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我国对高素质人才进行选拔的主要方式,也是教育公平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我国实行高考制度以来,这一独具特色的考试制度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专门类人才,还为公民提供了均等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因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影响,高考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形式。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考制度正面临着改革的必然需要。与此相应,以招录考生为核心任务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亦应有所调整,并采取与时俱进的对策。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招生政策、选拔形式以及录取标准等内容。在高等教育发展各阶段多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的历程,现在仍处于自我完善与调整的阶段。这项于1952年开始的教育模式,虽然在国家历史低谷时期曾发生过短暂的中断,但在1977年恢复至今三十多年的运行中,仍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招生计划的指令性规定,现在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逐年扩大。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这是中国教育体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新一轮的改革尝试。从2003年开始,全国本科层次的具有自主招生权限的高校已达到100多所,已将近占据全国高校的十分之一。在传统的统一高考的基础上,适当在小范围内增加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是对新型高考政策的探索,这不仅是对国家素质教育的强力支持,更可为高校选拔出特长突出、素质全面的优秀考生,从而有利于高校提升整体实力。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转向了大众化阶段。原有的筛选性的选拔形式因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需采取并遵守严格的考试制度,即由招生机构通过政策规定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与初步筛选,符合条件的考生以高考作为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获得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由教育资源引发的激烈角逐在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改革后得到了缓解。随着招生名额的大幅度增加,政策性筛选的比例在不断减弱,对考生报名资格有了更宽松的规定,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与此同时,竞争性筛选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考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可以得到极大的展示,并成为能否获取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决定性因素。2013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特别指出,“试点学校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通知”鼓励选拔形式的多元化尝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考定终生”、“笔试成绩为主”的现象。
录取标准是高校招生考试中用以保证对考生进行科学选拔的评价办法,制定的录取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能否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都将文化课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高考成绩的高低决定了被选择录取的高校的层次。这种录取标准单一且僵化,以同一标准对不同专长的学生进行考量,不能针对考生做出专门化的分类,从而不利于高校对专业人才的选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作要点,以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便成为衡量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近几年,我国的高考内容已实现了向注重能力与素质方面的转变,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基础上,考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考量的因素。如在新课改之后,考试模块的自由选择、自主性命题的灵活调整、考试科目的科学设置等,都为高等学校全方位了解考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条件。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联。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与生源数量、高校发展规划等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了招生制度的变革,而且也为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只有认清中国飞速发展、稳步前进图景中社会各方面复杂多变的新形势,高校招生工作才能经受住严格的考验,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高考恢复几乎是同步的。可以说,高等学校为中国建设培育了大量的社会英才。这不仅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发展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与手段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近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区别突显,更带来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
生源的数量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具有直接的影响。从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数字统计来看,考生人数近几年有明显回落,而录取人数与录取率却在逐年递增。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因扩招而发生了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并在各方条件充足情况下必然走向普及化阶段。面对充足的生源,各高校均在不断地增强自身实力,在软件、硬件等教学条件方面加大投入,以期为扩大招生规模、获得优秀生源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时,招生规模势必会受到冲击。盲目地扩大教育规模虽然会带来教学资源的丰富,却也很有可能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这是一个值得高校深思的紧迫问题。
自1998年5月国家投入“985工程”与“211工程”建设以来,国内高校便逐渐呈现出了分化式发展的态势。精英类大学、实用型大学与职业型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选拔形式与录取标准也不尽相同。由于不同层次高校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制定应因层制宜,全力推进分类考试,探索不同规格、不同类别、不同特长的人才选拔渠道。
在高校层次产生分化的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资源的优渥,入学机率的大幅提升,考生相应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高校的专业设置成为考生首要关注的重点,热门专业更加紧俏,冷门专业却又生源不足。而高校的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比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为招生工作带来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协调招生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关系,也成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所面临的难题。
面对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高校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愈发激烈。根据制度改革及时调整本校的招生政策,应对教育新形势合理规划本校的招生标准,提升学校的总体实力与办学水平,从而引发社会关注,这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些年来,受考试制度变革的影响,全国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这要求各高校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领会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新政策,并对本校的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招生考试的需求。尤其是要对本校的办学特色与层次地位具有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从而发挥学校的优势,提升自身的关注度,合理确定各区域名额配比。招生考试部门虽然以招生工作为主要任务,但更应在对招生情况的分析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校招生的未来前景做出初步的预测。不仅为各专业争取最优生源,而且要与教务处等部门就招生情况进行随时沟通,对于冷门专业予以整合,对于热门专业积极投入,以期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招生计划的合理制定。
为确保高考录取工作有质有序的开展、公平公正地进行,教育部全力推行了“阳光工程”,并相继下发了“六公开”“六不准”“十严禁”等文件,希望在信息公开透明、管理严格规范、社会共同监督的作用下维护高校招生工作的秩序。
招生宣传工作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之间综合实力较量的外在呈现。在生源数量有限与高质量要求的张力之间,学校的影响力往往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除了高校自身软件与硬件的建设与特色之外,学校的品牌和声誉与招生宣传直接相关联。招生宣传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高素质的招生宣传团队、先进的招生宣传方法以及多渠道的招生宣传媒介是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要元素。因此,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招生宣传队伍,既要有经验丰富的指挥人员,也要有大胆创新的新生力量,从而保障宣传队伍的活力;要采用先进的招生宣传方法,不能因循守旧地抱着传统的方式不松手,除了通过纸质、信息电子的方式传播之外,更应加大与考生面对面咨询交流的机会,使其对学校形成直观的了解。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周辉,权良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J].江苏高教,2013(1).
[4]孔超.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目标模式研究[J].考试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