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平
我国著名体育专家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文化是包括体育认识、情感、理想、价值、制度、道德和物质条件等在内的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笔者则认为体育文化即是人类为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在体育文化实施过程中使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蕴。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的巨大功能,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然而,一些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蕴,主要表现在尚未开设全面、专业的体育理论选修课,学校平时开展的学术活动大多与体育无关,学生想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前沿理论知识及其发展趋势,较为困难,这就极大地削减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缺乏人文景观和文化场所。目前,许多高校缺少运动场馆、体育类雕塑、标志性体育标识和体育宣传标识等,缺乏体现高校文化内涵的美化设计,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竞赛和休闲需求。而现有的体育雕塑和体育标识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学校场馆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缺乏保障机制。许多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可操作性也不强,特色专业学科成为主要教育资源而备受关注,统筹规划缺乏,资金整合缺失。体育教学部的组织机构和体育制度仍需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的关键在于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设计、规划与实施。
4.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缺乏多样性和规范性。首先,高校教师体育行为表率和引领作用不够,自身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需要进一步增强,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规模影响较小。此外,许多大学体育社团的数量和内容缺乏多样性,社会影响力不够。
1.宏观因素。第一,社会影响因素。高等教育规模的空前扩大,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高校生师比的不断加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第二,高等教育自身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欠缺,思想还不够解放。体育所呈现的魅力在于不仅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第三,大学阶段仍然残留着中学应试教育的痕迹。第四,群体活动和校内外体育竞赛内容较少、形式单一、趣味性较差,组织运作的行政氛围较重。
2.微观因素。第一,由于地域、待遇、环境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体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加之在职培训不够,部分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在下降。第二,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在逐年下降。
1.校园精神文化的提升
加强体育意识教育,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的基础。一方面,培养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在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教育,开展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构建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将当前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校园物质文化的提升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着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渗透其中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心理,构成整体的文化属性,熏陶和感染广大师生,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提升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建设合力。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体育教师的全力以赴,抓好制度建设,形成建设合力。第二,建立专门机构。许多大学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统领全校各系部的体育工作。同时,设立体育教育专门机构——体育教研部,还成立了体育社团30余个。第三,规范体育社团。认真研究制定章程,保证章程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用来指导社团工作。
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提升
第一,体育课程改革,加设特色项目。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要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国家标准》基础上,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第二,整合体育赛事竞赛资源,举办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文化的交流。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逐步积累知识与经验,提高了组织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加强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1] 刘荆南,王家林,谢翔.体育文化与健康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方爱莲,赵晓红.体育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唐诗.和谐社会校园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文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科技大学学报,2012,(10).
[4] 杨德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