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宝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学校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教育的变化而变化,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与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并走向了融合,面对这些冲撞和融合,教育和课程改革必然表现出应有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对此,学校文化必然反映出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现代特性。
网络化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加剧了信息源控制的难度;我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也开始提出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以人为本的主题,被中学教育演绎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何将个性化行为方式纳入社会化规范秩序之中;在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信息时代,理念如何变为现实,科技如何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知识的人才如何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积极作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需要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和有效的实践。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变化,学校应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网络构建学校文化的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重视文化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育应当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发学校文化建设信息资源,建立文化传播资源库,是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一方面,学校应该增加文化类书籍、刊物的数量,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文化教育类电子资源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平台下载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文化教育类资源,如视频、音频、网页等,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让学生通过学生网站或者校内贴吧BBS平台进行访问。资源的选取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
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化,其首要特征就是人文性。网络一旦进入社会、进入生活,就成为一种新文化,具有了人文性,网络的技术性与人文性必然产生张力和冲突。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认识数字化、具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力。学会在数字化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师资素养的新要求。不过,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观点来看待今天的教师角色。网络交往活动具有平等性和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在网络上对学校文化的认可具有选择性,教师的唯一性也就被打破了,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同时,网络上的角色转换,形成了事实上的交往间接性,网络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教师的权威性也被置于新的境地。
建设学校文化的有效传播体系,除了发挥传统的传播媒介如广播和报纸的作用之外,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内文化展示传播平台。首先,发挥网络平台在学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利用好校园网络和教师博客等网络平台,展示和传播先进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校园电视节目中增加文化传播的内容。校园电视节目多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会有亲切感,学校可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思考增加文化传播类节目,同时可以在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等地集中播放,受众面广,传播效果也更好。最后,学校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不仅局限于校内的传播平台,通过网络,不同学校之间也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搭建起校际文化传播平台。在多平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文化创作,扶持学生的文化创新项目,并开展校内推广和校际传播,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存在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建立网站,开通QQ群,建立并发布学科资源库,使学校的信息发布,教学管理等工作在一个平台上运行。这样便于全体师生关注和参与学校的工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校办学的透明度,也使广大教职员工更关心学校的工作事务,对增强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启用网络“动态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对学校办公的事务性工作如学校新闻、学校通告、会议通知、一日工作安排等,采用动态发布的方式,教职工每天一上班就可以上网查看学校当日的事务信息,不仅能提高全体教职员工信息素养,也能提高学校管理的工作效率。
学校利用信息化环境,把分散的管理软件集中起来,在服务器上给各有关部门分配一定空间,在他们的办公室安装终端。管理人员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把学校的工作完成好,所有管理人员都可以利用这些软件系统,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无纸化办公,体验到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快捷。
以某校的党建管理为例:在2012年的9月份,市教育局党委要求各学校必须在21日之前上报党员的信息,当时市教育局党委下发通知的时间已经是19日。该校接近70名党员,如果一个一个地录入,时间肯定来不及,但由于该校过去安装了党员管理系统,党员的数据都存在里面,这样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党员的信息作了汇总、整理,第二天就报到了市教育局党委,事后听教育局政工科的同志讲,该学校是第一个上报党员信息的单位,内容准确无误。这件事使该校真切尝到了信息化管理的甜头。
该校还开通了“家校通”工程。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采用“家校通”结合校园网的应用,以沟通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关系。教师通过发短信息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便于家长督促。
良好的教师文化有利于消除教师自闭、自卑、自傲的消极心态,有利于促进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风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或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体悟与认知程度、教师教育教学的环境、学校的领导风格和教师管理制度、国家教育政策等。
信息化环境使教师的认知工具和学习方式具有了多样化的特性,一方面,各地域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很好地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与同行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协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尽情享受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注意避免对于网上的一些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盲目地生搬硬套,脱离教学实际,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择取,并且对他人的教学成果认真加以改造,有的放矢地投入教学。
教育家哈格里夫斯指出:在后现代时期由于人们偏激地强调共识与合作,教师的个性容易迷失,从而使教师职业原本具有的孤独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应该承认不同教师之间因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在教学中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许多方面也可以尽显个人风采。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自身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通过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陶冶,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文化包括校园里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它不断作用于学校文化主题,发挥着育人功能,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文化论坛。组织引导学生对社会的热点、焦点现象进行讨论。或者就某一思想言论开设专题讨论社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再如,一首歌、一幅画、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或好或坏,往往会产生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开设网络欣赏专区,利用校园网络,向学生推荐健康向上的、积极活跃的音视频、动漫、图片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控制学校文化的主流思想,使其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质培养。
中学生由于自身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因此,中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应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新的心理教育平台。
1.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以网络形式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学生心理出现适应不良、矛盾冲突以及其他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减轻。否则,长期积累则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还会产生严重后果。通过电子邮件、QQ等匿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见面的心理辅导,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且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引导学生以书写信件、文章、日记或做诗等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疏泄出来。
2.利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关爱与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比如,组织主题网页展示。利用学生的优势参与组织、辅导竞赛活动,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与隔阂,自主选拔人才、组织队伍、搜集资料、参加比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感与团队精神,在文化活动中发展其个性,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 董德宝.校园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2] 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3(增).
[3] 美: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7月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 赫慧.中小学数字化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8).
[5] 侯霞,聂竹明,吴杰.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6] 章元媛.信息化环境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