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蔚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3)
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源于法律。在法律意义上讲,公允价值是指得到公众认可的价值。价值是否公允,最终是由法院来决定。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判断。如果人们觉得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计量属性比较公允,则公允价值就是历史成本;如果人们觉得采用重置成本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则重置成本就可以看作是公允价值。
会计领域一直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遵循稳健原则和追求客观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并没有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如通货膨胀和过时贬值,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的市场价格有差异。资产的历史成本很容易误导人们,尤其是在价格上涨时期。在一些国家,如英国,土地和建筑物有时被重新估价以反映假设其出售的价值增值。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公司不对资产的历史成本作任何调整。对于不同的资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某一特定时点的不同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拥有的不同资产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公允市场价值具有与经营现状相关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引入了会计领域。公允价值有以下特征:
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的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现在人们更关注会计报表主要是因为其可以提供与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已被普遍接受,所以,新准则在基本准则中也明确了会计的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而历史成本计量在此方面则表现欠佳。资本市场越发达,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越高,公允价值也将越受重视。
英国会计准则公告中认为,为使会计信息有用,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制定决策的需求相关,相关性是关于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信息的评价,这种评价会受会计报表项目表达方式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大错误与偏见,并且可以在所给使用者确定的称述中作为依据。相关性和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传统会计的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样,可靠性比相关性重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开始向“决策有用观”过渡,相关性开始占据主导。公允价值模式下对相关性的重视,某些情况下,需要牺牲可靠性来保证,但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对可靠性的损失不是无节制,并没有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我国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这是新会计准则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是这样定义公允价值的:“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即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会计应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真实与公平地计量。新准则实行一年多来的事实证明适度地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为公允价值的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实际应用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常常不能够真实准确地计量企业的一些市场收益和风险,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和计量等。所以,公允价值的使用对企业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先用后弃、弃而再用的过程。公允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假设性、主观性等特点,容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首先在债务重组中直接涉及。此后,又在非货币性交易、投资中出现。一时间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交易利用的工具,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不得不在2001年紧急叫停公允价值。而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又将公允价值弃而再用,而且是更加大范围地应用。
1.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兴经济活动与事项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业务的创新,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特征的工具等。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计量无法确认。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经产生了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在会计报告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它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与计量。
2.实现了对公允价值局限性的突破。
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较谨慎,从而解决了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差的缺点,同时有效制约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3.适应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全球趋同。
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地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
4.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
公允价值着眼与现在和未来,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确切的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风险,给投资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会计信息。
5.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通货膨胀、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更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已经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需求,公允价值逐渐体现出它的优越性。例如,在物价上涨时,除货币性项目外,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够满足投资者决策时对信息的需求。相对而言,公允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现金流量,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然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公允价值能否做到真正公允。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虽然进步较快,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它有扩展了传统会计利润的内涵;能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等优点。长期以来,公允价值计量一直受到国际会计准则(IASB)及美国等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推崇。但是,此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使人们在欣赏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弊端。
1.我国尚无完善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一般分为3个层次:有活跃市场的报价;同类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的报价;采用估值技术(涉及对现金流、折现率、期间的判断)确定。我国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沿用了后一种方法。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不够发达、不够活跃,技术先进性不够,信息不够透明,导致公允价值数据的可靠性也不高,于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就显得有些困难。以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为例,新准则规定,投资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对于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如何采集、确定,以及不存在活跃市场时估值技术的选择等方面,则规定得较为理论原则化,不足以直接指导实际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使用不同的确定方法,自然会输出不同的结果。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公允",只能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但在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估值、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也无疑会或多或少地掺杂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2.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人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专业技能素质。这两方面的素质对公允价值的准确取得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这两方面的素质令人担忧:在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较差,长期封建意识的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唯命是从的思想非常严重,在听命于企业领导做假账的时候,没有违法意识,甚明知违法却铤而走险;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沦为空谈。这样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很难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正确应用。专业技能方面,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准确计算各项公允价值,但在当前,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佳,对新会计准则中新的规定理解的深度不够,在计算公允价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从我国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应该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尚难以适应。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障。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很难同时得到满足。有的学者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认为公允计量会牺牲可靠性满足相关性。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一种计量方式若要有用,决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订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无论多么合理、完善的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将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案件都与没有有效执行准则有关。一方面我们应加强会计监管,真正把会计准则的执行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执行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执行人的素质。故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国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范围要进一步加大,使用程度要进一步加深。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市场运作。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实现的基本土壤还是活跃完善的经济市场。完善经济秩序通常有两种手段:一是行政手段,二是法律手段。从根本上说,法律手段的效果更持续,更稳定。第一,制定和完善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任何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都要颁布一些经济立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计划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而新的市场法治秩序尚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宏观调控更显得必要。第二,制定反垄断法。垄断不仅破坏了正当、公平的竞争,也妨碍了统一市场的建立。例如,铁路、电信等公用事业利用其特殊地位,阻碍了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为此需要制定反垄断法以保护公平的交易和正当的竞争,促进市场经济法治秩序的建立。第三,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实施以来,对规范市场,保护正当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出现,旧的法规没有对此作出详细的规定,这就造成了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约束。这就需要尽快完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
首先,要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其次,要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最后,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首先,制定与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的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其次,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践中拓展公允价值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再次,要制定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大资本市场的违规成本。最后,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执法手段,改革执法程序。
[1]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8.
[2]司振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J].金融会计,2007,(8).
[3]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AI)。
[4]明丽.关于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7).
[5]倪蕾,廖梦娇,赵哲.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及思考[J].时代财贸,2008,(4).
[6]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2006,(1).
[7]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