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立红,潘浩,奚英芳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1.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的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大方面。其中,高校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硬件配备和校区内环境的装点、室内的装饰布局。校园的物质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高校的精神文化包括高校的校风、学风和制度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高校的校风、学风是在高校长期的建设中所沉淀下来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是全体师生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传统的章程作为校园制度文化的主干,能够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对师生的行为形成约束和引导。高校的校园文化既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高校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机制。
2.校园文化对留学生发挥育人功能的可能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可能性是由它的客体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接受现代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校园文化的濡染和引导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有限,对待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留学生,尤其是本科学历留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留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高校严谨治学的教育理念,适应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业余时间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来,常常出现文化孤独感、情绪低落、学习态度懈怠等各种问题。因此,面对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留学生,高校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又有了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对留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行为约束两个功能。
一是文化熏陶功能。所谓文化熏陶,是指留学生通过学校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上对现实的文化逐步了解进而认同,从而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融入,进而塑造自身的精神品质。校园文化对留学生的文化熏陶功能,不仅体现在专业精神相关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同时也体现在对中华文化和中国教育理念的传播和灌输,它能够实现对留学生专业素养和学科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能够增进留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是行为约束功能。留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对象之一,也是校园行为约束的对象。校园文化的行为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校园的校风学风和管理理念等体现出来。校规校纪以及其背后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精髓,对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也是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教育思想和中国的大学精神,同时能够自觉按照规则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塑造更完善的人格。
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周围的语言文化环境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环境有着很大差异,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焦虑症。对于留学生特别是本科学历留学生,这种情况则显现得尤为突出。
1.语言不通。来华留学生面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首先是语言障碍。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留学生初到中国,基本的交流都面临巨大困难,要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则更是无从谈起。语言不通会导致留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部分留学生由于长期语言水平不足,不能有效和教师沟通,不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来,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
2.生活不便。语言的障碍以及由之而来的文化生疏会导致留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障碍。留学生有专业学习的任务,常常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中国人接触。缺少沟通会造成留学生的文化误解。比如,中国人在市场购物时习惯讨价还价,而外国人不懂这个规则,或者因为表达有误不能有效地讨价还价,看到别的中国人花更少的钱买到跟自己一样的东西时,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欺骗。这种对文化的生疏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辅导,会对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
3.文化孤立。语言上的障碍和生活上的隔离会最终造成留学生文化上的冲突和孤立。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教学活动中,中西方在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很大差异,我国的教学方法侧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学生为主的轻松活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反差,很多留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效低下。语言的障碍和交际的困难,使留学生容易退缩在自己的群体之中,减少与其他文化的交际,形成了文化上的孤立,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加剧了这种孤立。
1.留学生第二课堂的定位。长久以来,第二课堂一直被认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得不到学校和师生的重视。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实属两种相互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因其人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第二课堂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占有更明显的优势,应该更广泛地被利用。留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留学生教学中的一个更为灵活的形式,相比于中国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更大的意义,更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2.留学生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第一,拓展知识,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能够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它能够克服第一课堂教师传授的单向性和被动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容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根本上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综合素质中所包含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等不能在第一课堂得到充分培养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实现。对留学生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丰富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能使他们通过参与到广阔的实践空间中,深入感受校园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氛围,是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使留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来。第二课堂不仅给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允许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施展自己的才华,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这对促进留学生心理适应期的顺利过渡,解决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留学生来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单纯地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或者行为规范的硬性约束,很难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吸引留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获得自信,同时又得到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锻造,以更乐观更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中来。
3.留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第一,以拓展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我国现阶段有大批本科专业留学生,要解决留学生专业能力的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体会,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学术活动、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或通过报告会、定期沙龙座谈,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第二,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要使留学生融入校园,树立健康积极心态,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必不可少。为了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融合,可以举办提高汉语能力的汉语文化比赛、中文歌曲大赛、汉语辩论赛、汉语角等活动。汉语活动可以激发留学生用汉语表达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增强用汉语交际的信心。另外,还可以举办中外学生的歌唱比赛、球赛、舞蹈大赛、美食交流会等等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使留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也能促进他们和中国学生的交流,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来。
第三,以了解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必须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举办形式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实际考察,参观游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使学生最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气质和氛围。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举办文化专题活动,开设文化讲座,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和风俗,带领学生按照节日风俗布置宿舍,品尝或者动手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设中国文化兴趣课,如武术、京剧、剪纸、二胡等有着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亲华爱华的意识,同时也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我国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和行为矛盾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也影响国际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第二课堂的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消除留学生由于缺少文化沟通而产生的隔阂和退缩,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在华的学习生活,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来,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留学生的育人功能。
[1]陈湉.推进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及文化育人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192~193.
[2]戴宝印,查芳灵.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J].社科纵横,2013,28(3):134~138.
[3]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4]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23):62~63.
[5]刘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达成探究[J].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78~80.
[6]王海涛.浅谈外国留学生文化活动设计[J].理论前沿,2013,(3):120~122.
[7]王稚萱.浅议医学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229.
[8]张德宝.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及方式探析[J].石油教育,2009,(2):74~75.
[9]赵亚平.文化行——大学精神、理念与文化追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德育与党建,2013,(2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