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融合研究

2014-08-15 00:43孙永艳熊中宏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议事规则动议规则

孙永艳 熊中宏

(1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其中社会建设既是对和谐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是社会转型的时代必然要求。而现代和谐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因素,则是符合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的“现代人”培育。规则意识培育是“现代人”培育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与规则意识培育的融合,可促进其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本项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2011级学生为试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于“概论”课与规则意识培养的融合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一定成果。

一、学生讲授规则意识内涵及其学理依据,进行相关理论训练

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规则意识的理论契合点,从理论层面将二者有机融合是推进“概论”课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融合的基础。因此本项研究首要环节就是在试点班级本门课程理论教学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学习,从学理层面,深入分析规则意识的内涵及其学理依据,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训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把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和力量独立于自然界。正是在人类交往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制度、法规、道德等社会规则体系,将不同利益诉求与目标的个体整合成为有机的社会系统,人的生存与发展得以实现。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质,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维系无不受种种规则的制约,人们对于行为的选择也无不限定在既有的社会规则框架之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受社会规则的保护。②

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同个体多元利益冲突、互动与整合孕育了规则,规则也成为保障每个人合理权益的基础。它承认不同个体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与目标是合理的,但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与目标,就会使所有有关各方的自我利益大都受损,因此大家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保障每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规则。规则保障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它既赋予人们以权利,又赋予人们以义务。只讲权利的自由是绝对自由,只讲义务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对自由的摧残和破坏。

规则明确了人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界限,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加以合理的限制与化解,实现人与人的合作,建立起社会秩序,构建起和谐社会关系。秩序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秩序乃是一切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呈现出的和谐状态。从人类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来看,不论在自然界、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秩序都是普遍的、绝对的、衡长的、确定的和连续的,而无序状态则是特殊的、相对的、暂时的、不确定的和非连续的。”追求和谐一直是社会关系运转过程中人们所追逐的理想境界。

规则是在实践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是人类和谐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公平、正义、平等价值实现的保障。规则在保护社会关系稳定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保障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实现,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冲突凸显的状态下,人们对规则调控社会的有序性更加依赖。规则意识就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观念。它主要包括规则认知,即行为主体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调节这些关系的各种规则的了解和掌握;尊重规则意识或规则至上意识,即对既成的规则保持崇敬、信仰并自觉地去遵守的意识;规则意志,即行为主体在现实情境中就是否按规则行事做出决断并付诸实践的能力。③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规则的认知,明确人与人在社会关系处理过程中的行为界限,进而形成对规则的认同,以规则作为自身的行动准绳。④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个人与社会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等基本理论为基础,透彻解析规则意识内涵及其学理依据,从理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规则意识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具体化、现实化,也使学生真正了解并从内心深处认同规则意识。

二、深化理论学习,加强规则训练与实践,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人们在规则意识的指导下产生规则行为,进而形成规则行为模式和习惯,这是我们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实现知行统一,单靠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也是造成学生规则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到观念、原则的重要意义。因此,除了理论教学环节的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规则训练与实践,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首先,对学生进行规则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自治、规则至上”意识,并养成学生在遇到问题、解决冲突时,运用一定合理规则应对的方法与能力。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试点班级为学生讲授议事规则基本原则与流程。

议事规则的基本原则:“一时一件的原则”,就是同一个时刻,大家只谈一个问题,你可以旁征博引,但必须是为了论证当前这个问题;“文明表达原则”,具体说就是不可以人身攻击,不可以怀疑别人的动机、习惯和偏好;“发言的时间限制原则”,每个人每次发言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然后,在规定的发言时间内,别人不可以打断;“主持中立原则”,主持人要监督规则,主持人不应参与发言,如果他想发表意见,就要把主持人的位置让给别人,直到这个问题讨论结束。

会议流程以“动议”为中心衍生发展。一个动议,必须说清楚花多少人力、物力,在什么时间阶段,具体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等这些明确具体的内容。一个动议的通过分为六步,第一步就是有人提出,就是提议;第二步附议,就是除了主持人和动议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说一声“附议!”,意思是他认为这个动议值得现在讨论,只要有一个人附议,主持人就必须请会议讨论这个动议。没有人附议,这个动议就必须忽略;第三步是主席陈述议题,目的是让大家明确到底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不要跑题;第四步是辩论,或者叫讨论,是非利弊,如何改进,都在这个阶段;第五步是表决;第六步是宣布表决结果。于是一个动议就结束了,然后才可以提出下一个动议,如此循环。

接下来,在议事规则理论学习基础上,结合经典案例观摩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选取一个规则议事经典案例供学生观摩,教师分析、讲解。主要分析其议事原则与整个流程,其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期间,采取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议题:如成功路上情商与智商哪个更重要,供学生分组讨论。议事规则训练是议事规则实践的基础,后面的规则实践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因此规则训练分组与确立主持人都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的。首先小组成员用5分钟的时间,将答案及理由写在纸上,小组主持人说“讨论开始”之后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时间限制在25分钟以内。在讨论开始时每个人首先要用1分钟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但对发言次数不作限制。在讨论期间,每个小组的任务是:整个小组形成一个决议,即对问题达成一致共识。小组主持人在讨论结束报告讨论情况和结果。规则培训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议事规则原则与流程,并训练学生尽量遵循这些原则与流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规则实践进生活打好基础,而结果并不重要。

最后就是规则实践进生活。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针对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等所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及不合理的规则,选取其中之一,作为议题,按照所观摩、培训的议事规则进行讨论,并拿出具体方案,并提交一份完整的议事报告。如具体到宿舍在夏季该不该装空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宿舍学生作息时间不统一问题,如何有效开展集体活动,到学院及学校乃至社会上相关规则的合理化等广泛讨论,并拿出具体方案。最后,安排一节课时间进行课堂交流讨论。由各小组长展示汇报实践成果,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答疑解惑,并从总体上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总结。最后根据学生参加规则培训、参与小组议事规则活动、参与课堂讨论等的综合表现,打分记入平时成绩。尽管学生按规则行事的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提出的方案不尽完善,有的还很幼稚,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践行了按照规则来处理问题、冲突,并参与修正规则的过程,提升了自身的规则意识与按规则行事的能力。学生从中也发现有许多复杂难解的问题都简单化了,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也得以增强,体会到了平等参与,规则处事的好处。

对于学生的规则议事活动,教师要给予有效指导,并在学生成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能从理论层面点评,答疑解惑。对学生参加规则议事活动的感性体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理性加工整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规则意识,激发学生将规则意识转化为内在信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

学生管理老师直接面对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政状况考评、学生党建组织、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管理。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环节,是学生行为养成主阵地。因此本项研究在学生规则训练与实践环节,与试点学院学生管理老师协作进行。学生管理教师根据在学生管理事物中所归纳的一些典型突出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建议,并帮助学生确立讨论议题。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所提出的方案给予客观评判,并与学生及时充分沟通、回复,对于一些建设性的有效方案也可参照去推动实施。这样有利于把学生议事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

通过学生依据规则参与校园日常事物活动,营造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主动精神,使学生在民主参与中生成规则意识,在情感体验中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行为与习惯。

本项研究从理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规则意识相融合,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具体化、现实化,也有利于有效解读公益精神,并为其确立学理支撑。

本项研究实践环节,在任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的分工协作下进行,对于双方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他们有效融合找到适当的衔接点。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常沛.论规则意识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学习月刊,2010,(10)下.

[3]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4]孙秀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媒介[J].科教文汇,2012,(10)中.

猜你喜欢
议事规则动议规则
欧盟议事规则将迎大改?一致同意或改为少数服从多数
从理念到规范推进地方人大议事规则的完善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我国人大议事规则研究: 回顾、反思与展望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新时代下应不断完善人大议事规则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