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鼠嫁女”故事在中国的流变

2014-08-15 00:49李鹏燕遵世凯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嫁女耗子老鼠

李鹏燕,遵世凯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乃至在印度、泰国、日本等地,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季羡林先生以《五卷书》和《嘉言集》的原本为依据,在1948年的《“猫名”寓言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在中日流传的“老鼠嫁女”的故事,其老家在印度。在金荣华先生所著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其列入到了程式故事里的连环故事之下,编号为2013的“强中更有强中手”(一物降一物),但因为该类型是按故事结构形式而非故事内容划分的,所以该编号下就列举了三种,“老鼠嫁女”故事应属于其中的第一种,其大意是:老鼠想成为一个很强的东西,或嫁一个更强的动物,最初认为太阳最强,但太阳怕云遮,云怕风吹,风怕墙挡,而墙怕老鼠咬,绕了一圈,还是自己最强。[1]

不过,除了上述情节外,本文所选故事还强调包括另外一个核心要素——招婚,即一定要包含“嫁鼠女”。由于“老鼠嫁女”故事的异文十分丰富,笔者按己所需,根据金荣华先生在《民间故事类型》中编录的近20例关于该故事的文本线索,主要选取了其列举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包括四川、浙江、辽宁、海南、湖南、湖北、河北、云南、贵州)中各省卷里的9篇故事作为中国该故事的代表和《五卷书》中的记载作为印度该故事的代表。

正如刘守华教授在《比较故事学论考》一书中指出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可以从多侧面进行,或着眼于异中之同,研究其类同性;或着眼于同中之异,探讨其变异性,均可深刻触及各族民间文学的发展特点和规律”[2]。本文就是侧重通过对比分析中印“老鼠嫁女”故事之异,以探索“老鼠嫁女”故事流传到中国后的演变过程。

在印度的《五卷书》中关于“老鼠嫁女”故事的梗概是这样记载的:一位苦行僧得到一只从鹰爪下逃脱的小老鼠,心生怜悯,便凭借法力把它变成一个女孩。她长成少女后,苦行僧想把她嫁给一个各方面都相配的强大丈夫。苦行僧依次找到了太阳、云、风和山,最后却发现最强大的是老鼠。所以便又把少女变回了老鼠,让她嫁给鼠婿。故事结尾有段感慨:“有那么一只小小的老鼠,不愿意做太阳、雨、风和山,它又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跳出自己的族类,实在很难。”[3]同样在印度的《故事海选》中也有关于该故事的记录,情节与《五卷书》大致相同。

“老鼠嫁女”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各地流传有众多的版本,且叫法多样,单是本文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选取的9则有关中国该故事的代表,就分别有老鼠嫁女(湖南、河北)、耗子嫁女(四川、辽宁)、老鼠嫁囡(浙江)、老鼠子嫁姑娘(湖北)、耗子嫁姑娘(贵州)、鼠王选婿(云南阿昌族)、老鼠攀亲(海南)七种命名。这9则代表故事都符合以下基本情节。

(1)老鼠要给漂亮的鼠女找一个最强的丈夫;

(2)去找太阳,太阳说云会把自己遮住;

(3)去找云,云说风会把自己吹走;

(4)去找风,风说自己会被墙档住;

(5)去找墙,墙说老鼠打洞,会把自己挖倒;

(6)最终把女儿嫁给了鼠。笔者将在参考《五卷书》中所记载的印度“老鼠嫁女”故事的基础上,将代表中国“老鼠嫁女”故事的9篇尝试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

(一)2013A 该类型包括以海南卷和以贵州卷所记故事为代表的两种范例,分别编号为2013A1和2013A2

以海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A1,故事情节梗概是:一个懂魔法的老人,看到鹰抓住一只小老鼠,怜其叫得可怜故救之,老鼠感恩要做其女儿,老人将其变成女孩,女孩长大了想嫁给有权有势的丈夫,老人依次帮她找了太阳、云、风、墙,最后发现真正有权有势的却是老鼠,于是将其又变回老鼠了。结尾有老人的感慨:老鼠毕竟是老鼠啊!

以贵州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A2,故事情节梗概是:耗子想把自家姑娘嫁给一个有本事的,依次找了太阳、云、风、墙,最后发现还是耗子有本事,于是耗子嫁给了耗子。被列入到该编号下的,还有辽宁、湖南、贵州、四川、浙江各卷关于该故事的记载,这些故事只有选婿时依次所找的对象稍有变动,但角色的功能却没变,所以上述故事的整体内涵是基本一致的,故而这里将其划为同类。不过,湖南卷的“老鼠嫁女”故事由于加入了“猫”这一角色而显得比较特殊,但该故事里的“猫”,充当的也不过是类似于贵州卷中“太阳”的角色,和下文要论述的2013C型是应区别开来的。

(二)2013B 该类型以湖北卷所记故事为代表

以湖北卷故事为代表的 2013B,其实是对2013A2型的延展,因为故事的前半部分也遵循了2013A2的故事情节设置,也是老鼠想给自己的漂亮女儿找一个最好的女婿,依次找了太阳、云、风、墙,最后发现还是老鼠有本事,于是让女儿嫁给了老鼠。但在故事的结尾却有这样一段话:成亲的那天,恰好是腊月二十四。从古传下来,这一天都是老鼠子嫁姑娘。人户不能舂碓,也不能推磨,免得惊动老鼠子办喜事,第二年遭老鼠子的孽。在该篇故事的附记中,还专门提到此故事流传很广,并列举了神农架、黄冈、武汉等地关于此节日的风俗。所以虽然该故事基本情节也无更改,但由于结尾和民俗节日的联系,就使得故事具有了民俗节日解释的意味,所以单列为一个类型。

(三)2013C 该类型以河北卷所记故事为代表

以河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C,同样也是对2013A2型的延展,且故事的前半部分也遵循了2013A2的故事情节设置,即老鼠想给自己的漂亮女儿找一个最好的女婿,依次找了太阳、云、风、墙、老鼠。但在这之后因为加入了猫这一角色故事情节发生了转折,并演变出老鼠将女儿嫁给了猫,被猫吃掉的戏剧性结局。该故事里的猫和老鼠明显是处于对立关系,而类似于2013A2湖南卷中出现的猫鼠非对立型(甚至结尾处还提到鼠女和老鼠结婚时,猫还帮助维持婚礼的交通秩序)不算入本类型。为了方便区别二者,这里特别指出,2013C型应包括:1)最后想要选的鼠女婿是猫;2)以猫要吃(或吃掉)老鼠的戏剧性逆转结束。

以上,是笔者对所选的9则故事代表作出的分类,当然由于搜集资料有限,肯定难免还存在遗漏,但这三类却也可以囊括到我国“老鼠嫁女”故事的大部分了。下面本文将对划分的三种类型作进一步分析,以阐释笔者划分的缘由和构想。

首先,我们以前辈学者已论述的且已得到大部分学者认可的观点——印度是中国“老鼠嫁女”故事的起源为出发点,那么就应该存在一个该故事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后的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主要是对印度“老鼠嫁女”故事的模仿,也就是上文笔者列出的以海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A1,我们把它和印度《五卷书》中关于“老鼠嫁女”的故事作一对比,会发现以海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A1与印度该故事几乎完全一致,无论是开头以“鼠被鹰抓,引得怜悯,被变成女孩”的设置,还是结尾的感慨都是一样的。当然,故事也为了适应本土文化,做了少许更改,很明显地是把印度故事中的具有印度佛教色彩的“苦行僧”换为了“懂魔法的老人”,还有结尾的感慨也换为了中国式的简练且意味深长的表达,但异曲同工,内涵未变。我们暂且把2013A1称为“依葫芦画葫芦”,即完全式的对印度的模仿。

而到了以贵州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A2时,我们会发现,该类型的中国“老鼠嫁女”故事去掉了印度故事中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直接以“耗子想把自家姑娘嫁给一个有本事的”引出,结尾也以“最后发现还是耗子有本事,于是耗子嫁给了耗子”而结束,故事变得更加随意,也更符合中国本土特征。因为印度《五卷书》主要是借故事向王子传授治国安邦之策的,所以记载于该书中的“老鼠嫁女”难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含有一定的道德训诫意义,但中国的2013A2型故事却是完全世俗生活化的。我们暂且把2013A2称为“依葫芦画瓢”,即开始尝试跳出了完全式的模仿。但为什么又把2013A1和2013A2同划为一类2013A呢?因为2013A1和2013A2虽然模仿的程度不同,但都是在吸取了印度的故事素和其独特的循环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构成的,虽然2013A2也体现了一些本土特色,但也只是从形式上克服了2013A1的那种“拘束”而变得更加灵活,而在内涵上也还并未注入中国式的东西。

到了以湖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B,由于该类型故事的结尾和民俗节日相联系,使得故事具有了明显的民俗节日解释的意味。对“老鼠嫁女”故事研究相当深入的马昌仪教授就曾指出:此类民俗型的“老鼠嫁女”故事才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因为鼠招婚便是印度故事的全部;而对于中国故事来说,招婚只是在民俗型的鼠婚故事的基础上外加的一个故事素,其基本情节仍然是民俗型的。并且以故事为载体的鼠婚俗信,深入到百姓的信仰领域,鼠婚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中国鼠婚故事是我国农业文化中嫁鼠驱灾习俗和岁时文化中对子鼠母神信仰的产物。[4]这里我们暂且抛开此类民俗型的“老鼠嫁女”故事是否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的问题,从马昌仪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却至少可以发现2013B型故事中的两点变化,一是突出了我国地方民俗的特色,鼠招婚成为了我国地方民俗解释的素材;二是故事中渗入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因子。茶庆军在其文章《彝族的老鼠嫁女节》中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佳节。然而在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一些彝民中却至今还将此节称作“老鼠嫁女节”(又称“耗子打发姑娘”)。节日历时两天:正月十五老鼠为女儿备嫁妆,十六老鼠嫁女。”[5]其实不仅在我国东南地区,甚至在陕南、江南、台湾等地都流传有关于老鼠嫁女节的风俗。而以湖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B,正是在和我国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完成了本土特色化突破式转变的。

以河北卷故事为代表的2013C,因加入了猫这一角色,使得该类型不仅突破了印度“老鼠嫁女”的循环模式(总是从太阳循环到老鼠本身)和思想内涵(因为印度原故事循环到老鼠,正是要突出“它又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跳出自己的族类,实在很难”),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富有戏剧化、具有故事的意味。而在和民俗型的2013B的对比中,我们则会发现人对鼠的态度的变化,江玉祥在其论文《“老鼠嫁女”:从印度到中国一一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事例之一》[6]中就总结了中国民间对老鼠态度的三次转变,即从祈鼠、媚鼠到灭鼠。显然2013B就是用婚配以取悦媚鼠的表现,反映的是农耕时代人们对老鼠的既怕又敬的矛盾心理。江玉祥认为“媚鼠,最好的献媚是婚配。这种意识的产生,印度‘老鼠嫁女’故事的传入是一个外来的诱因”[6]。而到了2013C则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畏惧老鼠并找到了制服老鼠的办法,所以故事中便增添了老鼠嫁猫、反被猫吞的结尾,因为民间故事本来就是反映生活现实的,所以也会不断地随着社会进步发生变化。总之,2013C型在突破印度“老鼠嫁女”影响和超越本国鼠信仰束缚(由于战胜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后,获得了最大的自由,是该故事类型在我国成熟化的表现。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老鼠嫁女故事流传到中国后,特别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和群众的习俗、信仰乃至生活变迁相融合,使得我国这一故事的本土化特点也变得更为鲜明。而笔者划分的三个类型从2013A、2013B到2013C,展示的正是老鼠嫁女故事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三个历程的概貌,即从模仿到成熟的过程。当然,这只是笔者将其放到理想化的时间线中作出的划分,因为在具体的社会历程中总会存在多种复杂的局面,像两种、三种类型互相交织并存的情况才是常态。但通过对中国“老鼠嫁女”故事类型的划分,并在和印度《五卷书》中记载的该故事的对比分析基础上,以探索构拟出的“老鼠嫁女”故事流传到中国后的演变过程,希望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老鼠嫁女”故事,以及对故事流传演变认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金荣华.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7:220.

[2]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0.

[3]季羡林,译.五卷书(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6-300.

[4]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J].民俗研究,1997(3):22-23.

[5]茶庆军.彝族的老鼠嫁女节[J].民族大家庭,1994(3):9-10.

[6]江玉祥.“老鼠嫁女”:从印度到中国——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事例之一[J].四川文物,2007(6):12-13.

猜你喜欢
嫁女耗子老鼠
《老鼠嫁女》
抓老鼠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鱼叫耗子叼去了
老鼠嫁女
笨猫种老鼠
耗子事件
老鼠分油
欢迎狗咬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