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芹,杨玉强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273165)
情感作为大脑的机能,在主体的认知、交往、行为选择、意志自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教育就是对这些作用的重视,是对这些能力进行自觉地加强和培育,包括促进人对情感的认识,对自我和他人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学习个人情感的表达,懂得如何进行情感的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教师授课过程中缺乏情感教育手段。 课堂内容老套,教学形式古板,教学话语没有创新,因此,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到课率、 抬头率和参与率普遍比专业课低。很多高校教师以功利性对待这份神圣岗位,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本体上是非功利的,更没有体验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事业是一种精神追求。 其实,教育部一直在政策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例如:2004年16 号文件中就强调了教师职业的定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牵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思想工作要入心、入脑,因为思想问题牵涉到价值观,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也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以积极的心态、依托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重新树立学科自信。
第二,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成为两张皮,导致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培养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 迫于考研、就业的压力,学生临考前的突击“颇具效果”,而课堂上即使运用了情感教育手段,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能力,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仍然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相反往往导致一些学生的人格分裂, 比较典型的例如:2004 年云南大学的马家爵对同窗好友痛下杀手,2013 年4 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致死案,这些恶性事件的作案者都是名牌大学生, 他们不缺乏知识教育,但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荒芜,导致双重性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度扭曲,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极度匮乏。
从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以往的情感教育往往作为教学手段,长期“生长”于知识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庇护”之下,难以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对此高校教师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是全局,“小”是局部。 只有抓准了“大”,才能正确地把握“小”。若要立足于当前的“大”教育形势,我们看待情感教育的眼光就应跳出和超越以往的“小”,情感教育不能仅仅作为教学手段, 我们的教育目的应深深地扎根于情感教育。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很多教师把自己定位在“看客”,最终教学改革总难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巢臼,教学中忽略了大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割裂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致使情感教育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 所以,情感教育的缺失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以此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将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第一,情感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灵和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情感传递与知识增长的关系。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3]情感教育是通向知识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同时,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情感控制能力、情感协调能力的提高都是情感教育的内容,我们要找寻情感教育的本体,还原情感教育的初始功能,拥有较强情感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达到了心灵和谐, 而且外在地表现为积极学习、自我激励的态度,还表现为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处理。 当然,这些都是积极的方面,而消极情感教育的传递破坏性非常强,一旦出现,就会导致大学生的前期教育功亏一篑,往往会使其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乃至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双重人格。 因此, 要尽量切断消极情感教育的任何来源。
第二,情感教育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社会现象在网络的推动下膨胀扩散,但总体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现象背后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理论”。 一代代大学生的心灵和谐、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 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就形成了我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链,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必将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局面的形成。 因此,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国家发展所需,是社会稳定所需。
一是教育体制的支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讨论开始走出禁区,自1983 年起,人们对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掌握和智力培养的弊端提出了质疑,改革学校教育中无情感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 《光明日报》1983 年2 月11 日发表了 《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关于非智力因素的讨论迅速在我国的教育界广泛开展,人们深切关住的是教育中对情感领域的忽略,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匮乏造成的情感世界的压抑等一系列问题。 2007 年8 月31 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教师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学识魅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用真诚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近年来,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育,但是由于当前的现实社会更多地吸纳知识型人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标准难以量化,因此情感教育亟待教育体制改革,呼吁高校教师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教育真正贯彻、融入教学过程中,彻底消除教育体制中的无形壁垒。
二是教师情感素质的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提高教师情感素质增强教师情感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主动性,经常自省、自查,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我们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们肩负重担,培育的是祖国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坚守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做到爱岗敬业,无愧于高校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将“爱”这一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中。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要散步阳光在别人心里,你自己心里必须得先有阳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将爱心撒播,将情感教育用于自身生活实践,才能敢于触碰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勇于以真实的语言回应,时刻保持激情,时刻体现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教师的话语体系也要联系大学生实际,符合时代特色,做到深入浅出,列宁指出: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教师只有以最生动、最浅显的生活事例反映深刻的哲理,才能彰显“真理的魅力和逻辑的说服力”,才能创建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因为“论”从“实”出,用实践生活中的鲜活事实、真实的数据说话,“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地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
最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学科自信,推动情感教育向纵深发展。 努力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互不沟通”的裂痕,力争在教学研究中既成为创造教育科学成果的勤勉“研究者”,又要担当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解释者”与“传播者”;通过教师积极主动的学科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校际交流以及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增强学科自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切实改变以往单纯以情感教育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为对大学生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洗礼,引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性追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大学生的情感素质支撑。教学相长,精彩课堂不仅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智慧大门,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积极性,肯定了教师的社会价值。 因此,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实离不开大学生的情感能力支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观。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大学生已经接受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逐渐形成了对大学的整体认知,从校园的环境、大学的硬件设施到教师的软实力都有了体认,大学生有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教育观。
其次,大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对社会现象能够进行相对独立思考和分析。 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已步入成年,对一些社会热点以及社会负面现象都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评判。 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又呈现出明显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时虽不乏正确,但往往又缺乏理性的观察和分析,极易形成一些片面的观点,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盲目追随一些错误的思潮,造成自我迷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6]因此,高校教师要及时地将这一点纳入课堂教育教学中来,将之作为课堂情感教学的关节点,也是情感教育深化的难点, 破除大学生思想中的任何一丝疑虑,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者。
最后,大学生有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在集体中的大学生,如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社团关系,从未来发展上说是一笔丰厚的人脉资源, 从过程上更是情感教育的践行。 尤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石,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大,思想的影响力也就越深远。
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情感本体出发,指向受教育者情感世界的建构。 情感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应该着眼于大学生心灵的滋养。 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其次,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构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学生的求学与为人有机统一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理想、思想行为的建立与养成有重要的关系,也是情感教育不容忽视的有效载体。[7]创设美好的校园的环境,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氛,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增强自身的情感正能量;逐渐采取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贴近学生的语言将丰富的知识传授与大学生,促成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课堂以及课外沟通、现实与虚拟网络沟通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信息畅通;大学生做学问与为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
最后,让大学生教育“接地气”,凸显实践育人特色。教育部2005 年发布的文件中早已提出 “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8】在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1000 份问卷调查中,收回了965 份,其中占85%的学生支持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落实。 其中体验式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通过大学生看红片、读经典写体会,参加教学实践、课外实践等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接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9]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判断、思考,新的认识必然产生并改变着自身的行为方式,在不断的纠错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J)2004.10.15.A1 版
[2] 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1):103.
[3]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08-109.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8.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 -08/31/content_6638950.htm
[5]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6]王晓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12,(5).
[7]李雪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9.
[8]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02.07.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0108.shtml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