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就突显出了其重要性。
当前国内科研课题组的人员梯队的建设逐步完善,大多形成了由高年资教授领衔,青年骨干支撑,硕博研究生为主力的研究小组。其中,高年资教授作为课题组长,除了要完成本职教学科研任务外,主要时间精力多用于课题项目的申报、学术研讨和会议交流等。研究生第一学年结束理论课的学习后直接进入实验室,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研究[2]。虽然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导师的大方向指导作用必不可少,但由于导师的工作繁忙,不可能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因此,具体的实验指导任务就落在了实验室的青年科研骨干肩上。让人忧虑的是,很多实验室缺乏青年骨干,而导师又不能亲临指导每一步实验,致使初进实验室的研究生瞎碰乱撞,将时间耗费在无谓的摸索上,三五年毕业后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思路和方法,浪费了宝贵的研究时间。青年科研骨干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是具体接触实验操作和掌握实验平台的第一人,对于实验室的运转、整个的科研流程相当熟悉,也是能具体起到指导研究生实验的人员。所以青年科研骨干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极为重要。
青年科研骨干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点:通常为硕博士研究生学历,年龄不超过35岁(女性39岁以内),大多数已经或者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一个结构成熟完善的课题组中青年科研骨干可由如下三组人员构成:①课题组的第二或第三导师:他们年富力强,素质全面,带教经验丰富,但本职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较少,学生若能抓住空隙与之交流探讨将受益匪浅;②课题组内新留校青年教师或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他们最熟悉导师目前的工作重心,最了解当前主流科研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技术,最具有实践操作技巧与心得,而且也是最迫切出研究成果的人群。他们对自己导师的学生有着天然的同情心与关怀心,十分愿意将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偿传播开去,但由于刚到工作岗位,多数又面临婚恋家庭问题与开创自身事业的双重压力,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急需受指导学生的鼎力协作,以尽快达到互惠互利共赢的目的;③课题组高年级学长:相对熟悉自身工作领域[3],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少走弯路,但通常相关指导能力有限,且个体能力差异明显,另外有个别人员可能考虑竞争问题而出现不愿意真正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情况。
3.1 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创新意识 当研究生初进实验室,需要青年科研骨干几乎是手把手带教其每一种实验方法的操作。如何能起到前沿技能的带领,需要青年科研骨干扎根于实验研究中,在实验操作等方面有详熟的经验,熟练掌握每一个关键实验平台;站在本领域的前沿,了解领域新进展,培养扎实的研究基础,才能起到很好的带领作用。特别是青年科研骨干中新留校的青年教师,对于整个课题组实验室的运作平台了如指掌,如果研究生能紧跟他们学习,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技能,便于快速进入实验课题研究。
3.2 培养创新思维为主,锻炼实验技能为辅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如何发掘研究生的创造性和潜能性,使研究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才是研究生培养的目的。青年科研骨干对研究生的实验能否正确指导无疑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验指导中,应设法引导研究生创新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获取创造性的成果,而不是单纯地以掌握实验技能,熟悉实验方法为目的。对于刚入室的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至关重要。课题组中的青年科研骨干群体,特别是第二或第三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广泛地阅读与本专业研究前沿密切相关的文献。首次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在广泛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单纯的照搬模仿,要鼓励研究生在熟悉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科研,结合本课题组的优势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特别是如何阅读英文文献,在熟读文献之后就是精读,注重摘要、前言和结果的深入分析。课题组中高年资的青年科研骨干(第二/三导师及博士后人员)应当鼓励并指导所带教的研究生尝试独立撰写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申请书,强调从立项依据、背景、研究内容、方案、预期目标、经费预算等方面认真撰写,并给予具体指导。相关申请材料可与研究生开题及中期考核评价挂钩,以便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
3.3 培育良好的科研态度 科研允许失败,但是要避免失误。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在科研培训中至关重要。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和研究生初次接触实验缺乏经验,决定了带教实验中失败率往往高于青年科研骨干独立研究的失败率。青年科研骨干尤其是在一线科研的博士后工作人员与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热心细致地帮助研究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更适合的实验思维。同时要锻炼提高研究生的抗打击和抗压能力。每一次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有的,平和的科研心态是保持科研进度持续所必需的,很多研究生就是经不起一次次失败而退缩,离开了科研舞台。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即要保持他们的自信心及科研兴趣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勇敢面对挫折。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4]。请人代写论文,剽窃他人文章,窃取他人成果等等比比皆是。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的片面性,考核评奖以量化标准为主,使得学生毕业以单纯追求一两篇文章为主,而不以纯粹的科研为目的,造成现在很多高校科研道德的缺失。与研究生相处时间较多的青年科研骨干特别是高年级的学长应在平常的科研实验中表率正确的道德观,注重自身诚信道德的修养,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高年级的学长以正确的科研情操影响低年级的学生,以求实的诚信态度感染低年级的研究生,青年骨干中的第二导师更要将研究生的科研道德贯穿到整个课题指导中去,由此整个实验室树立以讲科研道德为荣,不讲科研道德为耻的风气。
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创新技能的培养,更是创新理念的培养。而研究生不是有了创新认知就能立即开展科学研究的,在科研成长的道路上,必须有实验室、课题组各个层次青年科研骨干的具体指导和培训,才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成长,少走弯路。
[1]田方林,张世友.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1,(5):25 -26.
[2]周雪梅,黄云超,苏艳,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讨[J].教育论坛,2010,7(13):149 -150.
[3]陈垦,曾春雨.科研型医学研究生综合培养规程优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37 -138.
[4]马松建.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对策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53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