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2014-08-15 00:50龚柏松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利益建构

龚柏松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两个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争论,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客观环境。冷战的结束又为建构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建构主义从内容与方法上,大量借鉴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合理科学成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在建构主义理论阵营中,虽然精彩纷呈,但最具有标志性的是温特的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80年代中后期兴起,80年代和90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1999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出版,标志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成熟。它的地位与学理意义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与认可。

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开始不是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而是社会理论。自从1989年尼古拉斯·奥努夫将“建构主义”一词引入国际政治领域以来,建构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渐取得了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比肩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人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是不同的。社会事实虽然无法独立于人而存在,但又却是由人建构的。规范、观念、制度、文化,这些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不存在脱离于人本身的所谓社会事实。自然事实可以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如果社会事实离开了建构它的人,社会事实既无法存在,也无法得到解释。

2)它强调实践中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利益的影响,强调国际体系结构是一种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又是观念的分配,国际社会的结构是国家行为体在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的,结构与施动者之间是互相建构的。因此在国际社会体系里,国家安全的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是随着国家之间互动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它既可以暴力冲突为常态的“霍布斯式文化”,也可以建构合作共赢为特征的“康德式文化”,因此国际社会政治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行为体之间“共有知识”的形成。“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有目的的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构建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行为体之间可以凭借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式”的实践,可以构建一个从根本上就趋于以和平与友谊为角色结构的合作性国际政治文化,从而改变国家之间的冲突局面。

3)建构主义十分强调规范、文化和认同在界定国家利益中的作用。规范是“一种社会约定,一种对拥有一定身份行为体的集体期望和预期,它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习俗等。”认同是相对稳定的,是对自身的特定角色的理解和预期,因此认同是“有意图的行为体的属性,它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文化是由不同规范和认同构成的。国际政治结构中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共有知识”,“共有知识”形成了文化,文化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利益是国家行为体制定对外政策最主要的依据 。“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它们实际上所具有的作用,是因为造就权力和利益的观念起了作用。”

3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3.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

3.1.1 推翻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重新设计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议程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几十年,国家、权力、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质国家,自助体系向来就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理论经典命题。温特建构国际关系理论就从这些经典命题入手,从理论本体性开始提出了质疑,如国际社会是什么,国际社会的性质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由此可见,这不单是方法论的不同,而是世界观的讨论。这种理论的探讨,显然是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家们哲学观的直接挑战,特别强调国际社会的物质性结构只有赋予观念的力量才具有决定性意义。温特质疑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行为体在互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对传统理论的权力、利益等物质性特征重新赋予意义。认为国家、权力、利益是国家行为体社会实践建构的产物,而且认为这些观念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是变化不居的。它把哲学和社会学宏观领域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的研究议程。在国际关系的研究议程中充分展示了人的社会性,乃至于使人性驾驭国际政治,充分体现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实践性,释放了政治的本意。人类不再是物质的傀儡和玩偶,恰恰相反,可以成为物质和社会的主人,这就为人类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和平安宁静的未来提供了基础,也使建构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成为可能,避免人类因陷入“历史循环论”而悲观失望。国家的身份是变化的,内生于行动体的互动实践过程中,行为所产生的意义因身份不同而不同。这种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根本的一系列概念,开拓了国际关系研究新的一方天地。

3.1.2 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关系理论新的研究空间

建构主义在关注因果问题的同时,更注重行为体实践互动过程、反思等主体间的意义,把行为体和所处国际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国家行为体对整个国际结构、国际制度的作用,而且关注国际结构和国际制度对国家本身行为建构作用。温特借鉴了大量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如意向性、角色、学习、反思、内化、主体间性、符号互动、互构、自我、他者等来描述彼此之间认同的确立过程,打破了传统理论的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偏好经济学的方法,这样综合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各学科间的渗透,有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来解释与理解国际政治,同时,国际政治的进一步研究也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视野。

3.1.3 提出的国际政治领域的三种文化论摆脱了国家间关系困兽犹斗的困局,为人类的和平前景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安全是一个国家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而权力是维护安全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对物质性的权力追求必然促使国家行为体之间为了各自的安全而发生争斗,战争就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社会常态,因此他们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从根本上是物质力量所致。温特首先质疑传统理论的起点,否认了国际社会物质力量决定性作用的。无政府状态,只是一个观念,是国家行为体在交往过程中 “建构”的结果,是“共有知识”建构的结晶。他认为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下三种文化,霍布斯文化以暴力为手段消灭敌人为目标;洛克文化以互相承认主权为基底,以彼此竞争为角色结构;康德文化以友谊为角色结构,以互赢为目标 。霍布斯文化是 “人性恶”理念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再现,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原始状态,遵循适者生存原则。洛克文化是“恶”和“善”二者有之的体现,既竞争又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常态,遵循“你活他也活”基本原则。康德文化是 “人性善”的理念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另一种表现,具有博爱主义的普世特征,遵循人类社会共赢原则,而且这三种文化随着行为体实践的互动,会带来观念的改变,会发生变化。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打破了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机械的历史恶性循环思想,重视国际政治领域人的实践活动建构功能,为当今世界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当前处理国际争端提供了乐观的指向。

3.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践价值。

3.2.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建立公平、合理、互利的有效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强调沟通、互动、共同协商对认同的重要性,认为利益不同的行为体之间可以通过互动沟通交流来解决矛盾,即形成一种用使用有组织的暴力之外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微观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状态。和平不具有强制性,而应是人们的一种主动性的必然选择,能够达成集体意愿认同和互信的自愿选择。3.2.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国际之间合作与交流,加强互信,树立新安全观和建立和谐世界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偏见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抛出了“中国威胁论”的陈词滥调及其变种。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权力将被重新分配,其结果是战争和威胁的到来。假如他们能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角度来看待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因为物质力量本身与利益不是同一意义,物质力量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赋予意义。而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虽然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有诸多的矛盾与冲突,但只要通过二者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观念,促进各个国家之间增强认同与信任,是能够达到消除彼此的恐惧和猜疑的目标。

3.2.3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启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在总结世界其它各国以及自身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新思维。它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基本诉求,是现实的国家利益的诉求,其基本历史依据是中国传统的和平主义的战略文化。不仅体现在现实的国际战略中,而且深深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中国倡导国家之间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文化上相互包容,安全上平等协作;同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程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始终追求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在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在中国发展前途乐观,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中国现阶段的和平发展战略,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培育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充分体现在世界秩序、中国和平崛起等问题上拥有较强的说服力。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正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在大格局中的地位不断进行角色调整,中国的国家战略也需要一些新的国际战略理论作为向导。特别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倡导的互动、认同,互赢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形势的演变前景,有助于中国从另外一个角度塑造和平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更加建设性的姿态投身到和谐世界的构建过程中。总之建构主义虽然它产生于西方的文化环境,不是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它不仅能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它从实践上推动了人类和谐世界的到来。

[1]〔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7.

[2]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5.

[3][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

[4](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利益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