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宝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从1636年哈佛大学建校至今也不过三百多年。而如果从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教育改革算起,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则更短。但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美国能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强国。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呢?究其原因,社会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动力之源,也是促成美国现代高等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是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追求理想社会的构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促成了这个国家无可置疑的成功,而其各方面的发展又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美国高等教育就是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社会化程度极高,高校独立招生,政府退出考试业,招生考试逐渐朝着市场化、产业化、民间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招生政策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和招生考试的民间化与市场化。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全国性高校入学统一考试,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政策。总体上看,美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一种由校外考试机构主办入学考试、由高校从多方面独立衡量录取新生、以基准淘汰型招生政策为主体的考试选拔制度。
美国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政策,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不同的招生政策。著名的私立大学和优质的州立大学实行选拔性招生政策,一般州立大学实行“入学后的筛选政策”,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式的招生政策。除一般招生政策外,各高校还有针对少数民族或种族、有学术天分的学生、特长生、残疾学生、校友亲属、特困生等群体的特殊招生政策。而在录取新生的标准方面,美国大学不仅仅以入学考试的成绩作为参照,而是从多方面衡量和选拔新生,主要衡量方面包括高中毕业证书、中学课程与成绩、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入学考试成绩、班级排名、特殊录取标准等。除上述主要招生政策外,美国大学还实行其他灵活的招生政策,如早期决定录取资格(Early Decision)、早期招生(Early Admission)、学年中期招生(Mid-year Admission)、延期入学(Deferred Admission)等招生政策。招生政策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那就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权利平等,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而美国教育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让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正因为针对不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招生政策,使得不同考生进入了不同类型的大学学习,从而使得美国不同类型的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适应了美国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因此,从整体上讲,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是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美国没有类似中国的全国性高校入学统一考试,因此,国家也就没有设置官办的考试机构和考试中心。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业务一般由民间考试机构来运营,因此具有很浓的商业化气息。大学招生考试的公司化是与美国中等教育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构的市场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市场化紧密相关的。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业务主要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和美国高等院校测验中心(ACT)这两家民间机构主办。这两家考试机构是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教育评估机构,其考试结果被美国高校列为重要的入学条件之一。高校招生考试的民间化与市场化具有很多好处:一是市场化的竞争使得各个考试机构更加注重考试的高质量、高效率与周到的服务;二是教考分离,而且一年可以有多次考试,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社会化直接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社会化,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社会化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等原因),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特点等。
应该说美国高等教育从第一所大学建立开始就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美国早期大学或学院是由社会不同群体的人创立的,创立者既有私人和宗教团体,又有地方团体和组织。这些组织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以为自己的团体和组织服务。另外,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这些精神鼓舞着殖民地的创业者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办大学。因此,正是社会的不同力量导致了美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或者说美国早期高等教育正是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利益而产生的,同时又为这些阶层服务,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痕迹。另一方面,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管理上实施外部控制,学院或大学与社会保持着多样化的密切联系。在管理上,美国早期大学以及后来的大学或学院完全摒弃了欧洲中世纪大学存在的“完全脱离社会,学者高度自治”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开始加入到大学或学院的管理之中,这些人士来源多样,代表利益各异,因此,大学或学院在发展上也要体现这些人士的意志,也正因为如此,早期的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如牧师、地方行政长官、律师、医生、商人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美国建国后,各个州政府希望大学能够体现本州的利益,促进本州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于是开始建立州立大学。州立大学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打破了私立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公、私立高等院校竞争的结果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社会化特征日趋明显。
美国经济的市场化直接导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需求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决定利益需求和动机,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大公司、企业集团和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投身教育,他们或者通过国家力量影响公立教育,或者通过捐赠、自筹资金等途径来支持和创办私立教育机构。同时,市场经济的分配形式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教育选择的相对自由性,在相对自主的办学权利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高校能更好地按市场运作机制,以市场哲学和产业化经营理念来强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更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
1.政治原因。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体现在高等教育上,联邦政府不能直接管辖高等教育,只能通过各州政府间接管理,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度分权制,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向高等教育提供经费资助、科研发展项目支持和学生奖贷学金等,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引导和经济约束。州政府通过对高等教育进行立法,为高等学校的运行管理提供法律框架和经费支持,制定各种规范性和指导性政策等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管理。另外高等学校自身拥有很高的自主权,包括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建立与管理教学和学位制度等。董事会是学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但不参与具体的事务管理,校长对学校内部各项工作均有最终决定权。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化,使得高等学校快速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变化。同时,美国又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属不同的权力系统,互相制约,保持权力均衡。他们是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但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还包括其他各种力量,例如企业界、金融界、法律界、基金会、大学、新闻界、文化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妇女、种族、民族团体)等。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也体现了社会多个阶层的意志。因此,美国的政治体制铸就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2.宗教原因。美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林立,教派林立,大多数人信仰宗教。美国的高等教育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最初建立的高等院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威廉·玛丽学院等,就是在教会的支持下建立的,而其建立的目的也是为教会服务。在美国,宗教的决定力量无所不在,它决定着美国文化和民族特征,而在高校的宗教性、种族性中,宗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教派众多,有220多个,其中罗马天主教、新教、犹太教三大教派都出资兴办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其中天主教办的大专院校有251 所,新教各派办的大专院校有429 所,犹太教办的大专院校有20 所左右(程雅茹,2007:5)。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了不同宗教和种族文化差异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精英文化,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育的机会,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大量的生源,也源源不断地带来了稳定的办学经费,成为高等教育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实用主义哲学。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是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或哲学实用主义(Pragmatism)紧密相连的。实用主义强调事物的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价值。一种事物,只要它具有功效或价值,就有了存在的合法性。在实用主义的思想土壤上,美国形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办学传统,鼓励办学的实验和创新。对于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只要其适应了社会需求,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就具有了存在的合法性,并得到推广。美国教育史上不断出现一些强调为社会服务、不以高深学问的传播和研究为宗旨的院校,如赠地学院、社区学院、远程高等教育机构等,都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贯穿于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是美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正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促使了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发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社会各界都乐于提供资金来支持教育,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个民主化进程,使得美国最早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
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之处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更容易实现社会化。
1.美国高校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美国高等院校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自治,它们享有显著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虽然美国政府试图更多地影响高等教育,但美国高校长期积累的强大独立性还是使得美国高校拥有的自由权比世界上任何主要国家的院校都要大。并且,在职业标准范围内,学院与大学可以自由选择学生,自行决定所开设的课程。美国高等院校的自治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并且自治随着时代变化而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自治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每一所院校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使命、目标、办学重点、专业、课程等,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院校,从整体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社会化的形成。社会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因为它反映了自由社会的特征和高等教育的角色。
2.高等教育地方化。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规定,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主要属于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各州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经济水平都不一样,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促进了各州和地方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各州和地方在开办高等院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它必须适应本州和地方的状况,为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服务。这样,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能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办出特色。美国高等教育社会化是教育地方化、高等学校自治的产物。
因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及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差异较大,但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异中求同”的趋势。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高校招生考试体制也要与时俱进,合理借鉴,与世界接轨。美国的高校招生管理体制是在适应其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过程中经过长期改革和实验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其中不乏借鉴之处。
从法律角度讲,高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自主权。招生、培养和就业指导是高校工作的三大环节,都应该有自主权。而且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即使是同一层次的高校,每个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定位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但我们目前的招生制度是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统一录取,考试与招生权完全在国家和省级教育招生部门,高校所能做的只是按照所划定的分数线择优录取。表面看来招生权在高校,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高校无法招收真正适合自己培养定位的学生,只能招收符合自己所在分数段的学生。
随着高校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应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实现高校功能和市场需要的新生,给高校以充分自主的招生权限,创造一种申请者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大学选择适合它的学生的高校新生录取管理机制,应是促进高校自主办学的客观需要。而且,只有高校有了足够的自主权,其他方面的改革,如考试改革与录取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最多也只不过是边边角角的修修补补,根本谈不上改革。
在拥有了自主权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招生录取标准,避免“一考定终身”。因此,高校招生既要看考试成绩,也要参考其他因素,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特长等。既有智力方面的要求,又有非智力因素的考量;既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又看重平时的学业成绩;既从考试分数或年级排名等相对客观的硬指标来评判学生,又从充满个性与人情味的推荐或自述材料中了解学生。
高校招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活动,每年,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要花费巨大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实现高校招生活动效益最大化,是我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研究的问题。实行招考分离,把招生权还给高校,国家专门组织考试。招生归高校,可以把规模庞大的招生任务切割,既能有效地改善招生服务质量,促进招生活动价值最大化。而国家也可以把精力放在组织考试上。目前,中国还不具备成立民间考试机构的条件,因此,国家可以继续承担考试服务,不过可以效仿美国民间考试机构的一些社会化和市场化做法,并逐步向建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向民间化、市场化过渡。在此过程中,国家应切实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招考公平。
招生归高校,国家专门组织考试,这使得一年多考成为可能。可以效仿美国的经验,高考每年举行若干次,而不是一次,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参加多次考试,将最高分的那次作为招生的参照标准;考试类型应多样化,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检测学生的发展潜能,甚至动手能力等。这样的考试制度既能保证学生的正常发挥,也能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为高校招生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并且,这样做也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学生不必三年来一直为高考而奋斗,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中国正在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其关键是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而,如果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变,高考性质不变,形式不变,其他一切都将是空谈,因为学生和老师都清楚,他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那一张高考卷纸。美国也有高考,但为什么美国高考就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呢?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传统观念、教育传统观念、评价标准、教育定位、高等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外,其独特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重视高中各科成绩和平时成绩,才使得重视高中各科成绩和强调平时成绩的长效考核机制得以确立;实施一年多次、选取最高分的考试制度,既可以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又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避免“高考焦虑症”;采用注重分数但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综合化的招生标准,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合理性。当然,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背景,美国的高校招考制度是适合美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制度,我们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但我们可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吸收其合理成分,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并避免人才外流。
[1] 程雅茹.美国高等教育特征多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党 宁.对美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
[3] 何 苗.美、日、中三国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07(6).
[4]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5] 唐 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吴根洲,高考效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 张继明.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J].教育与考试,2010(6).
[9] 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0] 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 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郑若玲,“举国大考试”的合理性——对高考的社会基础、功能与影响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