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丽,郝文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中国精神中占首位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同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硬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软实力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自此,文化软实力备受各界关注,并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
文化软实力在概念上是一种复合的综合能力,是指国家创造价值观念和构建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指国家创造价值观念和将价值观念作用于对象以影响其行为的综合能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硬实力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可以对外制约他国的现实性物质力量。而文化软实力则是指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对人民所发挥的动员力、凝聚力、精神动力以及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影响力和亲和力等,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能力。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是无形性与可感知性的统一。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而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外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同时,文化软实力又是可以被感知的,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观念、传统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了解来对其产生一定的感觉和印象。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的硬实力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发挥要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它是硬实力的一种无形延伸,它的功能实现和力量展示还需要硬实力作为支持。一个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具有诱惑力和渗透力。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精神品质及文化气质,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软实力。强大的民族精神可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动力,提升民族或国家的软实力,一般来说,民族精神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文化凝聚力、文化辐射力、文化控制力、文化同化力和文化创造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体制性和精神性的文化潜力构成,而民族精神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以超强的民族凝聚力为基础,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能反作用于民族精神,不断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新形势下,单靠以经济、军事、科技等组成的硬实力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比较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直接关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集体、最本质的表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融合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影响着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形成,影响着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2]。
文化是价值的体现和精神的凝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3]。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不断凸显,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和多变性有所增加,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着潜在危机,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文化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国间文化的冲突,而文化的冲突多表现在民族精神的相互抗争,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中,用民族精神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以民族精神为本,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培养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同时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加广大师生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是提升民族凝聚力、保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长期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传承、延续和升华,培育出了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等精神,使人们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民族团结、民族稳定,推动着民族繁荣发展。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细微的个人梦,是千千万万个求学梦、安居梦、创业梦、成功梦等个体梦想的总和。只有让每个人都为个体梦想不懈努力,才能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4]。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理想,用民族精神巩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以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特质,依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胜利。
民族精神是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激发精神动力、升华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西方国家借助较强的经济硬实力到处推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致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现象出现,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思想更加活跃、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害。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格局时,部分学生往往容易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发生个人本位倾向及知行背离现象,他们对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追求弱化,西方思潮的不良影响造成爱国主义、集体荣誉认知缺失现象[5]。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培育,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对待西方文化,认清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普世价值”的本质,做到有效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念。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长久积淀的结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6]。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一带的成长,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创新方法,拓宽途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养成,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民族自觉、民族自信,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把社会带入了一个信息共享快、传播快、反馈快的新媒体时代。作为教育者要充分注重新媒体时代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握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利用大学生普遍喜好的方式与其互动,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思想交流,如利用微信、短信、飞信、微博等方式。一是目前大学校园手机的使用率普遍很高,加上各类通讯公司推出的购机赠费、校园小号、赠送流量等促销活动不断涌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联系顺畅、方便快捷,信息传递受时间、地域限制少,可以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有效教育。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民族精神的弘扬融入到日常的互动中,以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易接受、易关注、易转播。学生之间的传播与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受教育的效果往往更好。与此同时,要增加民族精神培育的电子资源,建立校园民族精神培育网络传播阵地,在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等网站中增加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大学文化代表着一种社会精英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是高校责无旁贷的重任。依托大学文化和校园活动的平台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努力做到传统教育与时代创新相结合。首先,在大学校园也应该提倡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加以坚持和规范。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统的文化教育,发挥红色电影、电视剧的感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其次,依靠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广大学生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增厚大学生民族文化底蕴。此外,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形势与政策理论课、优秀校友资源、报告会、图书馆资源等多种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培育。再次,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影响力,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校风、校训、校史等资源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参透作用。在发挥校史纪念馆作用方面,可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史馆的宣传讲解中,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接待校友返校、带领来宾参观校史纪念馆并进行解说,使对学生的培育过程融入到实践中。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训和弘扬能够促进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客观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激发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勇于担当民族责任的意识。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了最新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点明了以共同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传承和延续,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这些特色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如大庆精神可以成为本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有效、生动的教育内容。一是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课堂、进校园、进民心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学习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三代铁人”的优秀品格,了解他们是怎样用热血、忠诚乃至生命,生动诠释了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时代内涵,他们有着怎样的爱国热情和坚强意志,有着怎样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二是发挥铁人纪念馆、松基三井(大庆油田的发现井)、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的教育作用,让这三个特有的教育资源所蕴含的大庆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宝贵的优良传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学习近现代史,介绍历史事件相关背景,展开讨论,深刻剖析历史人物,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明确使命,积极培育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利用重要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增强民族向心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利用学生有所了解的重大事件,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西藏“3.14”打砸抢烧暴乱,四川汶川“5.12”地震,还有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与菲律宾黄岩岛对峙等事件,这些近年来出现的重大事件,更容易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是引导广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素材,使他们牢记民族责任和民族使命。
社会实践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教育形式。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参与社会调查,有志于到艰苦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参与挂职“村官”、“阳光社工”等团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激发了刻苦求学的意识,激发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高校网站应开通大学生社会实践专栏,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实践感悟;出台激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奖励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升能力,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做到深入社会,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增加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宏宇.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黄新初.同梦想 共奋斗——关于中国梦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3,(16).
[5]杨学丽.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6]陈勇,梅红,王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回顾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