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卜颖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地域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条件下,经自然及人的作用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复合体”,它涵盖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双重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地域景观的表现形态既包括物化景观形态,同时也包括精神表现形态,物化地域景观形态是能看见且可把握的地域文化的物质凝聚体,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而地域景观的精神表现形态必须经过主观感知进行把握,是虚化的地域文化产物,这两种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地域中随时间而发展变化,最终融合统一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化共同体,使其存在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氛围。[1]不同的地域往往有着迥异的景观格调,正如景观学者王向荣先生所说:“景观是某一具体地域单元中地域文化形态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由形态文化语汇所共同谱写的人文篇章;它必须在养育它的地域中寻找其文化的根”。[2]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国的地域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服装到语言,从音乐到建筑,来自本土以外的文化气息正悄无声息的浸透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景观领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更加多元化的设计流派,更容易在实践中被运用推广,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对国内的城市建设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很多地区在这种盲目“拿来-复制-推广”的雷同化发展模式中丧失了原有的多义性的地域景观文化,地域景观是一定地域中不同时代文化印记的叠合与记录,见证着地域文化发展的历程与变迁,是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并直接影响着地域环境的整体形象同气质,它在本质上与其地域文化的其他存在应是一脉相承,有着共生文化基因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景观也应植根本土,与地域文化同生共长,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并且能够真正拥有特色和魅力。
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地域景观往往通过特定的物化形态展现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该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风俗习惯甚至社会的精神文明与价值取向等,这些都需要在地域景观设计中通过一定的材料与特定的技术工艺进行实现,所以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对于地域景观设计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反映一定地区工程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状况的综合实力,更能够通过地域景观的表现形态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与理念,所以注重地域文化精神的景观设计一般都十分重视对材料与技术的推敲,通过将表现形式与材料技术的合理结合,贴切的反映地方特色与传统特征,以此展现独有的地域景观风貌。
基于此,国内外都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实验与案例,20世纪90年代荷兰设计事务所“WEST8”为Oosterschelde所做的围堰沙丘设计对材料的使用就独具匠心,该设计首先对场地原来的沙堆进行了整理,处理成了平整的基面,而后选择了当地海边随处可见的白色和深色贝壳作为基本材料,使用拼铺的方法,在沙质基面上勾画出了3公分厚的大型几何形图案,由于贝壳间色彩的强烈反差,加上大海优美的曲线与几何形图案鲜明的对比,使这件景观设计作品的表现力特别突出,成为了后来颇具影响力的经典设计案例,同时这个实验性案例中对材料、技术同地域、生态协调融合的理解尤其值得在地域景观设计中进行研究与学习,带着海水的味道又有着强烈色差的人工沙丘后来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此筑巢栖息,这使原本杂乱的沙堆和其中废弃的厂地、码头成为了鸟的天堂,使原本衰落的地域景观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若干年以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贝壳沙丘慢慢风化,逐渐消失,最终回归地域本色,这应该是这个设计的神来之笔,让自然赋予了其最高超的建造技术。受到这样的设计思潮的影响,国内也产生了很多类似设计实践的尝试,比如受上世纪70年代美国Gas Works Park以及90年代德国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等旧厂区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的影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土人”公司很多类似性质的设计作品都十分注重对原有场地工业文化的充分理解与保护,工厂的很多设施、原料甚至生产场景都被保留下来并变为富有特色的材料,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技术重新进行了设计组织,原来的轨道枕木间被铺上草皮,工人们驻足休息,厂房改造为新功能景观建筑,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被碾碎重新加工为地面铺装材料和种植植物的介质骨料,甚至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钢板也能被加工成各种景观小品,这些曾经被理解为应丢弃的废料,地域景观设计中变为了文化的语言素材,向触及到它们的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过往。[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区间交流的日趋频繁,新的景观材料与技术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被不断的应用于各地的景观建设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风格开始突破固有的同质化风格,旧的地域景观文化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而各地的景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又推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也在一定意义上重新界定了地域景观的概念。[4]
很多本土设计师开始以更为开放的方式进行地域景观的设计,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同传统的材料工艺结合起来,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被巧妙的运用表达,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例如作为“永不落幕”的园博盛会,园博会是国内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依托园博会而兴建的园博园也都会以公共园林的形式供当地居民永久使用,所以园博园往往十分重视新材料、新技术与地域景观设计的结合。建成于2009年的济南园博园,以“文化传承、科学发展”作为设计主题,在建园伊始就特别强调,一方面要求园区整体规划设计要突出“齐鲁文明及儒家文化”带有地域性的文化主题,另一方面在“文、水、花、新、广、和”6大特色景观展现方面又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表现地域景观的时代精神。基于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济南园博园的公共以及各分类园区。如园区中心主展馆周边景观设计中就采用了轻型无机介质屋顶绿化材料、生态木饰面及铺装材料等新材料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室外玻璃幕墙遮阳系统、光导照明系统、LED立面节能照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中水处理与雨水回收系统等多种新型技术。入口主门“水之门”以钢构架门廊结合水幕的形式开门见山的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表现了泉城济南的地域文化主题,而入口主广场天圆广场则以“天一生水、水生万物”作为设计理念,中心柱状主雕塑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巨型石材为原料用浮雕的形式分别展示了太阳系、航天飞船、卫星、原始天体图、太空舱、浑天仪、星座图、古代彗星图、天文望远镜等图案,用现代的雕刻技术表现了传统玉琮的意象,广场周边又用现代感较强的不锈钢为材料,以篆体汉字的形式表现了“十天干”的设计主题,广场外围的绿植也比较有特点,一个个巨大的彩色花球仿佛漫天星斗,形象格外醒目,这样的花球实际上是用钢材料焊接成的花架,表面又用小型盆花装饰而成,设计十分巧妙。核心广场和谐广场大面积使用石材铺装,各色石材雕刻、拼铺为富有地域韵味的大型传统图案,与广场外围洁白的现代环形阵列雕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虽然材料性质差别较大,但通过设计者精巧的组织安排,在广场空间中融合统一,共同谱写着一曲美妙的和谐乐章。济南园博园中的地方展园中新材料新技术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就更加多样与丰富了,如以“太阳之城”作为主题的德州展园在展现德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又重点表现了新时期德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面貌,展园入口两侧各栽植了一株百年古枣,富有浓郁的德州地方特色,正对入口就是“太阳之城”主题景观雕塑,该雕塑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使用现代的材料技术语言诠释了传统的“太阳之城”景观意象,雕塑的背景部分就是太阳能科技展廊,该廊使用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LOWE玻璃以及轻钢等现代材料,同时还结合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等新型高科环保技术,使该景观构筑物不仅具有景观功能,更能展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使游客对“太阳之城”的园林主题有了更加直观又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德州的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作为济南园博园中新材料新技术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典型案例,德州园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很多类似的景观空间值得人们去深入考察和研究,这也正是园博园兴建的追求和主旨。
“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景观中,材料应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概念的思考。”[5]在设计中对材料和技术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势必会影响设计的品质与活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景观材料与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变化也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所以对于有责任心的景观设计者而言,更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努力尝试将材料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不断融合,用景观的语言讲述土地的故事。
[1]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3]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李运远.简析现代景观材料的运用与设计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7-269.
[5]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