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写作——论石黑一雄的新国际主义文化理念

2014-08-15 00:55:12李厥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班克斯黑一雄

李厥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000)

当代移民群体面对文化身份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们曾经根深蒂固的人生态度或人生观开始自我消解或备受质疑。 因此,我们最终不得不正视因共同信仰、行为传统和社会习俗而导致的不同层次的认同危机。 萨义德曾声称,他不能“认同某种身份的胜出因为其他身份的丧失和剥夺对我来说更为刻不容缓”(Said,2000: 397)。石黑一雄小说的主人公遭遇的文化窘境预示着个体身份认同的丧失以及他们理智与人性的自我欺骗。 作为当代杰出的英国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创作了一系列他自诩为“国际化小说”的作品,并因此几乎囊括了英国文坛的所有主要大奖。 而小说《长日留痕》(1989)喜获享誉盛名的布克奖, 并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此后,作者不断尝试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却一如既往地探索着文化身份冲突的困境。

尽管许多西方评论家指出他的小说创作流露的日本文化传统,石黑一雄多次坦言西方的文学传统对他的深刻影响。 自创作伊始,作者的身跨英日两种文化的身份困境立即引起了评论界的兴趣,而前两部小说中对日本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增添了作品的异域情趣。 拉什迪凭借《午夜的孩子》荣获1981 年度布克奖后,石黑一雄幸运地成为英国文学趣味转向的宠儿,而作者身份的日本性受到其冲受到极大关注,同时也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戏称为“日本的拉什迪”。 作者将小说人物置于某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比如前两部作品中的战后日本,为读者提供了某种国际化的和永恒的主题,从而反映了个体透视历史并领悟当前和将来生存状态的不懈努力。

他的小说的基本主题成为作者面对东西方文化或价值观冲突难以抉择的尴尬境地的真实反映。 他的第一部作品《远山淡影》(1982)描绘了主人公,一位独居于英国南部且经历过两次婚姻的日本女性, 追忆她在日本和英国的不同遭遇和文化隔阂, 为读者展示了某种远离故土文化传统后的孤独和疏离感。 而第二部作品《浮世画家》探讨了日本文化的家长制传统, 主人公小野反思了他的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现状以及自己的画家职业生涯。

因此, 他的早期作品将故事背景置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之下,比如日本、中国和英国,反映了主人公在不同文化或时代语境下的心路历程, 以及普遍存在的人性主题:身份认同和回忆机制。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的小说晦涩难懂之处在于作品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特别是涉及到的东方文化和价值传统,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妨碍了他们对小说意图的深刻解读。因此,读者必须理解他的国际化主题以及陷于不同文化冲突困境的身份认同才能真正领悟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

石黑一雄对心理现实和国际化主题的关注, 不可靠叙述视角的创新和国际化读者群的呼吁成就了他作为杰出的移民作家代表的声名,并继续“促进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延续”(Henke, 2003: 82)。 因此,自写作伊始,评论界即开始关注他的小说中表现的日本特性, 特别是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而展现的优雅与精致,尽管小说《长日留痕》强调文本更为“缺乏日本性、缺少对尊严的关注、减弱对自己和他人的欺骗性、 降低克制与拘束”(Annan, 1989: 3-4)。 比如,他的前两部小说戏仿了异域风情小说的传统题材, 反映了西方文学消费者对异域知识的急切渴望与需求。 刘易斯曾称,《远山淡影》的晦涩难懂在于其“不断地影射吉亚卡摩·普契尼的 《蝴蝶夫人》”(Lewis, 2000: 22),甚至经常被视为流散和后殖民作品的经典创作策略之一。

然而, 对经典体裁的改写策略同样也适用于代表作品 《长日留痕》, 并成为典型乡村田园小说的戏仿之作。除小说的英国背景外,《长日留痕》被评论界视为“某种对《浮世画家》的仿作,而后者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 的艺术手法与主题的重构”(Acheson and Ross, 2005:12)。 像达林顿勋爵和史蒂文斯曾被纳粹蒙骗一样,许多日本民众,比如绪方先生和小野,也曾受骗于军国主义并最终意识到他们的生命何等脆弱。

他对于“国际主义作家”的认同代表了作者自己特定种族或民族身份难以抉择的尴尬,最终成为他拒绝任何固定身份归属的文化悖论。 而这类移民群体希望能够“正视并创新他们面对的文化, 而不只是融入他们”(Gilroy, 1993: 362)。 因为承受着身份迷茫的煎熬,班克斯希望与儿时伙伴哲一起创建更为理想的世界。 而童年时他们被禁止踏入租界外的中国区域,并被告知那里“瘟疫肆虐,遍地污秽,坏人横行”。而这对儿时伙伴最终迷失在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之中二人不能肯定他们应该何去何从。 作为这类身份认同危机的回应, 石黑一雄探索了社会历史现实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国度”与“你们的生活”之间紧张的关系。

令读者吃惊的是, 作者曾坦言他深受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并经常因评论者深究他小说中的日本因素而感到好笑。 也许要作为某种反驳,他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则选择了英国作为背景,探讨国民的英国性和民族身份,展现出作者试图跳出东方主义的藩篱并创作国际化小说的雄心。 自此以后, 石黑一雄一直着手创作融合了超现实因素的寓言性小说,比如《不可安慰的人》(1995)即是被视为心理现实主义的杰作,开始了他的国际化写作的文学历程,而不仅仅是作者日本或英国情愫的提供者。 而他的早期小说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因它们的历史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并以清晰、精致的散文风格刻画了他们饱经磨难的生活和时代而声名鹊起”(Acheson and Ross, 2005: 1)。 小说《上海孤儿》(2000) 延续着石黑一雄一以贯之的跨文化身份主题,探讨不同文化碰撞下的身份危机并进而阐释其对重大历史事件与当代现实的深刻思索。 通过戏仿传统侦探的典型形象, 石黑一雄利用犯罪小说的体裁作为 “一种体裁创新性延伸的企图”(Weiss, 2004: 140), 并反驳了支撑西方殖民统治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 小说以上海租界为背景, 以英国侦探班克斯在东西方文化困境中挣扎的经历揭示了造成文化认同危机的根源,成为作者成功摆脱某一特定地域背景和民族文化限制的创作典范。 叙述者班克斯糅合过去和现在的经历以构建其未来的文化身份,从而开始了象征认同危机的拯救父母和现代文明的精神历程。 而小说《别让我走》(2005)通过戏仿存在于科幻小说的克隆科学而探讨了社会边缘人群令人尴尬的生存现状和认同危机,“让我们审视某种反映我们‘正常’人类社会经历的他者性”(Ingersoll, 2007: 55), 使读者能够慢慢品味自己作为人类一份子因受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莫可名状的生存窘境,令人嗤之以鼻的丑陋人性。

石黑一雄的国际主义小说审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面对的社会压力和身份追寻。 根植于英国的文学传统,他的作品比如《上海孤儿》为读者描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小插曲:名侦探班克斯重返上海不仅是寻找二十多年前失踪的父母,还要重拾自童年起就失去的身份归属感。如同《长日留痕》中肯顿小姐一样,莎拉另嫁他人,而她对班克斯的爱情最终归于虚无;而班克斯,如史蒂文斯一样,对于他所丢失的东西只有最为模糊不清的概念。 石黑一雄坦言,“至关重要的是情感因素…… 人物在故事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立场,以及他们如此做的缘由”(Shaffer, 1998: 8)。

除此之外, 他的小说充斥着英国殖民主义及其精神遗产,以及英国欺凌东方民族的历史现实,进而探讨了现今多元文化融化之下东西方民众不得不正视的身份问题。 尽管这些作品希望面对不同地区的读者, 但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群体或国际主义意识的受众则更易于接受作者意图构建流散身份的文化意识。 而小说 《上海孤儿》中承受身份危机煎熬的主人公也警示我们作者为他的早期作品刻意挑选的背景, 证实了他的艺术创作似乎“青睐站前和战后的社会环境,因为我特别喜欢关注价值观和理想被考验, 以及人们不得不面面对他们的理想经检验并未如其所愿”(Swift, 1989: 22)。

鉴于读者群体的日趋国际化, 石黑一雄认为作家群体应该关注国际主义写作,尽可能多地关心读者的文化诉求并尽可能少地沉浸于孤芳自赏的艺术世界。 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肆虐刺激了欧洲民众 “接受遥远的国度及其民族应当被征服的观念…… 某种持续的、 几乎形而上的责任以期统治次等、低贱的,或者落后的民族”(Said, 1993: 10)。 因此,石黑一雄的小说人物象征了被殖民化的他者,因为丧失人类的本体身份而成为统治阶层霸权主义思维的附庸。 而他的小说主要关注 “对于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景象”(Qu Shijing, 1998: 569)。

石黑一雄游离于英日两国文化之外的流散身份影响了他对国际主义文化受众的理解, 努力为国际读者而写作并极力避免过多的文化特质性与本土化倾向。 他宁愿创作具有真正国际主义特征的小说, 以期触动读者的灵魂和人类的情感。 因此,他的小说人物情感的自我压抑,比如史蒂文斯、班克斯和凯茜,都预示着“他者化”形象的身份认同历程以及社会人性的文化本源的丧失与虚无。石黑一雄坦言,“作为作家, 我希望创作国际主义小说…… 它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这类主题体现了真正的国际主义焦虑”(Rajan, 1993: 75)。他的作品不仅超越了某一特定的文化形态, 还展现出新型的少数族裔群及其多元文化主义,进而促进了英国小说类型的新变革。

简言之, 石黑一雄赋予他的叙述者普遍的人性与偏见,并展现了隐含作者审视小说第一人称视角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类灵魂。 他的小说人物拒绝正视现实, 却促使读者不断叩问个体的行为和思绪, 文化身份“并未融合于某一连续的‘自我’ …… 四处延伸,以至于我们的身份认同处于不停地变迁之中”(Hall, 1992: 277)。石黑一雄的小说刻意回避了地方色彩,致使他的人物形象似乎难以克服自身的情感困境而适应周围的社会现实。 他甚至弃用了英语俗语和民间俗语, 喜用充满异域色彩的、情感洋溢的措辞以期避免艺术风格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为叙述者提供了某种审慎却不合时宜的环境氛围。 因此,他的语言风格似乎成为某种翻译的替代片,意味着“我不能文笔太过流畅,我不能使用太多的西方俗语…… 当我写作时, 运用了某种形式的翻译文体”(Mason,1989: 345)。他对措辞的刻意选择和叙述者声音的飘忽不定预示着作者对待移居国文化和语言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对英语语境既熟悉有陌生的身份悖论。

[1] Acheson, J., and Sarah C. E. Ross,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 Since 1980,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Annan, G. “On the high wir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7 December, 1989, pp.3-4.

[3] Gilroy, P.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3.

[4] Hall, S.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Eds., Stuart Hall and Tony McGrew, Cambridge,England: Policy Press, 1992.

[5] Henke, C. “Remembering Selves, Constructing Selves:Memory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British Cultures, 10 (1), 2003, pp.77-100.

[6] Ingersoll, E. G. “Taking Off into the Realm of Metaphor: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 34 (1), 2007, pp.40-59.

[7] Lewis, B. Kazuo Ishiguro,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8]Mason, G “An Interview with Kazuo Ishiguro”,Contemporary Literature, 30, 1989, pp.335-47.

[9] Rajan, R. S. “The Feminist Plot and the Nationalist Allegory: Home and World in Two Indian Women’s Novels in English”, MFS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9, 1993.

[10] Said, E.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3.

[11] ____.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Shaffer, B. Understanding Kazuo Ishiguro, 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8.

[13] Swift, G. “Kazuo Ishiguro”, Bomb, Fall 1989, pp.22-29.

[14] Weiss, T. Translating Orients: Between Ideology and Utopi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4.

[15] 瞿世镜等编著,《当代英国小说》,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班克斯黑一雄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没人见过班克斯
莫愁(2019年2期)2019-11-14 07:42:15
没人见过班克斯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环球人物(2018年13期)2018-08-04 03:04:28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国际援助(2016年2期)2016-03-15 15:24:48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