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 张振华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有效教学是学校体育科学的标识,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法则。正如学者张胜勇在《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一书扉页也说,“没有科学的有效性就没有教育。”遵循这一理性从价值层面理清思路,建构有效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帮助。通过方法论的逻辑关系勾连寻绎体育有效教学科学性的理论。正如杜威谈到教育学科的关系时曾经不用置疑地说到,“由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有指导进行,有很多科学可作出贡献。”[1]由而以下将围绕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推论予以剖析、挖掘探讨,为增大体育有效教学的理论提供支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与是体育有效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学活动从其本质来看,是和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相一致的,是人类总体认识活动的一个部分。因此,要避免走弯路、多走路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体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出发去探索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逐步掌握社会历史经验、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认识论决定与制约着有效教学的实施。因而,如果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可能难以正确理解与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泥坑。这些教训已多次在我国教育历程发生,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正如,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哲学是爱的智慧……是统一着一切而不可缺少的东西。”[2]为此有以下需要掌握的理论,皮亚杰的认识论、我国学者莫雷主编的《心理学名家名著》、顾明远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钟启泉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即一些学者《教育哲学论》等等。
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一组新兴的技术科学,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由于系统科学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的产物,所以具有向科学的一切领域 (包括教育科学领域)广泛渗透的可能性。系统科学的运用使人们从对单一事物的研究过渡到对系统联系的研究。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使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同时还能得到许多新的启发和认识。例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体育教学是一个由许多基本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从信息论的原理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信息传输和变换的过程,教师尤其要重视使学生能有效地输入和反馈。若从控制论看,教学过程则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教师要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控制,以便教和学的活动以及教学过程的运行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学过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如,学者刘大椿在《科学哲学》一书所言,“科学理论的功能,揭示了有关对象各个经验规律之间的一致性……对所讨论的对象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和精确地理解。”[3]为此有以下需要学习掌握的理论,我国学者何克杭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皮连生主编的《教学设计》、盛群力主编的《教学设计》、国外学者迪克等编著的《教学系统设计》等等。
马克思指出,任何个体都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4]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和社会是一种辩证的、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同样作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学也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诚如学者高文而言:“教学是能产生最基本课程效果的一种社会环境,它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课程。”[5]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与社会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不能简单归结为教化和训练。课堂是微型的社会,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正如佐藤学教授所指出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以理解为由三个范畴构成的复杂的活动。第一范畴,构成教与学这一文化实践之中心认识形成与发展的活动范畴。第二范畴,构成介于教与学的认识活动之间并促进该活动的人际关系的活动。第三范畴,是在该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关系中构成的。在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构成同客体世界的关系,确立、维护人际关系,而且生活在自身世界中,展开着探索自身的存在证明、改造自身的关系的实践。 ”[6]
这一命题,揭示出学习认识是一个发展、改进的过程,而发展和改进主要是通过与外部的交流得以实现的。传统教学论仅限于第一范畴(认知过程),而失落了第二范畴(社会过程)与第三范畴(内省过程)。这一声音启示教学不能仅从认知过程去理解,还要从社会学这个角度去认识—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理解学习是“合作对话”、学习是“社会协商”、学习是积极参与中的“个体建构”的概念。知识的发展不是发源于狭隘的理性和抽象的推理过程,知识发展的建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是在“合作教学”、“探究教学”、“讨论教学”等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对话——协商而内在建构的。根据这样一种社会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应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社会形成,从而唤起对学习者对知识主体性的真正理解,推动了追求意义理解的学习研究。相信这对我们如何对待教与学,如何进行教与学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有助于反思“教学就是以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方式教授真理、客观性和确定性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就是内化教科书和教师解读过的知识内容。”切中这种把教学和学习导向唯一的客观主义的“传统教学认知论”的弊端。为此有以下需要学习掌握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论与最近发展区论、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论等等。
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般来说,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推进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因此体育有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心理学、生理学为基础,要研究教学与身心规律发展的个性。诚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所说,“善喻、及时施教、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7]恰如,学者王逢贤在《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指出,“学与教的原理为教授者和学习者的艺术性创造留有更多的空间。”[8]
从心理学来看,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本身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活动能够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从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在许多深刻的教育问题里蕴含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新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借助于心理学的支持。自赫尔巴特首次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之后,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教学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成为教学论的最重要的科学基础。如R.加涅的信息加工论已成为教学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生理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那么研究和组织教学过程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特点和规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因而,教学过程除包括学生认识过程的生理系列之外,还包括激发学生认识过程的心理系列,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又如,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原理如何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已成为当前教学论很值得重视的课题。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其科学基础,这也是教学论科学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恰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利和他的学生米凯尔.加拉尼加等进行的“裂脑实验”提出的脑半球功能定位学说,丰富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引发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有以下需要学习掌握的理论,我国学者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美国学者加涅教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施良方《学习论》等。
自从人类开始了教育文明的进程,教学就成为推动和促进这一伟大进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因而,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工作做得如何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要搞好教学活动,就要按教学活动规律办事。理解掌握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教学工作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掌握哪些教学规范和技术?教师在知识教学、教学流程、组织形式,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情感态度与学习者沟通有哪些技巧与方法等?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王夫之所言,“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9]
这一价值澄清地告诉我们,要创建有效学习的环境,教学要讲究教学方法,只有科学掌握这些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驾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与手段不同,有地遵循科学的程序,有的采用认知思维,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内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先验结构。如教材呈现的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互适应。如特异化理论与模式理论指出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告诉我们教学时要注意感觉输入层次的编码才能取得有效教学效果。如错觉理论揭示出,在知觉的认知中告诉我们存在着个体的客观因素和教学的主观因素。消除客观因素应用应采用插入经验,避免主观因素要做好教学设,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信息作出正确选择。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活动要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的判定,是产生和形成正确思维与形式的条件,是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稳定认识与程度。是教师科学教学现实、解释教学现实和规范自己教学行为的法则。犹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只能成为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的。”[10]为此,巴班斯基曾言,“选择对课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11]对此,我国学者石中英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一书中指出,教育规律的基本性保证了教育原则和思想的统一性,教育学体系(结构)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教育概念,那么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就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水平,停留在“教育术”的阶段,而不能像许多独立的科学一样,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12]这一论断指出了教学规律是指导教学的奠基石,可增加教学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是避免理论高出不胜寒与实践失误的主张,产生“应该如何”的对教学实践的规范与引导,是表现和反映教学活动科学性的高度。是一种超越如何个体、任何民族和国别、任何时代的具有普适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理论。如学校体育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人体心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规律等,是指导、审视与把握学校体育教学现实教学中普遍问题的基本范型与准绳。犹如现代经济学奠基者亚当.斯密在《天文学史》中指出:“一个(理论)体系就是一部想象的机器,发明它是为了把现实中已经产生的不同活动和结果连接起来。”[13]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是一种科学与人性的活动,它既有知识的传递,同样也存在价值的引导、情绪的感染、意志的磨练、性格的锻造、教育教学的火热之情和赤诚之心,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客观化生产式的活动。它本身充满了偶然性、多变性,是一种情境性的过程,任何教学家不可能为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师构建起普遍的、适应于任何教学情境地方法和技术系统的规律。他们能够为教师提供的仅仅是基本方向的教学指南与一般理论的教学活动方法与规律,不可能把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还原为简单的各个行为组成的部分。正像布鲁纳曾说,“教学论是处方性的,它可做出指示,提供方略。换言之,教学论是揭示出有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优方略的法则。”[14]。因而,任一忽视与邯郸学步都是不可取的。为此有以下需要学习掌握的理论,裴娣娜主编的《现代教学论》、黄莆全祖辈《现代课程与教学论》、袁振国主编《教学策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等。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2.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导言.
[3]刘大椿.科学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
[4]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M].北京:人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185.
[5]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1996(6).
[6]钟启泉译,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3-154.
[7]孔子.学记[M].中华书局,1979.
[8]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前言4.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80.
[10]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6.
[11]刘华锦主编.教师如何备好课[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43.
[1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7.
[13](英)亚当·斯密.天文学史[M].http: //www.cenet.org.cn
[14]钟启泉.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