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青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大连116023
由中学到大学再到社会的历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成熟、自我教育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和未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包括为人处事、分析解决各种问题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则是形成上述诸能力的基础,也是日后迈入社会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些都离不开一个科学高效的个人自我管理系统,而自我管理能力从被动养成到主动培养则是我们现今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什么叫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管理包括个体对自我心理和行为的有效调控,因此可以说,自我管理包括了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现代的自我管理思想大多从管理学领域衍生出来的,美国的德鲁克是一位探讨自我管理问题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人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通过“反馈分析法”来认识自己的长处,对自己进行定位并规划。美国学者蒂姆认为,在个人合理的价值观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时间与潜能,从而实现有价值的目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大力提倡实行学生自治,即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重在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理”不是放任。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使自身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而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组织和自我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大学生自我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同一个自我。自我管理以自我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心理、行为、身体、知识等)为管理对象。(2)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是统一的。学校传统的他律型管理不是万能的,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加以补充,二者紧密相连。(3)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内容选择上具有自主性,在个人的心理、身体、行为等微观层面以及在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和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方面有自主选择权。(4)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内化具有主动性。是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要把学校的规范要求转变为自身内在的主动性追求,表现为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协调。只有将外部管理与自我管理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某种均衡,管理也才更有效果和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外,更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顺利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及合作,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学会如何适应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首先学会如何管理自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当代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已经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虽然受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影响,但其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应占主导地位。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往往片面地将大学生当作教育管理的客体,没有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妨碍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独立性、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希望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丰富和完善自己。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正在弱化,而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正在占据主流。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觉醒,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社会、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更加自信,希望自己能作用于社会,正是这样的内在驱力,推动他们形成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此,高校应因势利导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做出选择和判断,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并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相统一。
大学的学习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会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诚实、责任感、合作意识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品质。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内化,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进而保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判断和选择。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靠学校的教育,二是靠自身的管理,而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对个人管理能力的协调培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管理方式是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进行约束、命令和强制管理,强调以管理者为主导,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现阶段,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更是一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等学校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首先要让他们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要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自我管理的指导,要适度地放权,对学生进行分层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调整自我管理状况,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境界。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自我认识、自觉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认识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不断地检测自己、完善自己,达到预定的目标。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志存高远,勤学不怠,为社会的发展掌握更多的本领。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主与自律,面对纷杂的社会和一些负面冲击,要学会辨别是非、控制自我。在情绪的控制上,应建立学生与辅导员交流制度,让辅导员多聆听学生的声音,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合理地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我设计、自我定位、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增强自觉自主地处理好各种事情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自己对社会需求和对个人条件进行分析,预测行为结果,强化自身管理,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智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扩大社交范围,比如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提高组织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到现实社会中去感受生活、开阔眼界,在实践中锻炼和完善自我,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学校要积极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注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力量,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作为社团活动的主旨和目标,同时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场所条件,锻炼自我的管理能力。长期以来,大学生受传统的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性和参与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家庭的大力支持,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才能形成多方位的自我能力培养氛围,也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目标趋于一致,形成合力,不断加大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的力度,才能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校园里不应当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自我管理方法,才是大学生应该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日后向成功攀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 任自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7).
[2] 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 杨琳.基于“卓越计划”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培育探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