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诗琴,李延林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自天地伊始,动物便与人类世界有了密切的联系,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最初,动物只用于果腹、遮体保暖、制作器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在人类世界的地位有了提高,从人类的物质世界逐渐渗入精神世界,从而有了其象征意义,或代表人的品格,或让人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随着这种发展,动物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这种愈来愈密切的关系便在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万千动物中,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尤甚。随着猫的地位在人类社会中的起伏,猫所代表的引申义也不断变化,且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要准确恰当地翻译关于猫的某些习语,熟稔地掌握猫的文化内涵,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猫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西周诗篇《韩奕》中曾出现过有关猫的记载:“为韩女吉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 ,川泽甫甫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这一部分是《韩奕》中描写狩猎的场景,此中出现的猫应为山猫。据史料记载,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把野猫驯化成了家猫,当成宠物豢养或是用来捕鼠。《礼记·郊特性》中记载的“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食田鼠也”,就说明了猫捕鼠这一点。猫或成宠物,或捕鼠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了许多与猫有关的习语。猫生性狡猾,懒惰又贪婪,大多数与猫相关的习语都是贬义的。如“猫哭耗子假慈悲”,“懒猫”,“馋猫”等。众所周知,猫有四条腿,三条腿的猫少见,但是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并一直沿用到今。
虽然有关猫的习语都含贬义,却也有一些是褒义的,有些甚至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期望。如上文中提到过的“懒猫”、“馋猫”虽是贬义,但在沿用至今的过程中其含义已有了变化,带有宠溺的意味,虽斥却喜,显示谈话人之间的亲密。在古代曾有一个传说,猫有九命,除却自身本命之外,尚有“灵城、木官、天玉、地奥、兔师、发微、见金、定火”八命,多能渡劫挡灾。在中国民间的年画中,又多有《蜂蝶戏猫图》,“猫蝶”与“耄耋”同音,暗寓长寿之意。因此,猫也与强盛的生命力和长寿有关,寓意美好。
无论是充当人们的宠物或是捕鼠能手,猫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随着时代的变迁,猫文化也随之有了变化。翻译与猫相关的习语时,了解猫的文化意义就显得愈加重要,不可或缺。
正如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西方文化中,猫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英语中,猫的习语和谚语比在汉语中丰富得多,并且其文化内涵展现着独特的个性。[1]
在10世纪前,猫一直享受着教会的保护,他们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教堂的雕刻中。可是到了10世纪后,教会对猫产生了迷信,教徒普遍认为巫师可以幻化成猫,猫也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在13世纪早期,因为异教徒奉猫为神,教会对异教徒开始了十字军东征运动。这一时期,猫在欧洲惨遭厄运,英语中的猫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猫开始成为“狠毒,邪恶,尖酸刻薄”的代名词,于是便有习语“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a bag of cats”:脾气不好的人。人们颇为禁忌,尤其是黑猫。关于黑猫的禁忌,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迷信。魔鬼撒旦最喜欢化作一只黑猫,巫婆则带着这一只黑猫相伴,所以西方人常把黑猫与巫婆相联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住在女贞路的那位神秘老太婆常与一只黑猫一起出没。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黑猫》也曾讲黑猫给人带来不幸。[2]因此,西方人常说“Don’t let a black cat across your path”。猫常与巫术相连,习语“rain cats and dog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说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因此猫被当做暴雨的象征,而狗象征强风。在北欧神话中,传说司爱和美的女神弗雷雅的坐车也是由两只猫拉着,她周围经常集聚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猫。奥丁赐予弗雷雅拥有九次生命的权利,因此有了谚语“A cat has nine lives” 。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3]这些文化的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文化各放异彩,蔚然大观的局面。同样,这些文化的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相似性,成为了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中西方的猫文化也不例外。猫文化在中国起源已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相融后,逐渐大放异彩。在西方,猫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影响甚大。由于中西方猫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翻译有关猫的习语和谚语时,必然要兼顾文化的共性和异性。研究如何选取翻译方法便变得很重要,对完善翻译理论和提高实践效果都大有裨益。
直译法是指翻译时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中西方猫文化的共性为直译法提供了可能性。好的译文不仅能传达原文的丰姿,又能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当英语中一些有关猫的寓意在汉语中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时,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涵义,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更易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译文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1.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2.The cat would eat fish and would not wet her feet.
猫想吃鱼,又怕湿脚。
3.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能杀死猫。
4.Has the cat got your tongue?
猫把你的舌头叼走了吗?
5.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
中西方的猫文化虽有共性,但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生活方式、历史等的不同,猫文化也各有差异,猫所代表的某些含义与意象在中西方大相径庭。如“old cat”直译过来为“老猫”,在汉语中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可在英文里却指脾气坏或者爱嚼舌根的老太太。因此,对于这些在中西方存文化意象差异的的习语或谚语,译者就不能采用直译法,否则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或产生理解偏差。意译法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很适合用于处理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意在言外。
1.I suppose she’ll tell the boys,the old cat.
我猜她会告诉所有的男人,这个长舌的太婆。
2.It’s seems like you’re living like a real fat cat these days.
看来你最近手头很阔绰,过得很好。
3.Thes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uggest much of this has been copy-cat violence.
有许多证据表明,很多暴行性质都是克隆的。
4.In the middle of the picnic it’s started to rain cats and dogs and everybody got soaked.
野餐进行中,突然大雨倾盆,每个人身上都湿透了。
5.I’ve tried to plan a house here with some self respect of its own.You can swing a cat here.
我打算在这里给你造一所有点气派的房子,这里多么宽敞。
上文提到过,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直译法并不是适合一切情况的翻译方法。然而除了意译法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也可使译文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那就是套译法。套译法又称作借用翻译法,即一种语言的谚语可以兼用另一种语言中相应的谚语或其他习语来翻译。[4]原文中的某些习语和谚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完全等值的对应,但是抛却形式的束缚充分理解其内涵后,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另一种形式的习语或谚语来代替。使用套译法翻译的译文在字面上看来与原文差距颇大,但是在内涵意义和表达效果上却是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1.When the cat runs on the roofs,the mice dance on the floors.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He i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after he lost his job.
他丢了工作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掩耳盗铃。
4.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Cats hide their claws.
知人知面不知心。
与猫相关的习语和谚语不仅仅表达了话语意思,更代表了一种文化。随着对这些习语和谚语的使用,其文化内涵也愈加深厚。中西方的猫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文化共性使得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文化差异性却能使两种文化相互补充,吸收新的养分,使其底蕴更加厚实。正因为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在翻译这些习语和谚语时,需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兼顾原语文本的形式与风貌,让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
[1]何云亭.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猫”和“狗”的习语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0-112.
[2]朱亚辉.从中西猫文化视角看猫习语的翻译策略[J].特立学刊,2012,(6):43-46.
[3]Edward Taylor.The Primitive Culture[M].London:John Murry,1871.
[4]万莲.重视套译法,坚持谚语翻译本土化[J].学理论,2010,(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