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014-08-15 00:51:59沈丽巍于秋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载体农民

沈丽巍,于秋佳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这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日趋显著,农村人、财、物资源匮乏,最终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堪忧。我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应该抓住当前“文化反哺”这一契机。自从20世纪80年代周晓虹教授首先创用了“文化反哺”这一概念以来,这种反向代际传承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到来,为年轻一代显示其‘代际优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这种现象不仅在城市广泛存在,当前,更成为农民感知新问题、接受新事物的主要手段,并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各地文化建设状况,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农民仍然是第一大社会群体,并且其他社会群体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不足百年,大多数人的爷爷一般都是农民。广大农民周而复始地过着春播秋获,年复一年,单调重复的生活。由于地域的界限,思想观念的狭隘,再加上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广大农民存在着不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传统观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缺乏创新性,是广大农民传统思想的最大特点。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依靠墨守成规经验的农耕生活,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使许多农民形成了迷恋传统经验,保守求稳的惰性思维方式,缺乏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他们抵制、鄙视新生事物,不愿意接受科技革新,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利益,才能改变认识。民间流传的“千买卖,万买卖,不如老驴翻土块”,“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织布”,“庄稼钱,万万年;做官钱,当辈完;买卖钱,六十年”等,正是农民这种缺乏创新的思想的体现。此外,中国的敬老贵老文化也是由农业上的循环、经验思想所产生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等,虽然一方面体现了对年长、经验、资历的看重,但另一方面,也使年长者对年轻一代不信任,不能够学习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耻于向年轻人学习。这种因循守旧、保守的思想把农民祖祖辈辈圈固在同一个狭小圈子内,限制了农民的视野,阻碍了农民眼界的开阔,窒息了农民向外界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改变这种观念,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是空想。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曾深刻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先进的技术工艺,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2]因此,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当前,农村中“文化反哺”的主体是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4.9%,21-30岁占31.9%,31-40岁占 22.5%,41-50岁占25.6%,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5.1%。”[3]农民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行为能力得到提高,观念不断更新,对留守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农民工将接触到的新思想、新观念带回农村,潜移默化的对农民原有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农民工,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父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4]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在广大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生存环境改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就能够改变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当然,需要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引导以及长期的自省和抉择,才能使农民实现传统观念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二、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兴传播载体,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一方面文化建设物质载体简陋,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像图书馆、活动室等场所,有的地方即使有图书也很陈旧,活动设施也不齐全;另一方面文化活动单一,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即使搞一些文化活动,也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因此,要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在与原有载体相互促进基础上要积极利用新兴传播载体。“新兴传播载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又可称为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收音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5]目前,互联网在农村中的普及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6]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80%以上。由于手机价格便宜,方便、快捷,在成为人们主要交流工具的同时,其他一些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此外,在农村普及率逐年上升的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等也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这些新兴传播载体能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平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新兴传播载体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农村青年,要充分利用他们对父辈的影响,抓住这一反哺的机会,利用新兴传播载体,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新兴传播载体的诸多优点在丰富了农村生活的同时,也为农村、农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新兴传播载体与传统的文化建设载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随着新兴传播载体不断的推广与普及,它将与传统文化建设载体共同承担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三、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建设是物质建设的精神统帅和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是其根本要义。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陈旧、匮乏,缺乏新意;形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由于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大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有的地方甚至于已经没有文化生活了,农闲期间就天天打牌,过年期间就天天喝酒、打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在农民吃的、喝的啥都有了,就是农闲时候没啥事干,不喝酒、打牌还干啥?现在很多地方年轻人很少在家务农,都争着往城里跑,除了城里能赚钱,能见世面,更重要的是城里玩的地方比农村多。每年到了冬天,打牌风气就盛行,少数农民沾上打牌赌博习气以后,搞得家破人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走出困境,寻找解决的办法。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不断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当前要利用“文化反哺”这一契机,充分发挥进城务工人员的优势,吸收借鉴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探寻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式,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市场。首先,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亲历亲为的文体活动。除了开展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以外,主要开展农民能够亲力亲为的文体活动。如开展体育健身赛、全民健身运动、文艺演出比赛、科技交流活动等,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农闲时间丰富生活,交流科技致富的经验,从而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提高自身的素质,杜绝打牌赌博的坏习气。其次,要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农村文化发展的道路。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形象说明不同地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片面学习榜样,只能是越搞越砸,失去本地文化原有的味道,最终成为四不像。因此,要根据当地农村独具特色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形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百花争艳,能够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在“文化反哺”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要利用年轻一代对父辈文化的反哺,特别是要利用青年农民工对老一辈农民的文化反哺,将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载体、新形式带到农村,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事业当中,在加强政府政策调控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支持,释放文化的巨大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文化先行工作。

[1]沈丽巍.论“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德育指导思想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3-05-27.

[4]沈丽巍.论“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8).

[5]沈丽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传播载体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3,(2).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1).

猜你喜欢
农民工载体农民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