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红星
(济南铁路局网络舆情室,山东 济南250001)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面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的观念认识呈多元化趋势。为此,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发挥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作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宣传思想工作在把握受众思想的难度上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1],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终端迅速普及,特别是随着我国3G、4 G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网民,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传播、接收几乎完全不受时空和载体的限制。随着Web技术的升级转型,使网上信息发布由网站发布为主向网民个人发布为主转变。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网上互动交流信息形式的逐步广泛运用,使舆论生成空间规模呈几何级膨胀。QQ等即时通讯用户规模庞大,其“群组”功能可使网民建立相对独立、封闭的群体交流空间,信息传播渠道更加私密隐藏,这也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同时,网络信息的加速融合,使信息传输方式更加集成开放。当前各类媒介都朝着数字化方向融合到互联网的大平台上,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受众之间的互动加快,使得舆论生成的因素和过程多元多变,不良信息的监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谁能够跟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谁就将掌握当今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2、网络成为最大话语平台,宣传思想工作在调适方式方法的难度上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现有网民已经达到6.18亿,微博用户达3.09亿,微信用户达3亿。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新闻评论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远高于西方国家[2]。网上言论的空前活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其匿名藏身、传播无界、隐蔽难控等存在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一是快速的网站新闻发布和转发机制、便捷的Web技术、即时的微博微信发布,使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网上“记者”、“出版社”、“电视台”,这些言论的集合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舆论场,一些负面言论,如不有效引导则会对社会稳定构成隐患。二是网络暴力现象突出,有些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引来众多人的讨论和围观,造成当事人的名誉损害,扰乱网络舆论秩序,冲击法律规范。三是许多人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满意,便借助网络加速事件的“催化”“发酵”,给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事涉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据《人民论坛》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现实关怀”,“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3]。对此,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应从方式方法入手,好好反思如何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
3、网络舆论成因复杂,宣传思想工作在维护稳定的难度上越来越大。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潜在因素不断增多。由于我国网民思维活跃,思想起伏波动较大,网络行为失范现象较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网上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其中“百万级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另外,民生问题极易牵动公众神经,涉及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网民往往会做出应激性反应,特别是有些网民不满足于网上就事论事的议论,其行为逐步向网下延伸,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情绪感染力,使网上网下相关人群快速聚集,增加了事件处置的难度和复杂性。如果仅习惯于用传统封锁手段应对,只能造成更加被动的局面。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全新的思维和智慧,不断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保护网络安全,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宣传工作主动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4]。今年2月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不容置疑,互联网的发展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也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带来良好机遇。
1、互联网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空间。网络的直观特点是图、文、声并茂,极具形象化、趣味性和感染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需求,而且使信息获取、思想交流更加直接便捷,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突破时空的局限,利用网络技术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宣传改革发展的新成果,牢固树立良好的道德文化,增强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给变革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广阔空间。
2、互联网使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不断增强。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随时获取信息,迅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促使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特别是网上出现的各类舆论,会潜移默化的进入人们大脑,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思维和看法,甚至随着网络舆论主导,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宣传思想工作可以借助网上交流开放互动的特点,及时掌握人们的思想状况,通过认真地整理研判分析,给确定宣传思想工作目标方向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增强了针对性。
3、互联网使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得到提高。在现实的思想工作中,一些人不愿意当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有抵触情绪,给宣传思想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但也应看出,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可以反映人们的真实思想信息,而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恰恰又可以实现网上的沟通、对话,譬如通过正面宣传、问题答疑、论坛交流等方式,有效化解人们的抵触情绪,实现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向双向、多向交流转变,通过网络思想教育现代化手段,大大提高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
1、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巨大的网络空间,先进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在那里蔓延。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高度重视互联网等传媒技术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时,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提出整体要求,细化具体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在信息化技术推进过程中,应通盘考虑宣传思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资金、人力、物力各方面加大投入,不仅要建立完善宣传思想工作信息数据库,还要结合网络实际积极开发舆论监测分析系统,建立健全网上信息监控、舆情分析、预警研判、评价反馈等制度,形成一整套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机制。
2、加大力度强化网上正面舆论宣传。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会在振奋精神、激扬士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要积极主动占领网上阵地,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组织重大题材宣传,利用各类新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品牌,并针对媒体和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扩大传播空间。应积极建设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权威性信息。发布信息时,要以网民为本,把握网民兴奋点和关注点,用好网络语言和技巧,提升宣传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论坛以及聊天室、即时通讯群组等手段,吸引和聚合网民访问,集中共同兴趣,有效引导和调控网上舆论。
3、着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进行艺术的引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热点,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拟定宣传口径,做好引导预案,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网上话语主导权。要加强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通过对庞杂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设置话题来引导舆情、披露真相和澄清谣言,以“协调配合应对微博舆情”[5]。引导要突出个性特色,少用官腔套话,多用草根语言,提高帖文亲和力和论坛人气。还要高度关注“网下疏导”,针对舆情所反映问题,认真了解情况,深入剖析原因,努力解决好网上反映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网上负面言论。
4、深度融入日常宣传思想工作。日常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涉及干群关系、劳资关系、日常管理以及利益诉求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将互联网深度融入其中。一是应积极提供平等、坦诚、双向交流的网上平台,以网上BBS论坛、QQ群、短信直通车、合理化建议征集等形式,启发人们敞开心扉,说心里话。二是从网上发布的大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情况,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并定期进行思想分析,为制定导向性思想教育措施打下基础。三是大力强化“依法上网”宣传教育。在互联网管理涉及的法规方面,我国已经颁布出台了200多部,对网络违法和网民言论行为做出了规定[6]。为此,要经常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开展网络案例警示教育活动,让网民深刻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不良信息、发布恶意诽谤他人信息、发布危及安全的信息均属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民事或刑事责任追究,[7]”提高网民的正确判别能力。
5、加强政工干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建设。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素质。因此,要优化用人机制,选派思想意识强强、业务技术精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政治工作队伍中。改善政工干部的知识结构,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提高运用网络思维和网络言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不断积累公信力,提升影响力,发挥他们新闻敏感性强、视角新颖、拥有超高网络人气的优势,达到准确反映民意、正确引导舆论、为我所用的目的。
[1]人民网研究院: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2013年7月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06/06/c_132434311.htm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
[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1、2012年度最具价值的100个观点,2014年第1月下期,第41页
[4]于禄娟、张鸷远: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策略,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4期,第160页
[5]钱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金城出版社,2010年1月,第140-141页
[6]张贺: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