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延(吉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脐疝(Umbilical hernia)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1]。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针对这种情况,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38例小儿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腹腔镜下脐环缝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小儿脐疝患者38例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患者在接受诊断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腹部不适临床表现,安排患者进行脐检查及常规物理检查,确诊本组的38例患者均符合小儿脐疝的诊断标准。据统计,本组的38例患者当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4岁,平均(2.5±1.3)岁;脐环直径1.5~3.5 cm,平均(2.5±0.8)cm。
1.2 方法:针对本组的38例小儿脐疝患者,均行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脐下方环形皱襞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180°,作横向切口;行气腹针穿刺,建立CO2气腹[2]。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腹腔内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便能够明确的掌握患者脐环大具体大小及是否出现了组织粘连症状。根据患者脐环缺损的面积,选择是的那个的弧缝针穿刺入腹,将线尾留置在腹腔外,在确定未出现异常情况后,将输球管关闭,缝合,手术结束,拔出术中留置导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4周后仍未出现脐疝复发现象。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2周后仍未出现脐疝复发现象。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短时间内出现脐疝复发现象,甚至加重[3]。
本组38例小儿脐疝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期间,平均手术时间为(28.5±5.3)min;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出血现象;术后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15.5±3.5)h;平均住院时间为(5.5±2.6)d。显效22例,占58%;有效15例,占39.47%。全部康复住院。
3.1 术前护理:术前,由于患者家属对腹腔镜脐环缝扎术缺乏疗效,所有对手术效果存在质疑。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对耐心的向患者家属介绍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的操作过程、手术优势及存在的风险等,让患者家属有足够的时间提出疑问和做好心理准备,从而帮助患者家属减轻不安感和紧张感,从而提高患者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和协助患者完成相关的术前检查。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监测: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意识清醒程度等指标进行严密的观察,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并主动与上次护理记录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将相关情况通知给相关医生,以便能够及时的采取抢救和护理措施。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切口情况,查看患者的切口是否出现了红肿及出血反应,如果患者的伤口出现了红肿及出血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
3.2.2 体位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者的头偏向任意一侧,定期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保证患者口腔的清洁性;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以便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帮助患者将变更体位,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为半卧位,以便保证引流管的顺畅性。
3.3 并发症护理:皮下气肿及内脏损伤是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的整体发挥。通常情况下,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后并发皮下气肿的几率较高,但是对患者的影响不大,皮下气肿一般在术后3 h之内即可消失;内脏损伤是腹腔镜脐环缝扎术后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切口情况的观察力度,争取将小儿脐疝患者行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小儿脐疝作为儿童常见疾病的一种,儿童在患病后,抵抗力减弱,体制下降,影响婴儿的身体健康和发育,如果小儿脐疝长时间不能回纳造成脐疝嵌顿,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属于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腹腔镜脐环缝扎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笔者认为,腹腔镜脐环缝扎术应用于小儿脐疝治疗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手术风险,为临床治疗小儿脐疝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在采用腹腔镜脐环缝扎治疗小儿脐环的同时,从术前、术后的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贴心的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1] 高嘉燕,李 凤,徐 芳,等.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7(24):623.
[2] 罗高德.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临床疗效研究[J].大家健康,2013,17(25):124.
[3] 石群峰.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3(2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