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金融化问题研究综述

2014-08-15 00:55周士跃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期货市场粮食

周士跃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 近年来,在全球粮食供给平稳的情况下,全球粮食价格却一路狂飙。 粮食已成为继主权货币、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1]。 针对这种粮食价格脱离供求关系变动的新特点,学术界普遍将其原因归结为粮食金融化问题。 当前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市场和外汇市场交织复合形成的粮食金融体系,使得粮食市场呈现出金融市场的特点。 针对此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主要是从粮食金融化概念的界定、粮食金融化推动因素、粮食金融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粮食金融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一、关于粮食金融化概念的界定问题

一些学者从货币的角度界定粮食金融化问题。 周寂沫从粮食美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美元资本通过金融方式介入全球粮食贸易的过程,使得粮食市场深受美元的影响”,从而他认为粮食金融化归根结底也是“粮食的美元化”[2]。 苏应蓉也指出美元与粮食价格波动关联密切,美元资产与其他产品具有替代性,美元变动周期与农产品美元价格变动周期一般成反向变动关系[3]。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提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国一直把石油、粮食、货币看作是其推行世界霸权和强权政治的战略武器。 所以,学者们从强势美元角度把粮食金融化趋势看作是粮食美元化趋势,把粮食金融化与强势美元战略相关联也不无道理。 吕志平则从货币资本的角度,认为大宗商品金融化是大量货币资本介入到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导致期货价格剧烈波动的状态[4]。 他把粮食金融化的货币因素指向一般的货币资本,而不仅仅是美元因素。 但是不管是用美元还是一般的货币资本, 这两个都是把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 从货币市场的角度界定粮食金融化。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其他视角界定粮食金融化问题。汪来喜把粮食金融化看作是全球经济金融化在粮食领域的具体表现, 资本和货币的流动等金融货币因素影响介入粮食市场,成为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力量[5]。 李援亚认为:“粮食金融化不仅包括粮食产品的衍生化, 还包括粮食企业的股权公开化和高流动性、 粮食企业发行的债务凭证匿名化、粮食资产证券化。”[6]李援亚从多方面概述了粮食金融化内容, 但是这都主要是粮食金融化的表象特征。 黄先明则把农产品的金融化看作是农产品从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的转变过程, 粮食价格更多受金融投资因素决定而非供求关系[7]。 这表述从一般意义上对粮食金融化作了总体界定,撇开了粮食金融化的表象特征。

从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粮食金融化的分析界定可以看出粮食金融化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体系, 是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市场和外汇市场等方面交织复合而成,使得粮食打下深深的金融烙印,粮食金融属性逐渐增强。

二、关于粮食金融化推动因素的研究

首先, 一部分学者对粮食金融化发生的根本因素做了探讨和研究。李素琴在分析农产品资本化时,把农产品资本化的根源归结为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开发[8]。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化的推进激发了与农产品相关的金融商品的热炒,另一方面农产品工业用途开发即生物能源强化了农产品的“期权”特征,催生资本对农产品的投资。 不过,虽然市场化和生物能源开发对粮食金融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下两者在强化粮食金融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只是粮食金融化的推动因素,而把他们归结为粮食金融化的根源似乎有点欠妥。 袁红林则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出发,认为小宗农产品资本化原因主要是粮食自身特殊性和土地的特殊性,把土地的金融属性看作是小宗农产品资本化的根源, 由于当前中国土地资源紧张,土地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了依附在土地上的产品资本化趋势进一步加强[9]。 笔者认为虽然内因和外因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发展的根源。 所以粮食金融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该在粮食自身的特殊属性上。 粮食自身的稀缺性、弱质特性和特殊作用与人类的逐利本性之间的矛盾促使着粮食成为人类的投机对象。

其次, 许多学者从内部推动因素和外部推动因素两方面阐述和论证了粮食金融化的发展机理。 从内部推动因素上看,学者们把粮食金融化主要归结为粮食自身属性、生产模式、期货市场、基金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例如,李素琴认为“农产品自身的风险特征和级差特征以及土地稀缺特质”导致了农产品从消费属性发展到金融属性[8]。 奚宾认为我国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种植模式使得粮食生产相对分散, 而粮食需求企业则相对集中,从而形成买方垄断,粮食生产者无法控制市场,粮食也就容易成为投机的对象[10]。黄先明则从期货市场、指数基金、对冲基金对粮食市场的介入角度,分析了他们是如何强化粮食金融化趋势[7]。 他认为期货市场、指数基金、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了粮食投机者的投机市场,投机者以投机获利为目的,不在乎粮食价格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成为粮食金融化的温床。 对于粮食金融化的逻辑过程,李素琴分析认为应该是“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 资本流动性过剩追逐能源——农产品资本化”这一过程[8]。 谷秀娟则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了汇率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得出汇率短期内对粮食价格有刺激作用,但是长期来说对粮食价格上升具有抑制作用[11]。

虽然国内市场许多因素推动了粮食金融化的脚步,但是学术界还是普遍把粮食金融化归结为国际市场因素导致,主要包括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家的投机炒作、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生物能源、美国货币宽松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苏应蓉认为全球金融危机过后, 各国普遍实施经济刺激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金融资本流向农产品市场,而且非传统投机者协同操作衍生市场与现货市场,加大了农产品衍生市场复杂性[3]。 而对于目前发达国家实施的生物能源计划,樊琦、刘满平认为生物燃料计划把粮食和能源相互关联起来,国际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呈现出高度相关性[12]。粮食本是极其紧缺的资源,全球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还在为粮食而发愁时,生物能源计划的开展则赤裸裸地导致了燃料与人争粮的局面,加剧全球粮食紧缺和粮价高涨。 这也就很容易导致金融投机资本对粮食的投机行为, 从而加剧粮食金融化趋势。李东卫认为美国一直粮食当作战略武器,通过主导全球农产品金融交易来转嫁其金融风险[13]。 苏应蓉进一步指出美元贬值预期会直接推动国际农产品价格,而且金融市场投资者“超前”预期和“恐慌”心理会助长投机者投资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并造成价格波动幅度在短期内出现强烈的单边走势,加大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范围[3]。 还有学者认为国际投资资本布局粮食市场,推动粮食金融化。 以美元资本为代表的国际投资基金意识到粮食市场巨大的投资机会, 大量转向农产品期货市场。 周寂沫列举了一系列事实资料,指出美元资本早已开始布局中国农产品市场,大量华尔街投机资本开始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2]。 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曾说:“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 虽然我国一直高度关注农业发展,但是随着农业市场的逐渐开放,国际游资普遍开始试水中国市场。 近年来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反映出热钱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深远影响。 在美元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下, 美元势必也主导着全球粮食市场。而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樊琦、刘满平认为这种政策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用低资金成本机会大肆进军粮食市场,使得国际粮价屡创历史新高,而且随着美元持续贬值, 以美元报价的粮食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12]。 随着金融机构对粮食市场投资的深入,它对粮食价格影响也将越来越重要,深刻影响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和稳定。

最后, 一些学者分析和探讨来了各个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 谷秀娟通过VEC 模型和EARCH 模型,发现汇率、货币供应量M2 和外汇储备三个金融因素对粮价影响的传导路径不同,汇率变动对粮价的影响最为显著[11]。 吕惠明、蒋晓燕也根据SVAR 模型对2001—2012 年季度数据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汇率对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 其次分别为国际石油价格、CPI、货币供应量、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及国际资金利率水平[13]。这就说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显著,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哄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防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不良影响。

三、关于粮食金融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探析

粮食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但是从学术界的研究看, 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粮食金融化对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 其实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看, 早期的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成立初衷主要就是避免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当前粮食金融化对粮食安全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汪来喜指出粮食金融市场是服务于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粮食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 这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5]。 周寂沫也认为粮食期货等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具有一定的作用[2]。

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对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期货市场并没有发挥好风险规避的功能,反而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奚宾强调中国期货市场发育水平低,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不多,投机者为交易主体,导致粮食价格不完全是供需关系反映,而更多是取决于市场上的流动性[10]。 我国粮食生产是以小农生产为主要模式的方式,而且农民普遍缺乏防范风险知识,这也直接导致了粮食生产者基本不会利用期货市场对粮价进行套期保值,从而导致一方面低粮价无法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却要承担较高粮食价格波动风险,严重威胁他们收入稳定增长,降低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粮食金融化对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然后通过价格影响实体经济。 高帆基于对1961-2010 年国际粮价的数据分析得出国际粮价变动因素发生了结构性变动,1961-1999 年粮价波动主要受供需状况的影响,但2000 年以来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13]。 同样,苏应蓉分析了2002 年以来可可、大米和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缺口与价格变化情况,也发现供求缺口的变化与价格波动无明显的联系,而金融化因素强化供求因素,导致农产品更加剧烈的波动[3]。那么对于粮价波动机理,李东卫认为粮食作为金融产品也服从“杠杆原理”,资金可以通过杠杆将粮价的小幅、局部涨价放大成剧烈、全面涨价,从而轻易取得全球粮价话语权[13]。 吕志平指出农产品交易已经由简单的商品贸易行为转变为深层次的金融投资行为,投资者由于利益驱使通过倒卖期货合约赚取价差,从而导致粮食价格偏离实际商品供需变化而波动[4]。 从上述学者的分析看出,粮食价格受粮食金融化的影响偏离了原来受供给关系变动的机理,这种脱离实际的价格变动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还有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粮食金融化的影响。 “粮食金融化是全球经济金融化在粮食领域的具体表现”,随着粮食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加剧, 对全球的宏观经济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樊琦、 刘满平认为粮食金融化会进一步助推全球通胀水平, 增加宏微观风险。 粮食过度金融化不仅容易形成脱离粮食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金融泡沫,而且容易导致宏观风险管理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蜕化或失灵,市场不确定性既给农户的微观决策带来困扰,也给政府的宏观调控造成困难[12]。金融应该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一旦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就会出现虚拟经济挤占实体经济的现象。 目前粮食金融领域投资者主要通过粮价波动进行投机获利,导致粮食价格脱离正常供需关系,忽高忽低,从而粮食实体经济的金融风险激增,这很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金融危机。

粮食金融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最根本途径就是通过粮食价格来传导。 粮食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粮食价格增加会直接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影响到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易引发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另一方面,粮食市场受金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风险增加,既不利于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降低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粮食相关产业的发展,威胁粮食市场的安全稳定。

四、关于应对粮食金融化的若干思路研究

一是基于实体经济视角的探讨

杨培垌强调化解粮食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力更生。 而如何自力更生, 奚宾认为首先要改变当前的生产模式,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集中到少数具有先进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个人和企业经营,实现集约化经营[10]。 实现集约化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规模,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市场话语权,打破买方垄断市场,减少投机行为。

一部分学者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 李援亚指出金融的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实体经济调配资本和管理风险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保存实体经济的成果[6]。 罗叶、刘学文也强调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4]。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指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金融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脱离了实体经济只会造成泡沫经济, 威胁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 李素琴也认为我们要“首先保证农产品的消费属性,其次引导农产品的资本属性, 再次遏制对农产品资本属性的炒作”[8]。 粮食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消费属性,不能够把粮食的消费属性和金融属性本末倒置。

而对于如何发展粮食实体经济问题, 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 李东卫认为应该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培育粮食龙头企业,提高在产、供、销重要环节和节点上的掌控能力,强化政府调控能力[13]。 苏应蓉则把问题的关键点落在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上,认为治理粮食投机的治本之策是培育有效率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一个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3]。 另外,杨培垌认为破解农产品金融化之道, 是实施差异化战略。 他认为中国应该利用国际分工不同,用自己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换取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粮食产品;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粮食产品,换取中国没有比较优势或优势很小的粮食产品,才能有效、成本更低地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15]。 笔者认为利用比较优势产品换取比较劣势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定程度是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供给。 但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式复杂,粮食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资料,更是一种国家间的战略武器。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粮食生产容易导致我国粮食结构性紧缺, 威胁粮食市场供需平衡。

二是基于粮食期货市场视角的探讨

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承担着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任务,发挥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 然而, 我国期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致使期货市场的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李素琴认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风险监管力度不够、上市品种也不多,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风险[8]。 对此,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该如何完善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 以保证期货市场切实发挥好作用,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

樊琦、刘满平从培育市场主体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应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使得农民集体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让广大农户成为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14]。组织起来的农户集体参与期货市场,可以提高农户的话语权,主导期货市场运行,从而减少投机行为,提高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 罗叶、刘学文从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开发角度,认为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应当开发出既与国际接轨又能够吸收粮食生产大户和普通粮食经营企业参与的标准仓单合约、粮食期货、期权等期货交易品种[16]。奚宾也认为应该开发新的粮食期货品种,使得更多企业进入商品交易所,从而提高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降低期货市场的投机氛围[10]。综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提高农民组织程度,还是开放新的粮食期货品种,两者观点都是让更多实体经济的企业和农户参与期货市场, 使得粮食话语权转移到实体经济者手中,打压投机者。 通过创新粮食期货等金融产品,加大粮食信贷资金投入,服务与实体经济,促进粮食市场稳步发展以及传统粮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还有学者从市场监督和粮食供产销信息系统角度进行探讨。 面对不完善的期货市场,投机肆虐,周寂沫认为我国应该强化管控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我国[2]。 李素琴认为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正确引导和稳定全社会对农产品的价格预期[8]。 通过整合粮食供产销信息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及时公开产业信息,加强监管,保证粮食产业相关者能够了解行情, 从而有效打击投机行为,推动形成合理粮食价格预期。

三是基于粮食金融制度视角的探讨

目前,我国的粮食金融制度改革明显落后于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学术界从粮食金融制度改革角度探讨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例如,罗叶、刘学文认为现阶段我国粮食金融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典型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国家金融机构的粮食信贷资金供给小于粮食市场的需求,抑制了粮食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阻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16]。李东卫强调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金融支持;加快金融改革,成立粮食投资银行和储备银行,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推进粮食贸易融资,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价格体制机制; 鼓励农业企业上市,引导资本市场加大对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涉农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市场[13]。奚宾认为要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流通、加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支持粮食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有利于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的长期投资,实现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和粮食价格的稳定[8]。 罗叶、刘学文则倡导和鼓励商业银行进入粮食行业,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信贷、中小企业的经营信贷[16]。李东卫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市场调节力度,通过高额补贴保证种粮农户和企业的收益,降低粮食进口关税,进口更多粮食,提高粮食储备水平,加强市场宏观调控[13]。从上述学者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粮食金融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现有的粮食金融制度滞后于粮食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支持力度不够。 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按照粮食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粮食金融制度,促进粮食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四是基于国际合作视角的探讨

粮食安全不是一国的事情,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威胁。 高帆强调要从全球化、 多层次视角去看待国内粮食价格, 在国内国际粮价的互动机制中认识中国粮价问题。 同时他又进一步提出中国有必要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为流动性吸纳提供有效途径,同时更应依托双边或多边共同治理机制,与其他经济体共同努力对美国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施加外部影响,减缓因金融冲击和能源价格调整而引致国际粮价急剧震荡[15]。樊琦、刘满平认为应该积极开展国际粮食金融合作,增强在国际粮食金融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加强对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监管和国际合作,共同规范和抑制粮食市场投机活动,加强在国际货币政策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共同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防范粮价大幅波动风险[15]。 同样,汪来喜也强调国际间要积极合作应对美元货币超发,反对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防止投机资金进入粮食产品领域[5]。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学者们主要认为中国应该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但是他们忽略了导致粮食金融化趋势的一系列原因都指向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欧美粮食大国把粮食当作和平时代下的政治武器,企图通过粮食战略控制全球粮食产业,进而强化全球话语权。 所以,笔者认为应对粮食金融化既要强调与发达国家合作, 提升自己的粮食话语权与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联合饱受粮食危机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改进生产技术,提升他们的粮食生产力,扶持发展中国家粮食产业发展,增加全球粮食供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欧美粮食大国粮食战略带来的威胁。

[1]李淑湘.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2]周寂沫.粮食贸易"金融化"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报刊,2011(2)

[3]苏应蓉.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中金融化因素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6)

[4]吕志平.大宗商品金融化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

[5]汪来喜.粮食金融化的实质及应对方略[J].中州学刊,2014(1)

[6]李援亚.粮食金融化:界定、背景及特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

[7]黄先明.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机理分析及我国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12(6)

[8]李素琴.中国农产品资本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

[9]袁红林、黄先明.开放条件下我国小宗农产品资本化趋势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2(6)

[10]奚宾.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1)

[11]谷秀娟等.金融因素与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3(1)

[12]樊琦、刘满平. 国际粮食金融化趋势与我国粮食安全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7)

[13]李东卫.粮食金融化:对策与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1(5)

[14]吕惠明、蒋晓燕. 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金融化因素探析-基于S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农业技术经济,2013(2)

[15] 高帆、 龚芳.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 年[J].经济科学,2011(5)

[16]罗叶、刘学文. 我国现阶段粮食金融关系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1(1)

[17]杨培垌. 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期货市场粮食
珍惜粮食
纸浆期货市场相关数据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肥料企业该如何面对尿素期货市场?
当下与未来:对离岸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
我的粮食梦
量化投资在期货市场的有效应用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