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 整合资源 走市场化道路:广播戏曲节目创新再探

2014-08-15 00:54:40张玲
视听 2014年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听众戏曲

张玲

著名粤剧名伶倪惠英曾说过:“现在的社会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变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都会带来人的观念、审美的改变。所以我们的粤剧也要随着人们的审美来发展,吸收一些现代的元素,既要保留传统,也要赋予它新的生命,这才是粤剧的未来。”其实,近年来,由于各种娱乐方式的涌现,传统广播节目受到强烈冲击而逐步边缘化,而以前较受听众欢迎的广播戏曲节目的收听率也在不断下滑。广播文艺(戏曲)节目要迎合现代人,特别是年青人的需要,必须重新定位,整合资源,坚持走市场化、平民化道路,在节目创新、形式编排上下功夫,增加互动环节,注重培育年青听众,以求获得新的生命,重新吸取听众。

一、戏曲节目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节目包括广播新闻栏目、广播对象性节目、广播公众性节目、广播知识性节目、广播少儿节目、广播社教栏目、广播音乐节目、广播文学节目、广播戏曲节目、广播综艺节目、广播娱乐节目、广播小品和长篇连播节目、广播剧、广播文艺栏目等,其中,戏曲节目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不少的广播电台还专门创办了戏曲频道。笔者多年来从事广播节目的编辑和主持工作,纵观目前的广播戏曲节目不外乎以下三大类:

1.以互动为特征、以听众自我表现为主要内容的戏曲主持人节目。这类节目以主持人为主导,通过开通热线或现场表演戏曲选段,提供节目平台让戏曲爱好者展现自我戏曲水平,同时穿插介绍戏曲知识和艺术特点,带有强烈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这一互动类节目在目前广播戏曲中比较受欢迎。如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逢6:30-8:00播出的《粤韵晨曲》,就属这类节目。该节目深受广大中老年听众的追捧,在同时段的广播节目收听率调查中一直稳居前列。

2.以讲述剧作戏剧性故事为内容的戏曲故事。戏曲故事是新普及的节目样式,它以戏曲作品为素材,凸显戏曲录音剪辑和电影录音剪辑的特点。由于这种广播戏曲节目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故事的人物情节,又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突出最富特点的唱段,加上主持人精湛的演绎和旁白,可以达到全面而生动地介绍戏曲作品。目前,这类的广播节目也较受听众欢迎。

3.以漫谈为主要特征的广播戏话。广播戏话往往以一出剧目或舞台上某一现象,邀请专家和文化人来座谈,天南地北,娓娓道来,既有文化含量又有人生哲理,同时又富于戏曲艺术的特征。这种节目融合主持人谈话节目的特点,同时也汲取了专题的编辑手法,谈戏谈人生,收得拢,放得开,颇有意趣。

除了这主要三种样式之外,在目前的广播戏剧节目中还有戏曲板块节目、戏曲教唱类节目,以及单纯的戏曲欣赏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二、广播戏曲节目生存困境分析

目前的广播戏曲节目以中老年听众居多,年轻听众少之又少,这和大多数戏曲节目内容拖沓、形式单一、话题沉闷、可选择播放的曲目少、缺乏新意等诸多因素相关。纵观多数的广播戏曲节目,通常一首曲子就放十几分钟甚至数十分钟,长达数年的节目形态保持不变,翻来覆去就是来回播放为数不多的几首曲目,选题陈旧,采访对象单一,严重阻碍了广播戏曲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使之缺乏良好的生存空间。由此当代的广播戏曲节目面临两点尴尬现状:一是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节目单上显示,很多戏曲节目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总体上看,相当多地方台没有设戏曲栏目或安排戏曲节目,即使有一点戏曲节目,也时常安排在深夜播出;二是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距离我们今天太过遥远,而它的艺术形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意识、情趣也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听众特别是中青年对虚拟而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艺术感到陌生。存在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众对戏曲的喜爱程度减弱。当下娱乐方式多样化,人们可以看电视、看电影,可以唱歌跳舞,可以逛街旅游上网玩,却很少有人去听戏。更重要的是,全民的戏曲文化修养不高,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哪些戏种,即使知道也只是知名度较高、广为传播的越剧、京剧等。而广播戏曲节目显然没有娱乐节目及社教节目受欢迎。社会越来越娱乐化、多元化,戏曲那种慢节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受众需要更多能刺激到神经的东西。既然时代在进步,戏曲也就必须改变过往的单一形式。

2.很少能在茶馆或者戏台上看到戏曲表演。戏曲原本就是来自民间,戏曲还应回归大众,到民间去,开拓那里的发展空间。戏曲节目要想吸引大众眼球,除了有很好的台本外,还要有新颖的形式,可以向真人秀、选秀节目取经,不断创新,将广播戏曲节目玩出新花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将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3.世界各地的传统戏剧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上百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个,曲牌1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无法进行妥善保护。

4.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经调查分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乡镇戏曲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很多得奖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是乡镇演出往往与民俗结合,观众爱看轻松愉快的戏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而获奖剧目以悲剧为多,以哲理见长。三是获奖剧目常以华丽布景和宏大歌舞场面吸引观众,而乡镇舞台设备简陋根本无法上演。

5.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消费结构,而且还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原来审美单一的受众已经分成形形色色审美层次的人群,他们具有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多文化消费市场,如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及文艺演出都在争夺着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广播的影响受到强烈冲击的今天,广播戏曲节目面临更大的困难,戏曲节目的主体人群年龄偏高,收入偏低,直接影响到广播戏曲节目的长远发展。

三、广播戏曲节目走出低谷的对策与措施

戏曲同广播的“联姻”由来已久,广播一直都是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舞台。广播的戏曲节目精品创作也一直是广播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提升广播戏曲节目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节目形态的多样化,使广播戏曲节目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广播戏曲节目应从节目内容、编排形式、听众群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整合资源,注重培育年青听众,办“活”戏曲节目,在保持戏曲特色元素的同时大胆走“市场化”、“平民化”的道路。

1.节目内容重新定位

广播戏曲节目的选材和制作,要根据听众需求,选择有效因素进行组合。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听众对戏曲节目由过去的单向欣赏转向“快、奇、强、深”。快,指节奏快,简洁明快,在同样的时段里,节奏快就能加大信息量,内容更紧凑;奇,指新奇感,尤其是年轻观众,不喜欢老腔老调的表述,新奇感能让人耳目一新,也更能让人记忆犹新,从此牢牢记住这个节目;强,听觉艺术要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真正达到“过耳不忘”的效果;深,主题的内涵要有层次,要有深度,给人留下联想和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空”(过于空洞)、“泛”(泛泛而谈)、“浅”(浅薄无趣)。

目前的戏曲节目不应仅局限于戏曲欣赏,可以融戏曲故事、戏曲人物、戏曲文化于一体,加入文艺节目、谈话节目、互动节目、益智节目等特点,既通俗易懂,又兼具欣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对传播和推广戏曲艺术有积极作用,也更能调动听众参与节目、收听节目的积极性。

2.听众定位:注重培育年青听众

培育年青听众群是广播戏曲节目急待认真解决的问题。笔者了解到,安徽电台为了吸引青年人,特地在周日开设假日版“校园票房”,邀请戏曲专业人士走进直播室,对在校大学生及年青人普及戏曲知识,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每周还定期邀请喜欢戏曲的大学生走进直播室,开通热线与听众共同聊戏、唱戏、评戏,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生活,还培育了一批年青的听众。

而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的粤剧节目主持人伟斌、郭权更是被成功打造成“南方阿叔”这一跨界歌唱组合,不定期地走出直播室,邀请各大佬倌到广东省各大社区、公园、广场及大中学校园举办“听迷见面会”,和不同年龄层的听众一起载歌载舞,零距离接触,从而赢取更多年青听众。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直播节目和户外活动的紧密结合,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收听率和频道的知名度,社会反响极为热烈,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

3.创新节目编排方式

(1)介绍新戏,欣赏旧戏。在节目中播放戏曲作品时,可以以老戏为主、新戏为辅,二者交替的播放形式,介绍新戏的同时也欣赏旧戏,这样老听众能接受,新听众也爱听,皆大欢喜。

(2)强化戏曲的选场、选段。鉴于广播节目时间有限,而一个戏曲剧目表演往往长达几分钟甚至数小时,故在戏曲节目的编排上就更需多花心思,力求精益求精。不少剧目都有展现唱功的“重场戏”,不少名角都有两三段拿手唱段, 因此,节目编排上可以选择戏中的精彩场次、唱腔予以单独播出。而选场一般可选唱、念相对集中,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场次,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入戏曲常识的编播。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戏曲常识节目的编播, 有利于普及戏曲知识,让年青听众多了解戏曲、接受戏曲、喜欢戏曲,同时增强戏曲节目的文化内涵。

4.增强节目互动性,办“活”戏曲节目

(1)借戏曲专家之力,提升听众的审美水平。王国维说过:“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诗意的渗透和扩张,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均以故事为依托, 离开了故事,便没有了“戏”。一般来说,只有为数不多的听众才能听懂戏曲唱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故事、编剧如何设计故事情节、唱腔的精妙之处在哪里等等。笔者认为,戏曲节目的编辑可以借助外力,邀请既会说又会唱的戏曲专家来直播室现场说戏,赏析名家名段,在听戏中讲唱词、讲历史、讲流派、讲唱腔特点,等等。让听众可以真正了解戏曲、欣赏戏曲、领略到戏曲大师们的艺术魅力,借戏曲专家之力,提升听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2)增设互动访谈环节,让听众与名伶佬倌零距离。广播戏曲节目要办得“活”,还可以开设与听众相互交流的访谈环节。主持人将著名的戏曲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请进直播间,让他们在话筒前畅谈艺术作品创作的台前幕后故事,以及创排过程中的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这样不但丰富了戏曲节目的内容,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趣味性,还拉近了戏曲艺术工作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听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广播戏曲节目的收听率及品牌知名度。

(3)增设有奖问答或游戏环节,增强节目可听性。针对广播节目的特点,增设有奖问答或游戏环节,设计一些和戏曲相关的问题或游戏,开通节目热线,邀请听众现场答题或参与游戏,并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品,以吸引更多听众参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这类环节特别强调可听性、趣味性及娱乐性,在灌输戏曲知识的同时,寓教于乐,让人在开怀一笑中又受益良多。

(4)走出直播室,举办听迷见面会,办“看得见的广播”。走出直播室,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听迷见面会,邀请戏曲大老倌与听众同台演出,真正实现办“看得见的广播”。如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就拥有自己的“粤剧俱乐部”,会员多达数百至数千人。该频道《粤韵飘馨》及《粤韵晨曲》节目的两位主持人伟斌、郭权,被成功打造成“南方阿叔”这一跨界歌唱组合,不仅录制了大量个人唱片推出市场,还联合广东省粤剧基金会及众多名伶老倌,到广东省各大剧院、社区、公园、广场、大中学校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戏曲演出,举办各种“听迷见面会”,吸引了大批忠实粉丝,从而大大提升了节目收听率及频道的知名度,值得借鉴。

(5)将戏曲、旅游与广播节目巧妙结合,相互联动,相互提升。戏曲与旅游业联系,与旅游业共享资源是戏曲市场化较好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戏曲氛围浓厚的城市都在大力开展戏曲旅游活动,如苏州昆曲旅游、佛山粤剧旅游、安庆黄梅戏旅游都已形成了稳定的客源市场。

目前,各地方戏曲在保持戏曲特色元素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走市场化、平民化的路子。同样,广播戏曲节目也应该在关注戏曲改革发展的同时,不断寻找戏曲节目的创新之道,重新定位,整合资源,坚持走市场化、平民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戏曲节目与戏曲艺术同步发展,让戏曲节目继续为戏曲艺术的普及和繁荣呐喊助威。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听众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3:08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7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