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龙岩 364021)
因高校扩招,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的加剧,大学生将会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与更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1]
缺少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导致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成绩,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消极情绪占据积极情绪的上风,有很多原因能够引起情绪失衡或抑郁,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关系不好等诸如此类原因均可成为消极情绪的导火索。
在学生成长与社会化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其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不可少的条件。师生关系,寝室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体现,而由于习惯与个性的差异,大学生在寝室关系上出现矛盾较为经常。
考试焦虑、自我焦虑是目前大学生主要的焦虑。考试焦虑往往出现在新生中,他们对于分数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分看重,担心成绩不理想以至于考前无法睡眠,考试时无法把精力集中起来,甚至对考试产生厌倦心理。而自我焦虑主要体现在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因为胖瘦、长相、能力、高矮等因素产生过分自卑感。
情感问题对于学生的困扰是持续性的,对爱情的困扰、友情的迷茫以及亲情的淡漠是体现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特征。[2]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因此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对于寻觅知音知己乐此不彼,但此时的大学生具有丰富热烈、多变脆弱的情绪特点,而且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从而陷入情感冲突。主要体现在恋爱受挫导致意志消沉,或因单恋而陷入情感不能自拔的境地,而学生一系列心理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这种情感冲突引起的。不能够看清友谊与爱情,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这是大学生对于友情迷茫和亲情淡漠的体现。
网络游戏成瘾与网络交际成瘾是网瘾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指对于游戏的长时间迷恋,或网络交友,更甚者还可以达到不吃不喝的状态,废寝忘食网络成瘾其实也体现出大学生缺乏安全感以及孤独的心理。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高校辅导员普遍年龄低于30岁,他们的心理与大学生十分贴近,较容易理解大学生的想法,有利于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及时发现其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且,高校辅导员的精力与热情都极充沛,能够在工作中显示出灵活性与多样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与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模式、年龄上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老师与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交流起来相互之间防御性低,互动非常强,因而就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与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大学生较为依赖辅导员,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会征求辅导员的意见。
管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是辅导员应尽的责任,从学生的生活起居到毕业工作,事无巨细,他们都非常了解,因此,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情感状况、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有学生会干部人员的帮助,使得高校辅导员能够有较长的时间与大学生接触,并且,在工作的内容上与学生非常贴近是一种十分独特的优势。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是辅导员需要做的,例如:实地考察调研、春游、秋游、组织评优等,在进行诸如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肯定会在意见上出现一些分歧或其他小小的插曲,此时,高校辅导员应在这些小细节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利用群体效应的特殊制约功能,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全、规范和发展,以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对话、生活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营造健康快乐的班级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中大部分的辅导员都是师范院校毕业,师范教育的熏陶使他们非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3]当前高校开设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课程也能引导学生朝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有些辅导员虽然并非专业师范院校出身,但也在工作前参加过岗前培训,十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再与自身的经历结合就很容易进入工作的状态。所以说顾问功能、疏导功能、同伴功能是高校辅导员具有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院和系为单位来划分,分配定额的专职辅导员,一批学生由一个辅导员来负责,相处的时间较长。使高校辅导员可以对于某些复杂反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辅导员所负责的全体大学生都能够由其指导。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从而尽可能无遗漏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辅导员可以全方位的指导学生,如: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思想方面,并完美解决学生各方面的问题。而对于专职教师来说,则会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不易发现其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所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生长。
高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素质水平对大学生有着很大影响。师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小,相处时间长,学生的思想容易被年龄稍长的辅导员所影响。特别是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上。所以,一个得到学生爱戴的辅导员,在大学期间这个学生思想成形的阶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主要责任就是进行情况沟通,沟通的方向是以下四个,第一是和学生本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意外的关键。第二就是和学生家庭进行沟通交流。高校辅导应及时与发现问题的学生家庭进行沟通,搞清产生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学生在家庭中的一些列状况,并协同家长对学生采取共同关注,充分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时充当的作用。第三是与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保证上级及时采取措施和进行正确决策,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以及危机的干预;第四是与专业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采取进行建议或者主动转介向心理咨询机构、专业治疗机构,并向这些机构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使咨询或治疗的效果有保障。沟通情况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解决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了解、观察并反映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主要工作之一。[4]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使他们对于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情况等都较为理解,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学习以及经济情况有一个掌握,这一人群是心理问题高发群;同时,心理健康测试也可以使高校辅导员更为关注学生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学生信息网也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别情况的一种重要渠道。因此,辅导员能够较早、也较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同大学生做心理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是因为其年龄比学生稍长,并且刚结束大学生活,十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第二是其与学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三是辅导员的工作针对性非常强,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多种多样,辅导员能够在以考虑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基础,按照不同的专业与年龄,来寻找各种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第四是辅导员的工作形式灵活多样。他们大多数都和学生一起吃住,能够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具有灵活的特征。
高校辅导员虽然在做学生的心理工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如何区分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工作者这两个角色非常关键。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准确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工作者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矛盾。并且,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做一个学生乐于相信的,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人,这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
处理心理问题的个案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严格要求者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因此高校不应仅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还应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通过邀请专家来进行讲学、支持并且鼓励辅导员进行进修深造、对实践的环节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开展专业性课程、集体进行辅导等一系列的方式,使高校辅导员对基本的知识和技巧熟练掌握、对大学生心理的问题与特征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并且及时发现和鉴别,对心理问题的程度与思想问题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传授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努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对健康教育的实施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渠道。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最大范围的普及、指导大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试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它们树立健康的意识和自信心,强化社会适应以及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对于调节情绪、自我管理、适应环境、恋爱交友、学习成才、人格发展以及求职择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要处理好,而以上各个因素的实现,都需要以活动为抓手来进行。由此看来,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组织课 外活动,努力扩展更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努力做到对每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能有效的组织和一个开发设计者。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家长、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爱。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我们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用学识教育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活动引导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其学会感受生活,并走向幸福的人生。
[1]张敬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10):150.
[2]胡珊珊.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J].科技信息,2009,(31):123.
[3]赵夫鑫,龚子福,崔发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6(2):113.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