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治理东北的重要机构之一。明太宗派遣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并建立永宁寺,此举作为明政府在奴儿干地区招抚工作的一项,较好地处理了明廷与该地部族的关系,成为明政府招抚奴儿干地区各部族的重要举措。这项重要的地方民族政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论述奴儿干都司的历史、设置过程及机构组成情况的有:杨旸等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及郑天挺《明代在东北黑龙江的地方行政组织—奴儿干都司》;从永宁寺碑文着手,探讨了明代对奴儿干地区的统治,提出奴儿干所辖的黑龙江流域是明代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钟民岩《历史的见证》及《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校释》;论述奴儿干都司存在的意义及职能的有:蒋秀松《关于奴儿干都司的问题》及张士尊《奴儿干都司职能分析》。上述学者对永宁寺及奴儿干都司本身的研究都比较深入,但对永宁寺被毁与明奴儿干都司之关系却少有提及,相关史料虽不丰富,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梳理诸记录,遂成此篇。
一
永乐七年(1409年)闰四月,明政府设立奴儿干都司。“初,头目忽剌东奴等来朝,已立卫,复奏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故置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1]2327永乐十年(1412 年),亦失哈第二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他带去了大批的生活和生产物资作为赏赐品。“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知敬顺。”[2]182在此次巡视的基础上,亦失哈受明廷之命,为了对当地各部族群众进行思想统治,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秋,造寺塑佛,曰永宁寺。《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安,设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2]209上述史料记述了明廷与奴儿干地方部族的交往过程。第一,明太宗派遣亦失哈“驾大航,招谕□安”;第二,设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第三,“斯民归化,对明廷进行朝贡,皇帝嘉奖赏赐来朝部落。在以上措施都施行的基础之上,“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可见永宁寺的建立,是明廷在此地实行羁縻招抚政策的方式之一,是与亦失哈的巡视、设立奴儿干都司、赏赐慰劳等相并列的一项举措。从“尤虑未善”更可以看出这是明廷在实行了上述三个措施之后,为使羁縻招抚工作更完善地进行而建立永宁寺。因此,永宁寺的建立可以看作为明政府在奴儿干地区进行羁縻招抚活动的一个标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最近的研究成果也清晰地指出“亦失哈等人奉命出使奴儿干地区活动的性质,是代表明政府行使国家职能的行动,而不是个人孤立的行为,也就是说亦失哈出使及巡视奴儿干地区,其实质体现了行使明代国家主权”。[3]既然亦失哈等人进行的羁縻招抚活动是明政府在此行使国家主权的方式,永宁寺的存在可以看作为明政府在此权力的象征,那么完全可以把损毁永宁寺看作为对明政府权力的否定。尽管相关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毁寺时当地部族进行了武装反抗,但毁寺一举也足以反映出当地部族与明廷的对抗。
二
据《辽东志》记载,与奴儿干都司毗邻的辽东都司境内常驻额军总数近十万人。“辽东都司定辽左等二十五卫,二州户口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五十。五马队额军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二名,步队额军三万七千四百九十五名。招集军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七名,屯田军一万八千六百三十名。煎盐军一千一百七十四名,炒铁军一千五百四十八名,寄籍民七千一百九名。”[4]387可知当时辽东都司境内的军事力量已足够雄厚。另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到:“辛酉,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调山西属卫马步兵,令都指挥李谦等率往兴和。山东都指挥司选马军一千,辽东指挥司选马军五千,各令都指挥率赴北京,听征胡寇。”[1]2382明政府从多地征调兵马,在辽东都司征调马军五千,同时只在山东都指挥司选马军一千,显见明政府在维护北部边境地区统治的军事部署中对辽东都司的依赖。辽东都司的边防重点正是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明朝经营东北的基地”[5]。在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辽东都司不仅对完成统一东北和北部边疆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巩固、加强这一地区统治也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6]《明太宗实录》记载:“明辽东都司以兵三百往奴儿干都司护印。先尝以兵二百,至是都指挥同知康旺请益,故有是命,且敕旺逾二年遣还。”[1]3810尽管记载中只提到有二百士兵,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明政府派往奴儿干地区的士兵是从辽东都司征调。明政府本身就把“辽东作为经营管理奴儿干等边疆的重要基地,并经常派遣官员携带赏赍到奴儿干地区进行宣谕和处抚”[7]。可见维护奴儿干地区的统治,是依托于辽东都司雄厚的军力之上的。明太宗永乐九年,亦失哈奉命第一次巡视奴儿干地区,这次巡视亦失哈率领官军一千余人;①明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再次奉命巡视奴儿干地区,此次率领官军两千余人。②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时,其所率领的军队与辽东都司境内军事力量相差悬殊。尽管在如此单薄的兵力护卫下,亦失哈的巡视却没有受到当地部族武装力量的抵抗。
《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民皆如故,独永宁寺被毁,吉列迷毁寺者”。作为毁寺者的吉列迷人,是生活于奴儿干地区几个部落之一。据《永宁寺记》记载:“惟东北奴儿干国……其地曰吉列迷及诸部野人杂居焉。”吉列迷部落与“野人”女真部落杂居,在奴儿干地区较为集中。根据《辽东志》载:吉列迷“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惟狗至多,牵拽扒犁”[4]468。由此反映出吉列迷人豢养的家畜主要为狗,在生产生活中依靠狗来运输,依靠鱼来提供衣食。吉列迷人“与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比较,除言语不同外,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一致”[8]。
由上可见,吉列迷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初级的渔猎经济。处于渔猎经济的吉列迷人部落,在生活方式上也较为原始。据《殊域周咨录》记载:其民“……住平土屋,屋脊开孔,以梯出入,卧以草铺。”[9]734可见吉列迷人部落是以穴居的形式来抵抗东北地区冬天的寒冷。《辽东志》记载:吉列迷“男耳垂珠,项铁圈”,“性刚”。文面椎髻,帽缀红缨,饰以海贝,用金、银、锡圈为项饰。胸掩细甲,衣彩帛,垂皮条,长与足齐,坠以金锡牌,间以磁石,行则琅锵有声。妇人饰帽垂珠珞,衣缀铜铃。[4]468由以上史书记载,可以看出,生活于黑龙江下游的吉列迷部落处于比较原始的渔猎经济阶段,社会生产力是较为低下的,经济生产状况落后于明政府统辖下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甚至与辽东都司境内的女真人部落的经济生产状况也相差较大。在此种社会经济条件下,吉列迷部落的实力自然也不足与明政府抗衡。
三
尽管亦失哈仅率领千余人到此地,由于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当地部族已不具备与亦失哈相对抗的实力,损毁永宁寺这一具有明显反抗意义的行为本不应发生,何况还有辽东都司雄厚的军事力量作为亦失哈巡视的后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吉列迷人损毁永宁寺呢?通过史料梳理大致可以得到以下推断。
由于此时北部边疆的安宁,明政府对奴儿干都司地区的关注度下降,使得当地部落从明政府处获得的实际利益减少而引起不满,导致两者关系僵化,因此做出毁寺之举。明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有四大目标:“保持满洲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不让朝鲜成为在满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10]262为实现这几个目标,明太宗继承与发展了明太祖时期对东北地区各部族的羁縻招抚政策。明太宗不使用武力就与这些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满足这些部落领袖的经济和身份的要求,因为这些部落领袖派遣使团来中原为的是取得金银、丝绸、粮食和其他用品及享有与中原进行贸易的机会。在给与这些经济上的满足的同时,明政府还赐予这些纳贡部落领袖们冠带、诰印及诏书并且授予官职,“以把剌答哈、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胪寺等为千户所镇抚,赠诰印、冠带、袭衣。”[1]777使得这些部落领袖们的身份获得了明政府的官方认可。在获得明廷的身份认可之后,这些部落还可达成自我保护的目的,“共同一条是为了领年例赏物,回来好拿赏物骄傲旁族,表示臣属关系良好,藉此不受欺压。”[11]31从明政府获得这些利益之后,这些部族领袖以一种温驯的态度配合明政府的羁縻政策。“于是海西、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9]733由于与蒙古的对抗,明政府需要东北地区各部族的归附,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后就能集结其力量去讨伐蒙古,最甚也不必抽调兵力去防卫这一地区。经过明太宗的五次讨伐,残余的北元势力对明政府的威胁已被解除,蒙古诸部落之间也战争不断,这就使得明朝北方边境免遭蒙古诸部落的骚扰,“宣德在位时期的北方边境还是比较平静的。”[10]292这种边境形势下,明政府对奴儿干地区的重视程度下降。从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的次数上即可看出。
亦失哈九次巡视奴儿干地区,③亦失哈的巡视的目的是进行招抚,会带去大量丰厚物资,用以宣慰当地部族。明太宗时期亦失哈就进行了五次巡视。“亦失哈的北巡应该是朱棣整个战略思考的一部分,其用意在于朱棣在东北西部对蒙古各部进行清沙漠的时候,东北东部女真诸部落能够继续忠于明王朝,从而收清剿与绥靖双重效果。”[12]47并且五次巡视均在明太宗北征前后,其利用巡视达到抑制北元蒙古的目的显而易见。[13]因此,这一时期亦失哈的巡视是很密集的,凭借着雄厚的物质基础维护其与奴儿干地区各部族的关系。虽然明宣宗登基当年即派亦失哈出使奴儿干地区,但也只是“对黑龙江下游地区各部族进行宣慰,以示皇帝仁爱。”[14]并且巡视奴儿干地区的招抚活动,在宣德时期,明廷就深感力不从心。《明宣宗实录》宣德三年记载:“遣内官亦失哈、都指挥金声,白伦等,赍敕及文绮表里,往奴儿干及海西弗提等卫。”[15]1262而宣德四年十二月壬辰又记载:“召内官亦失哈等还初,命亦失哈等率官军往奴儿干,先于松花江造船运粮,所费良重。上闻之,谕行在工部臣曰:造船不易,使远方无益,徒以此烦扰军民。遂敕总兵官都督巫凯,凡亦失哈所赍颁赐外夷段疋等物,悉于辽东官库寄贮,命亦失哈等回京。”[15]2138宣德三年派遣亦失哈巡抚奴儿干等地的命令没有实现,理由是“所费良重”、“使远方无益,徒以此烦扰军民”。“所费良重”可见当时明政府已不愿投入过多财力去经营此地;“使远方无益,徒以此烦扰军民”更反映出明政府对于此地态度的变化,由积极经营巡视到忽视此地放弃巡视。尽管放弃巡视是由财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却可侧面反映出明政府对此地重视程度的下降。
明廷对奴儿干都司地区关注度的下降及巡视的减少,导致生活于奴儿干地区的部族受到明朝的恩惠也相应减少。明仁宗洪熙元年,已有吉列迷人部落的领袖速只哈奴率其部众居京。“奴儿干吉列迷千户速只哈奴自辽东来贡马,奏愿居京自效。赐钞、贮丝袭衣、彩币及布,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皿、牛羊,月支薪米。初,速只哈奴以招抚至京,授正千户,愿居辽东三万卫。至是,复愿居京,故有是赐。”[16]作为吉列迷人部落的领袖,速只哈奴“复愿居京”,明廷对主动、积极对其纳贡的吉列迷部落给予丰厚赏赐。吉列迷人也分为多个部落,居住于奴儿干地区永宁寺附近的吉列迷人,在明廷对于奴儿干地区巡视减少的情况下,得到的物资相应减少。其在渔猎经济条件下生活艰苦,“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2]209,明政府的赏赐是改善生活状况的唯一可能。当知悉明政府对速之哈奴给予丰厚赏赐后,却没有得到相应待遇,心生怨恨是不无道理的。明宣宗宣德五年,亦失哈带去明廷的敕令:“敕谕奴儿干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具受其节制。”[15]2429这就使得吉列迷人部落在各种活动上丧失了原有的自主性。在给予赏赐减少的同时,明廷又颁布敕令命吉列迷人受奴儿干都司的控制程度更强,吉列迷部落更易心生不满。而此次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也没有记述永宁寺的被毁,由上不难得知:第一,宣德五年亦失哈代表明中央政府的例行巡视,未及抵达永宁寺附近的吉列迷部;第二,此时永宁寺没有被毁。如果亦失哈没有巡视到此地,说明吉列迷人没有得到亦失哈带去的赏赐;巡视未到表明中央的赏赐及恩泽不复波及至吉列迷人,永宁寺尚存似可说明当地部众虽然对明廷的政策不满。却仍能在形式上服从中央的管控;两年后当亦失哈再度巡视时发现永宁寺已被毁,由此,明廷在奴儿干控制力的弱化已成不争之事实。
四
明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视奴儿干地区,永宁寺在此次巡视后被重新建立起来。明政府派遣人员巡视奴儿干地区的工作也趋近结束。“宣德十年正月,奴儿干巡视工作彻底停止。”[12]48并且“宣德十年正月宣宗死,奴儿干都司实际上停止了活动,其后没有明令恢复。”[11]29巡视工作的停止直接导致了明廷在奴儿干地区权力的减弱,从奴儿干都司下属卫所各部落之间开始相互冲突、仇杀即可看出。
“建州左卫都督佥事凡察奏,去年野人木艹合忽、木冬哥、哈当加等,纠合七姓野人寇掠杀死都督猛哥帖木儿及其子阿古等,尽取其财,请发兵问罪。上谕侍臣曰:彼之相雠乃常事,朕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乎?遂遣指挥佥事施者颜帖木儿等,賫來力同建州左卫指挥同知札剌儿往谕木艹合忽等祸福,且赦其罪,凡所掠人马赀财悉令追还,仍令与凡察解仇通好,则永享太平,不然天道祸淫无所逃避。”[15]3969此段材料记载,“七姓野人”抢掠建州卫并杀死了都督猛哥帖木儿及其子。建州卫是隶属于奴儿干都司之下的一个卫所,如果当时明政府具有掌控当地部族的实力,这种冲突的发生应该会避免或者能依靠明廷的力量迅速平息。但是,当左卫都督凡察将此事奏报明廷请发兵问罪之后,明宣宗以“彼之相雠乃常事,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为借口拒绝出兵,只是派本地建州指挥同知往谕木艹合忽。不能发兵问罪只能“且赦其罪”,且只能用“天道祸淫”来使其畏惧,这足以反映明廷无法有效控制奴儿干都司之下各部族的活动。上述事件发生在宣德八年,两年后的宣德十年二月,毛怜卫都督撒满答失里及建州卫都指挥李满住遣使说:“忽剌温境内野人那列秃等率众至那颜寨,劫掠人畜财物。”[17]明廷对那列秃等处理同样也只是敕谕其“宜敬遵国法”,“审之慎之”。尽管“奴儿干都司下属卫所的各部落有的处于游猎生活,出于仇杀习俗,相互间不断发生纠纷、冲突、甚至仇杀”[18]。但是根据相关史料,自明太宗建立奴儿干都司之后这类事件并无发生,直至宣德年间才见于史料,而这一时间正是在永宁寺的损毁及明宣宗下令停止巡视奴儿干都司前后,可见明廷权力的弱化已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永宁寺被毁代表着明廷在奴儿干都司权力的弱化,权力的弱化才导致永宁寺被毁,并且导致对各部族掌控力下降。此时“辽东都司的军户、军屯制度还在嘉靖、隆庆年间便已松弛下来”[19],这对以辽东都司为统治基础的奴儿干都司影响不小。明廷在此地权力的减弱致使其对整个奴儿干都司之下卫所的控制力降低,此后各部落间攻杀不断。在不断攻杀的过程中,一些部落实力不断增强。奴儿干都司停止活动以后,其属下卫所对明廷仍朝贡,但“假借中央朝廷过的名义兼并其他弱小部族,夺取其敕书,进行互市朝贡,领取年例封赏”[11]32,努尔哈赤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有职有权的明朝属下官吏”[20],进而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建州女真集团,为后金的建立奠定基础。
[注 释]
①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2页载《永宁寺记》。“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②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页载《重建永宁寺记》“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
③关于亦失哈等奉命巡视奴儿干等地的次数,学界尚有争论:罗福颐《满洲金石志》卷六说:“至亦失哈宣抚奴儿干先后凡十次”,钟民岩:《历史的见证—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文考释》也认同十次之说;日本学者江岛寿雄在《关于亦失哈之奴儿干招抚》则认为:亦失哈奉使奴儿干,永乐间为五回,宣德间为二回,先后共七回。本文取杨旸:《明代辽东都司》中九次巡视之说。
[1]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陈鹏.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105.
[4]金毓黼,等编.辽东志.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5.
[5]李健才.明代东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6.
[6]杨旸,李智亭,傅郎云.明代辽东都司及其卫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80,(6):77-84.
[7]杨旸,傅郎云.关于王瑾等对奴儿干地区的巡视[J].历史教学,1981,(5):49.
[8]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234.
[9]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史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郑天挺.明代在东北黑龙江的地方行政组织——奴儿干都司[J].史学集刊,1982,(3).
[12]张士尊.奴儿干都司职能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3.
[13]蒋秀松.关于奴儿干都司的问题[J].民族研究,1990,(6):167.
[14]卢伟,张可.亦失哈十下奴儿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6):76.
[15]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6]李国祥.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1204.
[17]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46.
[18]杨旸,袁闾琨,傅朗云.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234.
[19]周远廉,谢肇华.明代辽东军屯制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1986,(6):57.
[20]纪平.清入关前对东北的统一[J].历史研究,197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