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视角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2014-08-15 00:43方建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方建珍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趋凸显,成为活跃校园文化、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和途径。随着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特点的变化,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推动学生社团科学化发展,将学生兴趣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价值认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写进了纲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可见,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特点,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社团活动中,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高校应把学生社团建设摆在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培育、加强管理,发挥其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高校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联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大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二三课堂来锻练能力、提高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高校蓬勃发展的社团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社团凭借其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成为大学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高校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与个性化,涌现出了大学生村官研究会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主动适应青年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4.学生社团是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全面多样,大学生参加社团的选择和动机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更多的学生将社团选择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社团活动,展示校园文化内涵,寓教于乐,将学生兴趣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规模空前扩张。据调查,浙江省本科省属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超过100个的高校占大多数。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学生参与度高。以我校为例,我校现有学生社团118个,社团种类主要有文体兴趣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术类、创新创业类、生态环保类等五大类。各高校社团分类大同小异,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桥梁纽带,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学生社团成为各个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方向。青年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精力最为旺盛的群体。学生对学生社团的参与热情很高,根据我校近三年学生社团纳新人数统计,平均每位新生加入了学生社团1.3个。

2.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灵活,活动方式多样。学生社团具有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学生社团活动的基调大多为小而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社团活动形成了网上网下“双网互动”的格局。学生社团自愿参与、活动灵活的特点,适应了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社团的开放性使社团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交流沟通网络。

3.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纵深发展,更具现实感。近年来,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日趋成熟和理性,对社团的选择更加务实。参加社团从单一的兴趣驱动逐渐演变为“兴趣+发展”、“人文+学术”并重。希望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前实现社会化,为就业创业加码。大学生创业社等依托学科、专业的学术类社团应运而生。

4.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呈现“校园型+社会型”扩展的态势。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和聚集地,主要在校园内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区域、社会需求接轨。大学生普遍意识到提前社会化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宣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艺下乡等形式走近社会,积累社会阅历,培养社会化技能。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将触角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境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学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健康、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困境。

1.社团活力空前,但发展良莠不齐。据初步调查,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志愿服务类、综合类等类别。社团活力空前,但发展水平不一。一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而有些社团自身建设不完善,社团运行周期较短,影响了学校社团整体水平的发挥。

2.社团管理不够科学,制度建设有待规范。学生社团是个自组织,自主性强,开放性大,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一些高校在社团组建、活动开展、干部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未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一些新成立的社团发展愿景、使命、目标不清晰,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动开展无规划、团队凝聚力不强等问题,[2]严重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3.社团传承性不强,缺乏持久生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思维固化,没有纵深感,活动缺乏设计和创意。会员主体性意识不强,对社团负责人的依赖性过大,以致社团负责人成为社团发展的“风向标”。在社团运行中,大部分社团负责人只关注即时贡献,没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一些社团成立时一味追求量的扩张,社团组织缺乏梯队建设,发展缺乏持久生命力。

4.社团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纵观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社团类型大同小异,社团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文体兴趣类的社团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志愿服务类的社团日益壮大,学生对专业学术类社团兴趣不浓,理论类社团发展较为缓慢,各个高校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团不多。

5.社团的发展速度与学校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同步。随着“90”后学生群体的加入,高校学生社团空前发展。出现了社团的发展速度与学校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同步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学校对社团整体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力量不足、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方面,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社团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选择

要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社团发展规律,实现管理体制转型,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提升社团活动品质,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1.把握社团发展方向。高校共青团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认识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注重各类学生社团的协同创新,繁荣校园文化。在抓好量的扩张的同时,抓好规范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将社团网格化,加强对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引导学生社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设定社团发展的目标、愿景和使命。

2.实现社团管理体制的转型。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亟需转型,需要实现全方位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的体制转变。校级社团由校团委主管,院级社团由学院分团委主管。明确育人导向,创新管理理念,实现从“刚性体制”向“柔性体制”转型,管而不僵,活而不乱。[3]完善管理架构,建构起校团委、校社团联、学院社团管理中心三级管理体系。合理放权,科学激励,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对学院的考核。

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团运行机制。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周期性,不同社团在周期的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力特征,生命力的强弱与社团的内部运行机制密切相关。[4]注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一是要平衡广度和效度,在社团规模和社员参与间找到平衡点。把好社团纳新入口关,挖掘社员潜能,凝聚共同力量。二是育人为本,科学引导。三是有效联动,协同创新。

4.“四化”同步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与层次。高校要深化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活动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是关键,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四化”—— 实行重点活动项目化、推行社团活动二三课堂学分化、采用社会化运作模式、特色活动品牌化,全面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与层次。

5.全员育人,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选配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或顾问,对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将指导教师的工作实绩作为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构建领导重视、教师指导、骨干引领的全员育人体系。

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高校共青团要研究社团发展规律,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推动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此文为2011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S].中青联发[2005]5号.

[2]陆士桢.把大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青年成长团体[N].中国教育报,2009-10-22(004).

[3]刘金扬,刘科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研究与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4]王建慧.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周期与运行机制相关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