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军,白 林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介于研究型(或学术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1],其办学层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历史较长的省属老校,已经近几年来“专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2]。 虽然都是本科层次,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的显著区别在于定位不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培养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未能找准地位,盲目与一些综合性大学攀比,求大求全,因此,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过大,实践课程较少。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方面的要求较弱,在有限的会计实践课程中,教学方式大多是对教材上已有的方法、规则和原则进行简单验证,和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2)忽视了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目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以“填鸭”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来,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善于决策的能力,无法应对实践中复杂的会计问题;(3)忽视了教师队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建设。 目前,会计学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践的锻炼,同时现有的教学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考虑较少, 导致会计学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一)确立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其关系到培养何种类型人才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地与一些老牌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攀比, 应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这里, “应用” 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应用”也有显著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的着眼点是“操作”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着眼点是“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宽口径、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是以“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为基本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协调的发展, 掌握较为宽泛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更大的发展潜力。 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某种职业岗位技能, 还具备技术创新与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3]。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人才培养目标:(1)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符合行业和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2)以实现与企事业单位对接为目标,即使得学生利实实在在掌握能与企事业单位工作对接的本领;(3)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目标,即着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改进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以适当比例增加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其中还要加大专业实践课的比重,而且将一些实践课做考试要求。 同时还应根据会计学专业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自身特点,相应减少关联性低的专业选修课,尽量多开一些关联性高的专业选修课, 例如 《会计发展史》、《人力资源会计》、《纳税筹划》、《法务会计》、《绿色会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既能够反映会计环境的新变化,又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 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须要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的认知实习、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修环节外,还可以适当的开设《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实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实验》等选修课程。 这样,就构建了包含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的四大实验模块,形成了包含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通过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学生能掌握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在毕业上岗时就能够很快适应和胜任会计工作。
(三)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就是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倡导“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4]。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2)教学活动以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为中心;(3)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并激发其积极性;(4)评价模式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自我加压;(5)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管理上严格科学[5]。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放矢。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以外,还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生执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用过程考核的形式,要改变目前主要以记忆为中心的笔试成绩评价体系,提倡批判性思维,扩大模拟实验、项目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报告等内容在考核中的比重,并形成综合评价。
(四)强化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实践型师资力量培育,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是实现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 学校需不断加大教学改革资金的投入力度,定向强化会计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发展成“双师型”教师,定期“充电”。 与此同时,学校也需加强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会计实践, 并制定和完善一套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行。 首先是制定相关制度,为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在不影响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选送或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等进行专业培训或专业岗位挂职;其次是组织教师参与有关会计实践的横向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通过咨询服务、技术开发等多种方式来参与会计实践;第三是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和考察,学习实践教学经验, 或到国外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会计教学理念和创新性学习方法;最后是设立专项师资培育基金,专款专用,重点用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
(一)将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率导向。不仅是社会,还有很多高校也是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学生的培养质量及社会的认可程度,因此,这些高校的教学工作出现短视行为,过分重视用人单位面试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重技能型课程轻理论型课程。 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必定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理论水平高的学生在应聘时常常难以立竿见影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重技能型课程轻理论型课程的倾向。这种学习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短时间有益处,但会影响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长远发展。
(三)重学业培养轻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就业导向下, 大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出现了重学业培养轻道德教育的现象。 各高校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教育,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缺少“法制”、“诚信”等观念,对“腐败”、“作假”的危害性认识不清,这些都会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
以就业为导向,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进行,但还要注意避免在改革中出现的错误倾向。此项改革, 有利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需要。
[1]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30-34.
[2]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3] 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9):87-91.
[4] 林绢华,洪旺元.学习加拿大CBE 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J].科技信息,2010,(20):174.
5 许学军,吴晓渊,樊为民.CBE 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7,(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