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歌曲作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又是一门“学生学”与“教师教”都有一定困难的课程。其教学之关键在于如何克服一个“难”字。
“学生学”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产生的主观畏难情绪。歌曲作法课是在拥有基础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能熟练读谱记谱、组织音乐语言并拥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及文字分析理解能力之后开设的课程。其不同于键盘、声乐等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有本可依,不仅对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要求甚高,更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考验,无论哪个门类进行艺术创作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教师教”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歌曲作法教学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有着本质区别。作曲专业的歌曲作法教学重点在于作曲技巧的训练,着重教授作曲理论与作曲技法,以艺术歌曲创作及大型声乐作品创作为主,往往是一对一上课。高师学生的歌曲作法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认知、鉴赏、分析及讲解歌曲的能力,创作作品以少儿歌曲、群众歌曲为主;创作标准为明朗上口、易唱易记;基本采用集体授课形式。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务必将生动性、趣味性、浅易性、参与性有机结合以祛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建立学生歌曲创作的勇气与信心。其对教学关键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门课教学伊始首先要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小学生常常是背着书包边跑边跳拖长了声音喊出来的,如果用相应的音符记下来稍作变动就可成为一首短小的儿歌。在进行节奏创作训练过程中可参考一些非洲音乐,其中汽车喇叭声、行人走路的脚步声……总之生活中的所有声音通过有意识地组合都可以成为音乐。
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务必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创作实践紧密结合。批改学生习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主要以课后批改、课堂讲评、个别面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作曲的过程本身就是修改作品的过程,是在修改作品中不断学习新的作曲技法、不断获取新的作曲技能。因此每节课后都需留相应的命题作业,待完成后将学生习作输入电脑作曲软件中进行讲评,提示学生从歌曲创作的词曲结合、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法句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以通过作曲软件将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即时呈现,让学生直观感知、展开讨论。
在歌曲作法课堂中需用大量的时间用来分析讲解学生们熟悉的优秀歌曲,从创作意图到歌词的文学性分析,到主题的创作,到音乐的发展手法,再到高潮的设置,结尾的收束一步步讲解,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模仿、练习。认真完整地分析一首优秀的作品远胜于诸多片段的泛泛讲解。
例如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将“创作歌曲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由熊永作词杨瑞庆作曲的《盼归曲》的歌词布置给学生进行谱曲创作。待到第二次上课时让学生讨论自己对歌词意境的理解与分析及对主题旋律的构思与创作。每一首歌词,不同的谱曲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作曲者应尽量完美地体现、更加突出地表达词作者的意图。其次,教师选择学生习作中具有典型性的作品让学生评析指出优缺点,通过讨论评析学生会发现有些习作词曲风格不符;有些习作旋律前后调式风格不统一;还有些习作旋律节奏混乱,破坏了统一性。但也有写的较好的习作,如旋律优美流畅、词曲结合较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或曲调深沉委婉,歌曲开头部分以中低音区为主为后面音乐的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等。最后,师生一起赏析原作。第一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原作主题,音乐充分结合词意诗境“浪花依旧,岸柳依旧,却不见那片帆影送行舟”,波音的运用表现出“浪花”、“岸柳”的涌动之美,词意相同处旋律重复,词意转折处旋律展开,深情大气。第二步,分析作曲者是怎样发展主题的,借用作曲软件让学生来尝试将原作的主题进行发展,待学生尝试过后再展示原作,这时学生会发现原作亦是用“合头换尾”的发展手法。以此一句一句写下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这首歌曲运用了怎样的发展手法,这些发展手法有什么长处。最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歌曲创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创作技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讲授歌曲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点才能使教学成果最大化,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1]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龚耀年.歌曲作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方智诺编.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