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华,梁春晶
(佳木斯大学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文中指出:“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当下的新媒体即是这样的工具。
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哥尔德马克在一份开发EVR商品的计划书中第一次提出“新媒体”一词。利用百度搜索“新媒体”,得到约100,000,000条结果,其定义呈现多元化描述。百度百科将其界定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相对的、稳定性的状态。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由此带来大众各种阅读现象的出现,现以高校大学生为例加以说明。
“网络阅读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行为方式,是以上网者作为阅读主体,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负载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以获取信息和人机互动为目的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电子书、博客、微博作为网上阅读的具体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主流。随着3G技术的推广,4G技术挂牌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阅读也更加普及。2013年8月7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显示“网络终端正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成为受访对象阅读使用最多的数字阅读终端。手机跃升为首位,成为38.55%受访者的阅读选择。”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谈到当下阅读状况时说到:“即时、在线的浏览替代了传统的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就是典型的‘浅’阅读,‘浅’阅读不仅存在网络阅读之中,传统的阅读也有同样的趋势。”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主要表现为搜索式、标题式阅读,带有“快餐文化”的特质。浅阅读大多时候是只了解事件的存在,一切阅读都止于表面。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已经成为新媒体阅读的专属名词。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微信、微博以及新近出现的微米占据着人们休闲阅读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刷微博、聊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每日的“工作”,140字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交互性的特点。自媒体时代真正的到来,每个人都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论、点赞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从钟洁玲在1998年与杨小彦、钟健夫共同提出“读图时代”的概念后,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形态扩展了以往“读图”的内容和范围,每一条信息都配有一幅图片,很多网上新闻以图说话,只配以简短的文字。更多的“读者”都渴望“求图求真相”,很多人更愿意看一部同名电影而不是一部文学名著,读者更习惯被动的接受图像、配乐和解说,而对于通过标题和图片就可以了解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打开文本去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阅读介质的不断更新,为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阅读更多地是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第三,社会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很少有耐心并用大块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而视频和图片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快感和新鲜感,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阅读体验。
新媒体时代那些看似无害的阅读方式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危机,具体表现在:在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中掺杂过多的垃圾信息,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降低了阅读的深度;新媒体时代的商业性、娱乐性、随意性特点又助长了阅读内容空泛、艺术性缺失、目的性明显、思想性下降等阅读低俗化现象的发生;视频、图像的感官刺激,网络实时更新的特殊环境让人们没有空间去思考,在一切看似透彻清楚的图像、结论明显的信息面前,大学生甚至不愿去思考;“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浅阅读方式很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从而导致心境浮躁、急功近利,弱化语言能力、思考和判断能力,阻碍个性化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发了当下的文化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
时至今日,从制度上对新媒体进行监管,构建新媒体管理模式,给读者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提出了“尽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相关要求。
政府还应该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营造深阅读的文化氛围。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致力于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积极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倡导深入阅读、经典阅读,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养,提升民族竞争力。”现在很多国家都建设了大量的免费图书馆,如纽约街头的免费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等,可以随时随地为民众提供读书的机会。普通大众可以在等车、排队的空闲去真实地触摸书籍,切身感受阅读与思考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对图书馆环境的美化,对书目推荐、图书导读等服务的完善,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加强自己的信息素质教育。时间、工作不是我们放弃思考的理由,新媒体也不是我们不愿思考的祸首,我们要转变思想,把新媒体当作一种工具,而不能受其支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小段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全书阅读,通过对相关影片的观看引起对原著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想,鼓励学生善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挤占读图时间,培养大学生对图书的兴趣,养成思考的习惯。
网站、博客、论坛等要加强监管,运用好自己把关人的职能,控制垃圾信息、虚假新闻的传播。各个文学网站要对其发布的作品进行有效的监管,进行择优选择,定期进行专业评比,邀请文学界有资历的学者做评委,帮助网络写手创做出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也可将著名作家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引入网络,提高网站的整体质量,积极引导网络文学走向深刻。另外,在创作时要积极与“读者”互动,鼓励受众对阅读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创意大赛,这既是一种宣传,也有利于受众思考。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推动形态变化,资本决定市场规模”的特点,使各文化企业更加需要有创意、有知识的人才,这样的社会需求必然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进对阅读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兼具内容和资本的文化产业会使文化阅读更有意义、更深刻。
综上所述,阅读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素养,每个人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当前的阅读困境,并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我们才能走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怪圈,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借用王蒙的一句话,“浏览不是阅读,触摸不是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在新媒体时代学会阅读,懂得思考。
[1]胡耀文,张菊芳.浅议网络环境下阅读方式的转变[J].科教文汇,2008,(11).
[2]孙行之.4成受访者通过手机“阅读”纸质阅读仍为首选[EB/OL].http://news.sohu.com/20130812/n383900866.shtml.
[3]柳斌杰.2007北京国际出版论坛演讲[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07 -08/28/content_8785346.htm show=t.
[4]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
[5]彭敏,江帆.逐渐丧失思考能力?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 考 [EB/OL].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0/12391975.html.
[6]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EB/OL].http://find.jfdaily.com/web/search.
[7]蒋冰琼,王湛.浏览不是阅读 触摸不是思考[N].钱江晚报,2013-06-13(B0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