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中火的运用

2014-08-15 00:49韦琦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宋书晋书三国志

韦琦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目前学界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研究关注较多,但对战争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将以古代战争中最常见的“火攻”为切入点,从各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战争中火的具体运用,以就教于方家。

将火用于战争出现较早,《墨子·非攻下》中便提到,商汤灭夏桀的时候,“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1]220,也就是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毁掉了夏都的城池,使商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到春秋末期,人们对战争中运用火的理论已非常成熟。《孙子兵法》卷12《火攻篇》载:“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2]93也就是说,火攻有五种形式: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委积,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军库,五是焚烧敌军攻城用的地道。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器材一定平素就要准备好。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期。天时是指气候干燥的季节,日期是指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的位置,就是起风的日子。《孙膑兵法》中也讲到了如何用火攻[3]131。此外,战国时期成书的《六韬》(又称《太公兵法》),在《虎韬·火战篇》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防止敌人火攻的对策[4]173-174。可见,战国时期,将火用于军事战争已十分常见,不仅有了成熟的火攻之法,如何防御火攻的战术也已非常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中,火同样被大量运用于战争。那么,这一时期人们在战争中是怎样运用火的威力,怎样防御火攻,火的运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下面逐一分析。

一、焚烧城门

在城市攻防战中,最容易被突破的地方就是城门,争夺最激烈的也往往是城门。攻破城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派人突袭,用冲车撞角等,而用火焚烧破坏城门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

《晋书》卷4《惠帝纪》载:“张方入京城,烧清明、开阳二门,死者万计。”[5]101《晋书》卷 120《李特传》载:“尚又遣数千人出战,骧又陷破之,大获器甲,攻烧其门。”[5]3028《宋书》卷 45《王镇恶传》载:“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又遣人以诏及赦文并高祖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6]1367《宋书》卷59《张畅传》载:“虏寻攻彭城南门,并放火。畅躬自前战,身先士卒。”[6]1605

一旦城门被攻破,守城一方往往会士气大丧。如《晋书》卷121《李势传》载:“及(昝)坚至,(桓)温已造成都之十里陌,昝坚众自溃。温至城下,纵火烧其大城诸门,势众惶惧,无复固志。”[5]3048《魏书》卷65《李平传》载:“(李平)乘胜逐北,至于城门,斩首数万级,遂围城烧门。愉与百余骑突门出走。”[7]1453

面对攻城方用火焚烧城门,防守方常用的办法就是以水灭火。

《梁书》卷39《羊侃传》载:“及贼逼城,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8]559-560《梁书》卷56《侯景传》载:“景于是百道攻城,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城中仓卒,未有其备,乃凿门楼下水沃火,久之方灭。”[8]842

但从以上两则材料也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城门门楼上下并不联通,当敌方焚烧城门时,守方想要灭火往往也很困难,甚至要将门楼凿通才行。因此,防御城门被火焚烧的最佳方法还是御敌于外,不让他们接近城门。

二、焚烧建筑

在攻城战中,如果无法迅速突入城内,就需要进行城墙争夺战。为了减轻伤亡,制造混乱,进攻方往往会纵火焚烧城楼、箭塔以及城内房屋等建筑。如《晋书》卷90《吴隐之传》载:“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5]2342《晋书》卷 102《刘聪传》载:“染夜入长安外城,帝奔射雁楼。染焚烧龙尾及诸军营,杀掠千余人,旦退屯逍遥园。”[5]2664《宋书》卷 78《萧思话传》载:“张永、胡景世当东攻道,申坦、任仲仁西攻道,崔训南攻道。贼夜地道出,烧崔训楼及蟇车,又烧胡景世楼及攻具,寻又毁崔训攻道。城不可拔。思话驰来,退师。”[6]2015

在放火焚烧建筑时,为能迅速起火,增加火力,往往借助风势。《晋书》卷100《苏峻传》载:“峻自率涣、柳众万人,乘风济自横江,次于陵口,与王师战,频捷,遂据蒋陵覆舟山,率众因风放火,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遂陷宫城。”[5]2629《陈书》卷 25《孙瑒传》载:“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9]319

在攻城时,实施火攻最常见的器具是火箭。

《三国志》卷3《明帝纪》太和二年十二月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诸葛)亮自以有众数万,而(司马)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10]95

这是史籍中最早提到火箭的一则记载。但这里的火箭仅仅是将易燃物绑在箭杆上,点燃后射出去,是带火的箭。虽然这里的火箭并不是火药武器,但无疑已是一大创举。此后,火箭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战争。如《三国志》卷28《诸葛诞传》载:“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10]772《宋书》卷76《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6]1974《南齐书》卷 45《萧遥光传》载:“其晚,台军射火箭烧东北角楼,至夜城溃。”[11]791《南齐书》卷51《崔慧景传》载:“恭祖劝慧景射火箭烧北掖楼,慧景以大事垂定,后若更造,费用功力,不从其计。”[11]876

由于火箭射程较近,因此,应对火箭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沿城墙拆出一片空白带,使火箭失去引燃物。如《宋书》卷76《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6]1974

除火箭外,还有火弩。《北齐书》卷16《段韶传》载:“有栢谷城者,乃敌之绝险,石城千仞,诸将莫肯攻围。韶曰:‘汾北、河东势为国家之有,若不去栢谷,事同痼疾。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断其要路,救不能来。且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之,一旦可尽。’诸将称善,遂鸣鼓而攻之,城溃。”[12]212据《通典》卷160载:“火弩:以擘张弩射及三百步者,以瓢盛火,冠矢端,以数百张中夜齐射敌营中刍草、积聚。”[13]4118由于弩的射程比弓箭远,而在险要之所建立的城池虽然险固,受地形限制往往并不大,所以火弩在进攻这一类城池时往往有奇效。

除了火弩之外,还有火车。《南齐书》卷1《太祖纪》载:“太祖乃顿军引管,分两马军夹营外以待之。俄顷,贼马步奄至,又推火车数道攻战。相持移日,乃出轻兵攻贼西,使马军合击其后,贼众大败。”[11]5《梁书》卷11《吕僧珍传》载:“东昏大将王珍国列车为营,背淮而阵。王茂等众军击之,僧珍纵火车焚其营,即日瓦解。”[8]212-213《梁书》卷 56《侯景传》载:“十二月,景造诸攻具及飞楼、橦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以火车焚城东南隅大楼。”[8]844《魏书》卷 51《孔伯恭传》载:“伯恭密造火车攻具,欲水陆俱进。攸之等既闻,将战,引军退保樊阶城。”[7]1141《周书》卷 18《王思政传》载:“狱知不可卒攻,乃多修营垒。又随地势高处,筑土山以临城中。飞梯火车,昼夜攻之。”[14]296

火攻器具中著名的还有雉尾炬。《宋书》卷92《杜慧度传》载:“交趾太守慧期,九真太守章民并督率水步军,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6]2264《梁书》卷39《羊侃传》载:“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8]560《南史》卷 80《侯景传》载:“柳津命作地道,毁外山,掷雉尾炬烧其橹堞,外山崩,压贼且尽。”[15]2003

各种各样的火攻器具的出现,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火攻技术的提高。

三、焚烧攻城器具

城市攻防战中,进攻方用火来制造杀伤和混乱,防守方自然也能用火来抵御进攻。城市攻防战中对城防威胁最大的就是攻城器具,如冲车、云梯、楼车、发石车等,这些基本都是木制的,守城方为了保护城防不被破坏,往往要主动破坏焚毁敌方的攻城器具。《三国志》卷28《诸葛诞传》载:“围上诸军,临髙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10]772《三国志》卷 26《满宠传》载:“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10]725《三国志》卷47《孙权传》载:“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10]1126《宋书》卷95《索虏传》载:“募敢死之士四百人,参军范道基率二百人为前驱,参军郭王符、刘规等以二百人为后系,出贼围外,掩袭其后。虏阵扰乱,斩首数百级,焚烧攻具。”[6]2325《周书》卷 18《王思政传》载:“狱知不可卒攻,乃多修营垒。又随地势高处,筑土山以临城中。飞梯火车,昼夜攻之。思政亦作火矛赞,因迅风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烧其攻具。”[14]296《梁书》卷39《羊侃传》载:“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8]560可见,为了焚毁攻城器具,一般是用部队突袭,或者用战争工具破坏。前者更易实施,而后者代价更小,可谓各有优劣。

攻城方为了防止敌方的破坏,攻城器具往往都有一些防护措施,其中多蒙以湿牛皮,就是为了防止敌方的火箭。如《通典》卷160攻城战具条曰:“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轒輼车’。”[13]4109“以木为脊,长一丈,径一尺五寸,下安六脚,下阔而上尖,高七尺,内可容六人,以湿牛皮蒙之,人蔽其下。舁直抵城下,木石铁火所不能败,用攻其城。谓之‘小头木驴’。”[13]4110这里的“小头木驴”应该就是上引《羊侃传》中的“尖顶木驴”。这虽系唐人记载,但应与魏晋时期相去不远。

四、传递信息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方式非常有限,而利用烟火来传递信息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南齐书》卷51《崔慧景传》载:“懿率军主胡松、李居士等数千人自采石济岸,顿越城,举火,台城中鼓叫称庆。”[11]876《三国志》卷 6《袁绍传》载:“尚闻邺急,将兵万余人还救之,依西山来,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举火以示城中,城中亦举火相应。”[10]202《南齐书》卷49《王缋传》载:“东昏遣军主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吴子阳、光子衿、李文钊、陈虎牙等十三军援郢,至加湖不得进,乃筑城举烽,城内亦举火应之。”[11]855《三国志》卷 22《陈泰传》载:“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者至,皆愤踊。”[10]640

以上都是救援军队无法迅速击败攻城部队,突破封锁,为了让守城部队安心,提高士气,而通过烟火来传递救援已至的信息。此外,古代由于缺少精确的计时工具,为了配合作战,往往通过举火作为发动进攻的信号。《宋书》卷77《柳元景传》载:“元景曰:‘蛮闻郡遣重戍,岂悟城内兵少。且表里合攻,于计为长。’会蛮垂至,乃使驿道为备,潜出其后,戒曰:‘火举驰进。’前后俱发,蛮众惊扰,投郧水死者千余人,斩获数百,郡境肃然。”[6]1982

另外,在某些场合,由于条件限制,作战双方往往无法抵近侦察敌情,只能凭借烟尘、声势等作一大概判断,尤其是夜间,只能通过敌方的火光来判断其大概规模,这就使某一方可以故意制造假情报迷惑敌人,以达到成功救援或退敌等目的。这一类例子也很多,如《三国志》卷8《公孙瓒传》载:“救至,欲内外击绍,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绍候者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兵至,遂出欲战。绍设伏击,大破之。”[10]244《晋书》卷 114《苻坚传下》载:“叡遣垂及骁骑石越为前锋,次于沔水。垂、越夜命三军人持十炬火,系炬于树枝,光照十数里中。冲惧,退还上明。”[5]2916《南齐书》卷 57《魏虏传》载:“台遣军主崔灵建、杨法持、房灵民万余人从淮入海,船舰至夜各举两火,虏众望见,谓是南军大至,一时奔退。”[11]987《周书》卷 27《宇文测传》载:“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乃于要路数百处并多积柴,仍远斥候,知其动静。是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去界数十里。测命积柴之处,一时纵火。突厥谓有大军至,惧而遁走,自相蹂践,委弃杂畜及辎重不可胜数。”[14]454

可见,在战场上利用火制造假情报往往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

五、焚烧营垒

古代军队在野外驻扎时,为了预防敌方的进攻,必须树立营垒。由于营垒基本是木质的,这就使进攻方往往采用火攻的方式来焚烧营垒。《三国志》卷9《夏侯渊传》载:“(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10]272《三国志》卷26《满宠传》载:“宠敕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宠掩击破之。”[10]722《宋书》卷 50《刘康祖传》载:“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虏死者大半。”[6]1448《南齐书》卷 57《魏虏传》载:“萧诞遣长史王伯瑜及军主崔恭祖出攻虏栅,因风放火,梁王等众军自外击之。昶、肃弃围引退,追击破之。”[11]994

除了在营垒外直接纵火外,还有突入营垒内部纵火的情况,如《晋书》卷108《慕容廆传》载:“廆方阵而进。悉独官自恃其众,不设备,见廆军之至,方率兵距之。前锋始交,翰已入其营,纵火焚之,其众皆震扰,不知所为,遂大败。”[5]2807《魏书》卷 59《萧宝寅传》载:“乃遣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率壮士千余,夜渡淮,烧其竹木营聚,破贼三垒,杀获数千人,斩其直閤将军王升明而还,火数日不灭。”[7]1316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焚烧营垒的方式,如《晋书》卷83《江逌传》载:“(江逌)谓将校曰:‘今兵非不精,而众少于羌,且其堑栅甚固,难与校力,吾当以计破之。’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集襄营。襄营火发,因其乱,随而击之,襄遂少败。”[5]2172

那么,面对敌军焚烧营垒,防守方又该如何防御呢?《宋书》卷77《沈庆之传》载:“庆之连营山中,开门相通,又命诸军各穿池于营内,朝夕不外汲,兼以防蛮之火。顷之风甚,蛮夜下山,人提一炬以烧营,营内多幔屋及草菴,火至辄以池水灌灭,诸军多出弓弩夹射之,蛮散走。”[6]1998

除了攻烧敌营之外,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营垒被敌方获得,军队在退军时往往自焚其营垒。《三国志》卷18《李典传》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10]534《晋书》卷 1《宣帝纪》载:“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5]8《晋书》卷6《明帝纪》载:“刘遐又破沈充于青溪,丙申,贼烧营宵遁。”[5]162《宋书》卷 50《刘康祖传》载:“虏众大至,奋击破之,斩伪殿中尚书任城公乞地真,去县瓠四十里,焘烧营退走。”[6]1447

六、焚烧辎重

在野外的对战,尤其是比较持久的对抗,双方都需要粮草辎重,这时焚烧对方的辎重往往就成为削弱对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就是靠焚烧对方的辎重奠定了胜局。

《三国志》卷10《荀攸传》载:“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军食方尽,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莫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10]323-324

此战的关键点就在于粮草辎重。曹操缺乏粮草,势若危卵,袁绍粮草充足,却将骄卒惰,结果粮草被焚毁后士气大丧,纷纷投降。

除了官渡之战外,还有许多战役都和焚烧敌方辎重有关。《三国志》卷18《文聘传》载:“(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10]539《晋书》卷2《文帝纪》载:“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袭都陆,焚其粮运,苞、泰复进击异,大破之。”[5]34《晋书》卷111《慕容暐传》载:“猛乃遣其将郭庆率骑五千,夜从间道起火高山,烧评辎重。火见邺中。”[5]2857《魏书》卷29《叔孙建传》载:“建分军挟战,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谷草以绝其粮道。道济兵饥,叛者相继,由是安颉等得拔滑台。”[7]705《魏书》卷 61《田益宗传》载:“益宗遣其息鲁生领步骑八千,断贼粮运,并焚其钧城积聚。衍戌主赵文举率众拒战,鲁生破之,获文举及小将胡建兴、古皓、庄元仲等,斩五千余级,溺死千五百人,仓米运舟焚烧荡尽。”[7]1371

七、焚烧船只

除了陆上的战斗,水战中火攻也往往是最主要的一种进攻方式。由于水战主要是船舰之间的交锋,船舰又都是木制的,水战中焚烧敌方的船只就成为一种主要的作战方式。《三国志》卷54《周瑜传》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10]1262-1263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正是由于曹军船只营垒被烧,导致大败。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一些战役也是靠焚烧船只取得了胜利。《三国志》卷9《夏侯尚传》载:“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10]294《陈书》卷 9《侯瑱传》载:“将战,有微风至自东南,众军施拍纵火。定州刺史章昭达乘平虏大舰,中江而进,发拍中于贼舰,其余冒突、青龙,各相当值。又以牛皮冒蒙冲小船,以触贼舰,并镕铁洒之。琳军大败。”[9]156《魏书》卷65《邢峦传》载:“峦身率诸军,自水南而进,遣平南将军杨大眼从北逼之,统军刘思祖等夹水造筏,烧其船舫。众军齐进拔栅填堑,登其城。火起中流,四面俱击,仍陷贼城,俘斩数万。”[7]1443-1444《魏书》卷73《奚康生传》载:“萧鸾遣将率众据渚,邀断津路。高祖勅曰:‘能破中渚贼者,以为直閤将军。’康生时为军主,谓友人曰:‘如其克也,得畅名绩。脱若不捷,命也在天。丈夫今日何为不决。’遂便应募,缚筏积柴,因风放火,烧其船舰,依烟直进,飞刀乱斫,投河溺死者甚众。”[7]1629

八、焚烧桥梁

水战中,除了焚烧船只外,为了切断敌军的水上交通,往往要焚烧敌军桥梁。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三国志》卷55《潘璋传》载:“璋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尚便引退。”[10]1300《宋书》卷 95《索虏传》载:“元敬亦与留城虏相值,幢主华钦继其后。虏望元敬后有军,引去,趋苞桥。至,欲渡清西。沛县民烧苞桥,夜于林中击鼓,虏谓官军大至,争渡苞水,水深,溺死殆半。”[6]2350《梁书》卷 12《韦睿传》载:“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叡装大舰,使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值淮水暴长,睿即遣之,斗舰竞发,皆临敌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烟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人大溃。”[8]223-224

从以上材料也能看出,焚烧桥梁大都是从上游放火船焚烧。面对敌军的火船应该怎样应对呢?《北齐书》卷25《张亮传》载:“高仲密之叛也,与大司马斛律金守河阳。周文帝于上流放火船烧河桥。亮乃备小艇百余艘,皆载长锁,锁头施钉。火船将至,即驰小艇,以钉钉之,引锁向岸,火船不得及桥。桥之获全,亮之计也。”[12]360-361用小船将火船拖走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火在军事上的作用自古就受到重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中,火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攻城战中焚烧城门,焚烧建筑,焚烧攻城器具,传递信息;野外遭遇战中焚烧营垒,焚烧辎重;水战中焚烧船只,焚烧桥梁等。虽然这一时期引火的物质还比较原始,主要是一些易燃物和油脂,但是也发明了诸如火箭、火弩、火车、雉尾炬、火船等,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形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斗争中,运用火来进攻或者防守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备的体系。

[1]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孙子兵法[M].骈宇蹇,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曹胜高.六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5]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宋书晋书三国志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枕戈
宋书寒吴焕琴招贴设计作品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