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亮
由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等支原体簇致病支原体所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是一种在山羊中接触传染度很高的传染病,是国家的二类传染病之一。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传染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消瘦、高热、肺以及胸膜发生浆液性或纤维蛋白性炎症。我国的首粒患有传染性胸膜炎的山羊发现在甘肃,随后于河北、内蒙古、贵州、湖南等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由于这种病的接触传染性很高,而且致死率、发病率都较高,为我国的山羊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对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诊断策略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流行病诊断以及血清学诊断等诊断方法,均在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病感染原体的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的诊断策略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的完善,许多诊断手法都常被用在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的病原体的检测中。
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宏观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两部分诊断策略。前者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和接触感染两种,一般只发生于山羊中,其中小于3岁的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山羊群体,其他的牲畜一般不会感染,人工感染的方式有胸腔和气管注射两种,其中皮下注射的感染方式不会引发肺部的感染,只能引起山羊提问的变化以及山羊身体的局部肿胀,静脉注射会引起山羊产生病变并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肌肉注射会使山羊身体发生局部的肿胀,并最终导致山羊的死亡,器官注射,病毒的潜伏期为3~7d,发病率高达95%。接触感染的山羊一般会在20d以后产生病变,使用喷雾感染的手法一般会导致一部分山羊染病,并引起肺部的病变;而,对于后者分子流行病学来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也逐渐用分子生物学来解释,经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诊断可知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丝状支原体簇的基因座磁由2400bp碱基构成,经转录翻译后得到一种支原体膜蛋白,经过对不同地区的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病原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知,在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病原体的亚型的H2基因座上有11个变化位置,在mp基因有3个突变位点,H2的第2个基因是假基因并且有6个位点的突变,这些突变位置分别影响了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应用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中。
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临床病症很容易与虫球病并等的并发症混淆,虫球病、心水病的急性发病症状和危害上都可能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发生的病症相似。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而且易于传染,致死率可达到80%。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变主要出现在胸腔内,表现为肺炎,主要病症是肺不发生样变,出现纤维体液的渗出,致使胸膜与肺部粘连,肺部肿胀,发生实质化变化,肺部颜色发生改变。在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中,有一种病原体即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Lc型也会导致养发生肺炎,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病原体导致的病症很相似,因而很难区分,其主要区别在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不会导致肺间隔的宽度发生变化,而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Lc型引起的肺炎肺小叶间隔明显增宽,若变化不明显,则需要进一步诊断。对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染病率率较高的染病区必须通过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检测。
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血清学诊断技术的研究想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成熟、稳定的抗体检测技术目前还没有投入到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血清学诊断中,目前主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是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因为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只能用于做早期抗体的群体检测,有利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早期预防。另一种血清学检测法是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般用于大量的血清学检测,实用性更强。此外还有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法。综合以上的血清学检测法,补体结合实验是国际制定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作为一种接触传染性极高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羊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对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感染的诊断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诊断方法设计生物分子学、临床医学以及血清学等多个方面,但由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原体与临床症状容易与其他病症混淆,因此对于一些诊断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李林红,王彩焕,李延.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J].云南畜牧兽医.2013(4).
[2]薛佩圻.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