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的伦理反思

2014-08-15 00:46冯丽华吴皓达闫水华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道德教育伦理

冯丽华,吴皓达,闫水华,魏 鑫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0 引言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林林种种德育方法在高校的全面推广,当代大学生群体整体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我们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德育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悖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进行重点阐述。

1 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及其伦理问题

1.1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方法

“道德规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道德只有和人的行为统一起来,才具有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1]。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能够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够指导自身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但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大学生知德能力较强,在观念上认可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却并不付诸于行动或不按道德要求去行动,即所谓“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在我们的教育学课本上很清楚地写到,德育需要的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环境上的一致性。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所受到的德育却发生了变化。学校培养的只是一群只会读书考试、死背政治的呆子——家庭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使中国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漠视英烈的事迹,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等。学校老师总是在抱怨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学生却不领情。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说当代的高校忽视德育教育,相反的,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德育的教育,现代德育是以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德育,这里最核心的思想是促进入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多向度创新和改进,特别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所谓的“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呢。

1.2 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引发的伦理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有人提出将市场的观点引入教育体系,把教学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学生是买方,学校是卖方,学校提供知识,学生掏钱求学,彼此形成市场顾客式的供求关系。当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不再是学生时,教育的本质也就动摇了。那么,老师和学生现在是什么关系大家应该也很清楚了,甚至连路人都不如,我们中国是最尊师重教的国家了,为什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此之冷淡,人走茶凉,老师已经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了,仅仅是教完课回家,像完成任务一样,学生也像完成任务一样,老师上课拿着一本教案,上课讲的是一本教案,考试考的是教案,结果学生只学到一本教案,学生说,老师有什么水平,就会照本宣科,老师说,学生素质一界不如一界,埋怨体制,埋怨社会,埋怨教育局。

因此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这种“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也就有源可寻。在这里,我们指出学生的这种道德缺失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原有的伦理秩序,使得德育教育本身脱离了原有的意义,是一种伦理关系的破坏。

2 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的伦理解读

“所谓德育方法的伦理解读,就是从伦理的角度,依据伦理规范进行理解分析。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2]一些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为争取生源而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花环,提出要把受教育者视为上帝,一味迎合学生,取悦学生。因为生源就意味着经济效益,这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忽视社会效益,背离学校传授知识和育人的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学校不可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会误导学生,葬送学生的前途,我们应该明白,国家和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德才双馨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无才无德、高高在上的上帝。

老师与学生之间本来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韩愈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的教育理论中,写到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论古今教师的职责都应以育人为第一位,教书为第二位。”[3]然而,这种自然的伦理秩序却已被卖者与买者的关系取代。往往造成教育定位与教育方向的混乱,间接地导致课堂管理的无序,老师常常处于被动与束手无策之中。到头来受害最深的还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变成了一种“交易”,破坏了原有的伦理秩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使得高校不可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会误导学生,葬送学生的前途,学生道德缺失。因钱而施教,为钱而读书,买卖教育所造就的,不过是一群又一群冷血的金钱动物而已!说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什么为民族之昌盛而求知,不过是标语口号罢了。买卖教育,岂止是历史的倒退,简直是耻辱。”[4]

3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的伦理建构

第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在很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理性,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和态度。最近,教育部组织制定的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这就使道德教育越来越走向统整化。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体验学习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黑格尔认为伦理可以从社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而道德则必须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个人化的,道德的学习是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把握,所以真正的道德教育就一定包含着关系性、个体性、真

实性和情境性等一些基本属性。与此相应,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属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

第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这是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其实,今天的道德教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现实的代际年限在迅速缩短,从过去的30年发展到现在的2~3年,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的伦理反思,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追求更好的德育方法,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新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结合各种因素改进德育方法,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1]廖和平,周雄文.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3-4.

[2]王颖,俞树彪.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3-5.

[3]苏逊.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5):7-8.

[4]邵月花.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科学教育版,2005(3):5-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道德教育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