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训的文学价值

2014-08-15 00:51:59周建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家训

周建国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家训是指父母或家族长辈对子孙后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示教诲,也包括兄弟姊妹间的诫勉以及夫妻间的嘱告。“其文字记录包括家书、家教、家规、家法、家诫、家范、家风、家订、家礼、家道、遗训等多种形式;其文学体裁有书信、散文、诗词、格言、座右铭等。家训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讲修养、谈立志、话人生、言德行、剖处世、说治学、论人才、评风物、述文学、诲尊师、教理财、议从政等等。”[1](P1)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家训不仅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而且使整个社会形成规范的家庭风格和文化心理,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

明清两朝历时五百余年,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然而,中国传统家训却在此阶段得到空前发展,“中国古代的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2](P2)明清家训与前代家训相比,其文学价值更为突出,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艺术技巧、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来加以具体探讨,以便对其有初步认识。

一、语言特色

“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收获期和成熟高峰”[3],这一时期的家训成就也是如此,其标志首先体现在家训作品的语言特色方面。综合研究,明清家训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通俗性以及精炼性的特征。

(一)形象性

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达工具且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形象性是其内在精髓。在明清家训作品中,多数作者并非进行干瘪无力的说教,而是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向子孙谈及为人处世之道,其中尤以比喻手法的运用居多。如魏源《读书吟示儿耆》第五首中:

君不见,华时少,实时多。

花实时少叶时多,由来草木重干柯。

秋花不及春花艳,春花不及秋花健。

何况再实之木花不繁,唐开之花春必倦。

人言松柏黛参天,谁知铁根霜干蟠九泉。[4](P753)

魏源以花木作比,将自己读书所悟的一些人生道理,通俗形象地表达出来,告诉儿子要想取得成功,就应不畏艰难、不怕磨练。

(二)通俗性

家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家人或后代,故作者在进行说教时,往往采用一些平易贴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求达到最佳的训诫效果。

明代姚舜牧的《药言》(原名《药训》)流传甚广。在自序中,姚舜牧谈到他处理公事之余撰写家训的情况时说:“公余,复续有数条,似多口语一番矣。”表明其在具体创作时语言的通俗特色。《药言》语言极为平实,兹摘录几条如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

一部《大学》,只说得修身;一部《中庸》,只说得修道;一部《易经》,只说得善补过。“修”、“补”二字极好,器服坏了,且思修补,况于身心乎![5](P976)

《温氏母训》是明代官吏温璜对其母平日教诲的记录,语言极其通俗,近乎白话,并且杂以大量的方言俚语。文中,温母以朴素的语言嘱告家人不要贪富,因为富而不俭,反会败家,关键是要勤俭持家:

做人家,切勿贪富,只如从容二字甚好。富无穷极,且如千万人家浪用,尽有窘迫时节。假若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赀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赀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6](P17)

前辈学者评价此书曰:“温母之训,不过日用恒言,而于立身行己之要,型家应物之方,简该切至,字字从阅历中来。故能耐人寻思,发人深省。由斯道也,可不愧须眉矣,岂仅为清闺所宜则效哉!”[7]

(三)精炼性

家训旨在训诫,不宜长篇累牍,故语言上要求精简干练,切中要点,明清家训正体现了这一点。

吕坤,字叔简,号新吾,万历二年(1574)进士,为官刚正不阿,晚年以著述、讲学为务。其著作以《呻吟语》最为有名,作者针对明朝后期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勤与俭;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二字,曰盗与奸;亡家二字,曰淫与暴……不屑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8]

这里,十“字”指出家道隆昌与家道衰亡之别;四“休”,提出立身持家的基本准则;四“不患”,着重从才、志、交友等方面对子孙的培养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此外,鉴于败家、亡家系于子孙贤否,《训辞》特别提出要防止产生“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的“不肖子孙”。文章篇幅虽短,但蕴含极为丰富,充分体现出言简意赅的行文特色。

明代抗倭名将任环曾在太仓(江苏东南部)抗倭时写下一封《示儿书》,训诫其子。任环是一位文章高手,他“为文高简有法度”,从他这封写给儿子的短简中,即可见出其语言之精炼、感情之挚诚:

我儿千言万语,絮絮叨叨,只是教我回衙,何风云气少,儿女情多?倭贼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家,尔老子领兵,不能诛讨。口齿裹革,此其时也。安能作楚囚对尔等相泣帏榻闱闼间耶?[9](P283)

任环在信中批评儿子缺少丈夫气,话虽不多,却铮铮作响,掷地有声。父亲在抗倭前线,儿子自然很担心,于是便“千言万语,絮絮叨叨”,劝父亲回来,儿子显然想的多是小家,父亲身为抗倭将领,想的自然多是国家,所以,他批评儿子“风云气少,儿女情多”,“尔老子领兵,不能诛讨 ,口齿裹革,此其时也。安能作楚囚对尔等相泣帏榻闱闼间耶?”,这是怎样的一种豪迈气概!在处理家国关系以及个体利益与民族利益关系问题上,任环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二、艺术技巧

明清家训不仅语言极具特色,在具体写作方式的选择上也颇具匠心。明清两朝家训卷帙浩繁,其典型的训诫手法为正反对比和以事证理。同时,相比前代家训,明清家训更加关注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人物刻画。

(一)正反对比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他在《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中说:“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吾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10](P48)他以训诫子弟为大任,一生写下三百三十余封家书,为历代最多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了使子侄懂得勤劳毋逸的重要性,曾国藩采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现实资料,进行正反比较,说明生活艰难,衣食不易:“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他在军中,“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相反,“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11](P127)

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历来颇受选家青睐,该文旨在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作者为论证智与愚的可“移”,以贫富二僧作对比: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9](P205)

文中以贫与富喻资质之昏庸与聪敏,以去南海普陀山取经来喻立志有成,以此告诉人们无论资质高低,只要立志肯干,志向就可以实现,昏庸和聪敏就会转化。

(二)以事证理

明清家训的作者很注重以事证理,在训诫时,作者往往先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人生道理,接着便举事例,以证明这些道理的正确性,为了达到易于接受的目的,明清家训作者的具体做法是:

1.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道理。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在给其弟、其侄的《丙寅岁寄弟侄》中写道: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灰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疒卑,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12](P234)

此信中,王夫之以人的左右眼和左右手喻兄弟之情,劝弟侄们勿因小事而生闲气,和睦相处,厚于家庭之义。

2.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在明代的官吏家训中,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莫过于袁黄的《训子言》(又名《了凡四训》),这部家训是袁黄晚年为训导儿子袁俨而写的。文中结合自己的大半生经历及其修身体会,对儿子进行积善、改过、谦恭处世、祸福自求等教育,很能与世人畏惧鬼神、积善求福的心理相适应,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训子言》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

晚清赵润生所作《谕长子炳麟》,主要是从立业的角度来教诲儿子,文中所言教子之道亦多立足于自己的为人处世及为官理政的经验:

交涉之事,为如今第一要件。公法、约章及中律西律,务须留心考习,极力讲求……《万国公法》,一遇交涉,自有把握,外人且钦敬之,而不致挟制之矣。[13](P571)

作者教儿怎样研究外交,在这里作者并没有铺开笔墨,大谈自己的见解且深考细究,而只是再三叮嘱,把一件最基本的事做好,那就是熟知各种公法约章和中外法律,这些多为作者阅历所得的真知灼见,颇有启发借鉴价值。

3.选取当世或近世的典型人物或事例进行说理。晚明社会,朝纲废弛,奸佞当道,高攀龙深知其中险恶,故在其家训中告诫道:“言语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从中可见当时文坛吏治之严酷。

此外,他还选取当时堕落腐化的社会风气对子弟进行谆谆教诫,他说:

有一种俗人,如拥书作中、作媒唱曲之类,其所知者势利,所谈者声色,所就者酒食而已。与之绸缪,一妨人读书之功,一消人高明之意。一浸淫渐渍,引人于不善而不自知,所谓‘便辟侧媚’也,为损不小,急宜警觉。[14](P292)

明末腐败之风气,在中国历史上是人所共知的,酒色财气,人欲横流,高攀龙对此自然深恶痛绝,告诫子弟朴素度日。他说:“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14](P292)这个警告在明末社会,更具现实意义。

4.所举事例包含辩证思想,更易使人理解信服。关于行为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历来是道德领域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袁黄《训子言》中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倒是很有辩证法的意味。譬如,关于为善的偏正,他认为“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这就是说,出于善良的动机而做了“恶事”,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而出于邪恶的动机而结果却成了“善事”,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歪打正着,因而一定要将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小善”与“大善”、“小恶”与“大恶”的关系,明仁孝文皇后在其家训名作《内训》中作了辩证论述。她说: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而不为,则必覆。[15](P207)

此言主旨在积渐为巨,无论善恶,都不能忽略细微末节,凡事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善小而不为,善不能广大;微恶视为无妨,终酿成大恶。这无疑具有普遍意义,今天仍不能废此理。

(三)结构安排

家训文献多为专门书写下来,用于训诫家族子弟的承传性文书,因此,内容比较系统,结构也相对严谨,主要围绕修身、治家、处世、劝学等几个大的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

明代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其为人正如《四库全书》中所言“严气正性,卓然自立”。他为族人所撰的《家训》中,将“堂堂正正做人”作为家训的基本宗旨。在篇幅不长的家训中,高攀龙专门围绕立身为人、积善成德这一修身处世的根本问题教育子弟,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而基本不论家庭琐事,这在传统家训史上是不多见的。清人陈宏谋评价高攀龙的《家训》:“周致详密,贯精粗,彻上下,易知易从……能恪遵守之,则上可以入圣贤之门,下亦不失为佳子弟矣。”[16]

明代著名大臣、文学家方孝孺一生“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17](卷首),在历史上以忠孝耿介著称,其治家训子也颇具影响。方孝孺家训作品多见诸《逊志斋集·宗仪》,其中《谨行》一文以质朴的言辞,殷切的语气,平铺直叙地向人们讲述了谨行的重要。在叙述中,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以铺垫、烘托等结构方式,从不同侧面系统论证了谨行的重要性。

(四)人物刻画

明清时期的部分家训作品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性等方面极为生动逼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鸣机夜课图记》是清代戏曲作家、文学家蒋士铨所写的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全文如话家常,亲切动人:

记母教铨时,组纟川纺织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18](P833)

当蒋母发现儿子偷懒的时候,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轻轻地打了他几下,而自己却心疼地哭起来。读书到深夜,天冷,她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儿子的背脊……通过一系列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将一位既有才学又善于教子的慈母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彭士望在其《示儿婿书二通》中,亦将少年心性刻画得生动异常:

今之少年,私相讲习,成一学术。或稚而儿嬉,或老而世法,或好名而争忌,或角慧而夸奇,或狎亵而成顽比,或怨谤而成寇仇:凡此数端,俱足以消磨岁月,剥削元气。所营在分寸之间,其失有千里之谬。长而能悔,去日已多;骋辔求归,为途已远。坐是灭没十八九也。[19]

作者针对当时青少年的不良习气,对儿子女婿提出了做人的严格要求,不可以学术为儿戏,或负气斗胜,追求虚名,白白浪费时间精力。

三、思想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0](P330)什么样的作品就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出作者的身世遭际和喜怒哀乐。在明清家训中,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对子孙的谆谆教诲,有对时俗的尖锐批判,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求,也有对人生意味深长的感叹。

(一)对子孙的谆谆教诲。魏禧晚年曾寄书告诫其子“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表达对儿子前途的特别关切,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末段“溪水泛涨不时,当慎出入,守先生约束。花源亦可督之习字也。”[12](P237-238)尤为动人。一位远在他乡的老人,牵挂其在江西家乡的儿孙,点点细微之事,也能想到。溪水不时涨起,出门应小心;先生约束严,早晚当恭谨;孩子习字描红,得督促指点。如此等等,虽细碎,却是全文精彩动人和真情流露之处。

(二)对时俗的尖锐批判。明代大臣葛守礼为人刚正,为官清廉,有德有望,曾作《家训》训诫子弟。在谈到在朝做官时,他曾反复强调要出以公心,不谋私利:

若做官,要做人,事事念念,为义为公,成败利钝,皆无足计。须先知内外检点,卓然自立……凡自我行,务上有益于朝廷,下有利于生民,而无求赫赫之名,其庶矣![21]

葛守礼的这段议论,乃是有感于当时的现实而发的。明代中后期,吏治涣散,官员腐败,在朝则弄权,在野则渔利,如礼部尚书徐阶,做官时唯知逢迎帝意,与严嵩争权,退休后又横行乡里,大量兼并土地。葛氏之训所抨击的正是这些!

(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求。彭士望在《示儿婿书二通》中告诫儿婿辈做人应该“以谦为基,以厚为诚;宽为之居,坦为之行,无以爱憎败其德,无以智诈汩其灵;惟勉勉以求益,非汲汲于知名”,对汲汲于名利之徒表示鄙夷不屑和深恶痛绝。同时指出那些“专力为己,饰意待人”的巧伪之人终将落得“殖落岁逝,竟成孤立”[19]的下场,以此警诫儿婿辈莫效此等人。在交游中以诚待人,要有好的德性,如此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年轻人都这样做了,世风才能好起来。全信语重心长,出言恳切,反映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渴求。

彭士望早年曾为史可法幕僚,后隐居以躬耕自给为乐。明亡之后,以讲学课徒为业,不改遗民之志。因此,他对年轻人的为人为学了解得相当透彻。易代之时,面对世风污染,人心叵测,他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希望年轻人朝气勃勃、健康成长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其言之深刻与警拔,足资明鉴。

(四)对人生意味深长的感叹。洪亮吉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一生坎坷,晚年参透世情,彻悟人生,遂寄情山水,专意著作。其所著《戒子书》,世味醇厚,情绪深沉。且看“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一段,写得何其洒脱,又何其美!又有“今虽闻鸡而起,尚拟著书;秉烛以游,仍书细字”一段,该是怎样一种澄澈的胸怀,怎样一种达人驰骋之想!更有书底诗铭,大有寒霜流霰,苍茫无尽之感,“东邻歌钟,北封击鼓。严霜入门,响亦凄楚。人以为欢,我以为苦”。[12](P292—293)非饱经沧桑,深谙世味者,不能道出!纵观历代家书,似此暮鼓晨钟、空谷沉响者,实属罕见。

四、结语

明清家训乃至历代家训皆是以儒学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家训的作者擅用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的语言不断丰富其内容,其通俗朴实的言辞给子孙后代更多意味深长的告诫与教诲。一方面,它不仅是对现实世俗生活的尖锐批判,另一方面也表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家训作为中国文学上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久经中华元典精华的化育和滋养,传承了作者在持家、修身、勤俭、处世、为官等等方面深刻教训,接受祖辈父辈们的安生立命之道。如此,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元典,使家训步入寻常百姓家,为更多民众所接受,使普通人民的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正因如此,明清家训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2]陈延斌,徐少锦.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顾宝林.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状态与前景管窥——以1994-2009年《文学遗产》载文选题和作者队伍的分析为个案[J].国学学刊,2012,(2).

[4](清)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明)姚舜牧.药言[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明)温璜.温氏母训[M]//钦定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

[7](清)陈宏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8](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M].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9]杨知秋.历代家训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0](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11]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7.

[12]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3]陆林.中华家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14](明)高攀龙.高子遗书[M]//钦定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

[15](明)仁孝文皇后.内训·积善章[M]//钦定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

[16](清)陈宏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17]姚文栋.方正学先生逊志斋全集序[M]//正学全集.民国间刻本.

[18]欧明俊.明清名家小品精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19](清)彭士望.耻躬堂文钞十卷诗钞六卷[O].清咸丰二年刻本.

[20]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1](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家训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2
帝王家训,齐家治国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0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54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8:48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4:30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六)
学生天地(2016年18期)2016-04-16 05:15:20
《朱子家训》(五)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10
《朱子家训》(四)
学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