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新特征探究

2014-08-15 00:48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学校

赵 欣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文化包含于社会文化,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凝聚和激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强大的驱动力,它的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这个群体在教育、学习、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体现时代特色和自身特征的观念、方式、规范及其行为结果。

一、信息化环境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下,计算机的普及,手机、移动电脑等网络设备终端应用性越来越广,传统的学校文化建设渐渐脱离实际,难以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行为动机和文化素养。学生对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传播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靶子理论”“填鸭教育”已经失去效率,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生活内容和个性心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数字化信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学校文化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应该与学生需求的目标一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还要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目标一致,学校信息化环境是教学和管理的重要载体,学校适时引入在线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作业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要与高效管理的目标相一致,学校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学校的管理者从支配和控制转向引导和服务,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便捷与高效,学校的文化功能得以拓展和凸显。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践,突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的综合建设,要根据现代社会整体的文化建设把握前进方向,充分将物质、精神、制度、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文化因素相结合,促使多方因素协调发展,来满足时代的要求和现代学校文化主体的内在需求。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全面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逐步实践的过程,影响因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进行方法实践,才能达到有效的程度。

三、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新特征探究

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教学与管理活动中,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更应围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规范有序地展开,以信息化促进学校文化研究为主导,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内在功能,紧紧抓住信息化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的交融点,充分发挥文化与教育互动协作功能,培育既全面又个性的文化新精神,建构教育、教学文化新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强化教育者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学习者智力因素与能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一)基层的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和承载体是物质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学校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使学校增加了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资源服务,信息化环境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物质依托,学校实现了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与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更为灵活和普及,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学校绿化与美化、学校内部陈设与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学校网站、教师与学生学习空间、名师同步课堂等,都使传统的学校文化表现出新的特征。

(二)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构成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其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信息化环境建设改变了传统校园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使学校的精神积淀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更具超越性。学校的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三风”建设上,即校风、教风、学风。校风是构成教育环境的特殊因素,可以形成校园精神,体现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和风格。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三)内层的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中间层次是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借助信息化技术的便捷性和快速性,更体现出了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由于学校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环境,有效地将学校的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工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强化学校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和有效性。

(四)表层的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层面是指行为文化,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风貌,也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校文化与传统学校文化最明显的区别,更具平等性、主体性、互动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为实体学校行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建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协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个性化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大大提高;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已从直接传授知识转向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的鉴别与取舍,组织、引导、帮助、监督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索。

[1] 董德宝.校园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2] 章元媛.信息化环境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 李金初,牛玉发.试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5] 王运武.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0(4).

[6] 邵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9(11).

[7] 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7).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