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2014-08-15 00:44:35
关键词:积极性志愿志愿者

刘 洋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提升至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高度,将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举措,这充分说明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是对大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日益丰富,但工作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日渐突出,影响了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努力探索并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可以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志愿者(Volunteers),又称义工、志工,指利用休息闲暇时间自愿为社会需要协助的公益与公共服务机构及需要寻求帮助的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人。[2]国外志愿服务活动源于宗教性慈善服务活动,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后逐步发展和壮大。如今,许多国家已成立了志愿服务机构或志愿组织。我国高等学校自1993 年由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志愿服务组织——爱心社,至今,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人数不断增加,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载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3]

伴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前进,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高校志愿者工作向前发展。

1.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随年级的递增而下降。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呈逐级递减的趋势。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大一新生中招募新会员时,新生报名积极踊跃,人数较多,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协会内大三大四的会员几乎不再参加任何活动了。究其原因,固然有高年级学生专业学习课程多,考试过级压力大,课余时间不如低年级学生多等客观因素存在,但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等因素也是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性逐渐下降的重要原因。

2.高校对志愿者活动支持力度不够。因志愿者活动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各高校对志愿者工作重视程度不一,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平衡。大部分志愿活动缺乏资金持续而稳定的支持,使得志愿服务按计划开展起来比较困难,经常是因为资金未到位而难以深入开展。很有限的资金也只能够短期活动的使用,不能使志愿活动长期化。湖北工程学院每年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不下40 次,志愿者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团委的支持。团委每年组织的各类活动数量众多,志愿者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支出有限,对各院系志愿者活动在资金上分配还是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除此之外,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如学生在评奖推优、推荐入党等工作中仍然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并没有重点考虑志愿者的付出和取得的工作业绩,这样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3.志愿者活动有待统一组织、统一规划。随着高校志愿者事业不断发展,志愿服务项目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有些服务项目没有进行分类统一管理。校际之间或院际之间很多志愿活动存在主题和内容相似的情况,比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月期间,有的志愿者既要参加由团市委安排的、学校组织的校外志愿者植树活动,又要参加学院组织的同一内容的校内植树活动,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还较高,后来再参加相同的活动积极性自然下降不少,这让他们认为志愿者活动无非就是重复劳动,也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很难提高志愿者参与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一种负面印象,影响了志愿者活动的质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影响着高校志愿者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志愿者活动多为各级团组织自上而下的安排布置,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学生自身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学生所长,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缺乏参与自主性;志愿活动多为短期集中进行,不能长期开展,缺乏系列活动的持续性和教育意义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规范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运作模式,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有效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学生志愿者个体心理品质的原因,也有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原因,而活动机制不健全是其主因,即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不是以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为中心,而是以高校工作需要为中心。大多是上级组织下派工作任务,高校团组织接受上级任务后发动志愿者参与活动,因此,造成了志愿者被动接受志愿服务活动的局面,这就难以发挥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学生的价值大大减少。因此,解决以上问题,并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地定位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以生为本,以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也就是说,高校应把青年志愿者工作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不应将之定位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志愿者工作任务及实现相应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志愿服务工作中,高校不仅需要完成任务,更需要以学生的视角,从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才能建立健全符合新形势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三、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途径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时,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以生为本的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指导和训练,合力营造以生为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良好环境。在笔者所了解的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由于缺乏前期的指导和培训,志愿者经常是临时被通知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学生不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出现活动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在志愿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充分地宣传、动员、培训等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到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并提高工作能力。如在活动前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公布活动口号、学习志愿者典型事迹、授予志愿者旗帜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志愿者佩戴志愿者徽章、工作牌、小红帽等标志,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地进行,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志愿者身份的认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健康成长应予以指导和帮助,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成长成才的有利格局。[4]

2.推行志愿者档案库制度。《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注册机构应建立健全注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网上注册和管理,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管理中,在对志愿者进行注册时,可根据志愿者的学科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爱好以及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等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综合统计,再把他们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库。依据档案库成立如法律援助、扶贫助残、教育辅导、家电维修等若干专业服务项目小分队,组织学生志愿者长期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服务对象,更好地发挥高校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和特长。

3.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志愿服务工作是对有需要寻求帮助的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义务劳动,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它与有偿劳动有着根本的区别,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高考制度而言,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经常性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进入大学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特别是集体主义教育和“三观”教育的缺失容易让学生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体味人生的难得体验。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每次志愿服务的机会,引导学生体悟志愿服务活动中蕴涵的“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的辩证关系和道德意义。正确认识到“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幸福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语)。[5]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高校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要让大学生自愿从事公益性志愿服务,就一定要考虑在某些方面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从而将志愿者行动升华到社会意识层面。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基本的需要理论,可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建立人性化机制,即以学生为本的激励机制。[6]

为激发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动力,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不仅要做到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的鼓励表彰,更要把激励措施向前后延伸,对志愿者在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如在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宣誓仪式、技能训练等能让志愿者精神上得到鼓励,增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和自信;志愿服务时学校领导、老师现场给予指导、亲自参与,是对志愿者精神上的极大鼓舞;活动完成后的总结表彰,并补贴志愿者活动必要相关费用,如交通费、通讯费等,可增加志愿者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感;除此之外,还可组织志愿者参加年度会议、志愿者交流茶话会、志愿者日庆祝仪式等活动。

总之,高校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在当前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符合校情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出志愿服务工作的独特作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戴卫义.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28~29.

[4]严太华.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77.

[5]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259~261.

[6]邱建国.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10.

猜你喜欢
积极性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