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玫丽 洪云菊
(一)这边厢:天寒地冻
我国电台的长书连播,包括小说连播和评书连播,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电视普及之前,长书连播是极受广大听众欢迎的广播节目,七八十年代更是发展到了高潮,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李野默的《平凡的世界》、牟云的《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孙兆林的《青春之歌》和《穆斯林的葬礼》等长书,每到播出时间,无数人都会守候在收音机前,说万人空巷也不为过。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下半叶至九十年代,全国各家电台陆续开办诸如“经济台”、“新闻台”、“交通台”等类型台,并在播出形式上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即录播改直播,快捷、新鲜、互动等成为广播最大优势和特色,听众也不再满足于“你播我听”,而是要参与,要体现自我价值。加之电视的强烈冲击,“长书连播”节目开始走下坡路,并日渐边缘化。到了今天,纵观全国各家电台(除少数专门的故事台、评书台),可以说,长书很多时候是用来填补空白时间、非黄金时间甚至垃圾时间的,不少电台早些年就不再有“长书编辑”了,“文学编辑”岗位数也是大大压缩。
(二)那边厢:春光明媚
当长书在广播电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候,却在别处涌动暗流,并正在形成一股涛涛洪流。“美国Tantor有声读物出版社的运营总监约翰·特斯科,亲眼目睹了公司的生产计划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变得日益繁忙的过程。2012年,Tantor出品了共计1000个类别的书目,相比2011年,增长了65%。”①“Tantor不是美国唯一一家大幅提升其出版物数量的有声读物出版社,现在基本上每家大型出版公司在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上都呈现出了增长趋势。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APA)的数据报告显示,纵观整个产业,2011年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237种,比2010年(6200种)增长了17%,比2009年(4602种)增长了57%。”②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有声读物类似的权威统计,但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乘坐地铁或公交,总能看到不少人戴着耳机闭目养神,时而露出会心一笑。如果你认为他们都在听音乐,那就错了;现在,他们听的可能不是音乐,而是书。所谓“听书”,是指通过朗读将纸质读物制成音频,下载到手机、MP3或者个人电脑上,用耳朵进行“阅读”。时下,“听书”俨然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笔者上网百度了“有声小说”、“有声读物”两个词,分别得到600多万和1000多万条关联项。进入“一路听天下”、“酷听网”、“家佳听书馆”等听书网,只见书目的种类很多,从世界名著到流行小说,从家庭理财到个人养生,从励志故事到都市言情等,可谓一应俱全。“听书卡”、“听书机”、“会员”、“加盟”、“战略合作伙伴”等字眼比比皆是。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说,他们的“道听途说”网站有声书储量已经达到5万部;北京东方视角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伟告诉笔者,他们旗下的“酷听网”,2012年仅在有声书的销售上,营业额已近亿元;而据报道,36岁的东北小伙朱国勇,因为经营车载有声书,已赚取亿万财富,他的龙杰网大文化传媒公司也在第八届新传媒盛典中荣获“年度中国最具精准价值新媒体”③。
(一)社会有需求
1.填补碎片时间
其实,现代人很需要“听”书。一方面,广播“你播我听”的模式已经过时,另一方面,受众又有大量的“碎片时间”需要填补,最典型的就是消耗在路上的时间了。
有机构作过相关调查,按照中国一、二线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时间计算,每个人花在驾车、乘车的时间平均每天1.5个小时,仅计算工作日,一年约有468个小时(约合20天)是在乘车、驾车甚至堵车中度过的。这是一笔怎样的时间价值?虽然人们可以选择听广播,但广播并不是随时随地有信号,节目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精彩,因此,很多时候这些宝贵的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相对于传统的读书时间如在教室、家中、图书馆静心阅读,人们所处的这些路上时间、等待的时间,都应该属于“碎片时间”,时间、长度、地点都有不确定性。如何才能将这些零碎的宝贵时间拾起,使其“变废为宝”?一些明智的人选择了“听书”,让耳朵读书。
众所周知,全球图书阅读率一直在持续下降。一家权威机构调研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每个月完成一本纸质书阅读的人不到5%;而92%的人渴望阅读,但没有时间阅读。如果一本有声书时长20-30个小时,一个人每天正常上下班驾(乘)车,一年468个小时的驾(乘)车时间,可轻松“读”完20本书。
其实,这种碎片时间还很多,饭后散步和健步走的时候,上班族步行上班的时候,银行排队等号的时候,在家做家务的时候,等等。
2.解放眼睛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眼睛的频率远远大于使用耳朵。写文章、编程序、上网、玩游戏、发微信、看电视、读报纸等等都是用“看”的功能,每天工作看电脑的时间在四五个小时以上的大有人在;而用“听”的功能,恐怕只有听广播、听音乐,时间占比非常小。我们也同时看到,由于青少年近视率的高发,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敢让孩子太多用眼,也选择了“听书”代读书的方式。听书,让眼睛得到解放和休息,而又没有让时间白白溜走。笔者以为,“听觉型学习”方式,可能会逐渐融入我们以“视觉型学习”为主的生活中。
3.让中老年人、视障人士轻松读书
广播的相当一批听众是中老年人和盲人。为什么?盲人自不必多说。中老年人五十多岁眼睛开始老花,阅读较为困难,从而选择了广播。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有较大改善,他们精力尚好,求知欲依然较强,收音机虽然打开就能听,但单向传输只能让他们被动收听,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来自由安排收听什么,是一件憾事。而有声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4.践行环保低碳,有声读物很“负责”
“2012世界末日”虽然已成笑谈,但其“善待地球”的理念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此外,市场上的书籍琳琅满目,读者难免会买到不合适的书,往往这时候就会将其束之高阁。天长日久,家里的书柜满了,这样的书是当废纸卖还是继续保存,都是个问题,不仅造成空间的挤占,更使得宝贵的资源(树木资源、书籍资源)被浪费。走进每个家庭的书房,都能看到这样的书籍有不少。
而有声读物则不然,“读者”只要借助于网络,将喜爱的书下载到手机、mp3(包括车载mp3)、听书机、ipad或相关电子设备上,如果听了一部分发现不喜欢可以删除,如果有其他人想听,还可以复制,而反复“阅读”也不会使“书”有损耗,这也属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我们说,有声读物是在践行当下的环保和低碳。
(二)科技作保障
现代科技让听书变得简单易操作,让听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1.MP3音频的压缩优势
MP3于1993年由德国Fraunhofer IIS研究院和汤姆生公司合作发展成功。MP3可以做到12:1的惊人压缩比并保持基本可听的音质,在当年硬盘天价的日子里,MP3迅速被用户接受。随着网络的普及,MP3被数以亿计的用户接受,也是目前最为普及的音频压缩格式。
2.电子终端的便携化
我们身边有很多硬件产品均支持MP3格式,最早的有MP3、MP4播放器,后来有手机、车载MP3、听书机、ipad、电子书,等等。可以看到,这些电子终端均为便携式。由于MP3所占空间较小,一个电子终端一次装一部或几部有声书,都成为可能,使得我们的“听书”更便利。
(三)市场来驱动
有声书的社会需求(包括潜在需求),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有识之士嗅到了商机,一些专业的听书网站应运而生。这些网站一般都拥有书籍版权,集制作、销售于一身,有声书整体质量高,“读者”可以包月畅听,也可以购买听书卡下载,年卡的费用一般在360元左右,号称“1天1元钱”。当然,通过用户付费下载,只是这些公司盈利的途径之一,其他还有诸如内容提供、版权分销、礼品定制、广告分成等方式。
有人预测有声书的未来市场前景,以电子书初期15%的渗透率为参照,如果其中人均消费有声书100-1000元/年,有声书的市场容量将达到50亿元,而目前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仅为2亿元,美国的这一数字是接近50亿美元。
不过,据笔者向几家经常合作的有声书专业制作公司了解,目前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耗费巨大成本(尤其是购买版权)制作的音频往往一夜之间就被盗版盯上,没几天就遍及多个盗版听书网站。盗版网站不是靠听书的收入,而是靠流量来盈利。盗版网站往往不理会自己侵权的行为,对听书网站的维权也“视而不见”。但当盗版网站接到正规听书网站的维权通知后,将责任推到网友身上,才下架盗版音频。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关规范音频版权的相关规章还未出台,因此盗版者肆意猖狂,影响了整个听书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制作更适合“听”的“书”
手机听书满足了用户“碎片化生存状态”下的收听需求,但有必要量身定制出与之适应的新产品,比如要短小、精巧、休闲。在时间的量化标准上,听书的时长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集,但目前的有声书一般都遵循电台传统节目的时长,即23-28分/集。此外,有声书内容演播要“去广播化”。有声书的活跃用户偏向于年轻化,因此这类书的演播风格要注意倾向于时尚、清新,凸显“口语化”特色,或者说是去广播化、去朗诵化,因此,文本素材的口语化改编也将成为内容创新的必修课。
(二)有声小说可以娱乐化,但文学性质不能丢
当代作家韩少功对今天的娱乐化时代表示了担忧:“我们当代人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声小说的出现要扭转这个弊端,在休闲娱乐中,将文学之美浸润其中。不可否认,目前有声小说品位不高、迎合听众感官刺激、窃窥他人隐私的作品不在少数。有声读物、有声小说在轻松休闲中给大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不能忘了传承文学的责任,要将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和世界之美渗入到文学当中,让大家可以在“听文学”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
(三)听书很流行,但传统阅读亦不应被冷落
“听书”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传统阅读虽然占用时间,但是相对来说更加严肃一点,可以使人领略细致入微的情感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可以细细回味和深入思考。因此,要两者兼顾,尽可能地利用好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既不浪费大量的“碎片时间”,又能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效果。
(四)广播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商机
制作有声书本是广播电台的“拿手好戏”,演播人才、制作团队、技术设备等都是先天优势,而且策划人才、销售渠道也较为优越,但全国多数电台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缺乏一种经营意识,而将“有声书”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了出去。据笔者了解,业内目前只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少数几个电台,将有声书发展成了产业来经营。龙脉影艺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即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全资注册的企业化文化产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其前身是黑龙江电台的文艺部。公司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并依托北方播音人才聚集的优势,做大产业,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播节目制作基地,每年生产广播剧2000余部(集),有声书8000余小时。2012年,该公司仅在有声书的销售上,产值就超过了3000万。据了解,该台目前的经营模式,主要面向全国各家电台销售其有声书,25分钟长度的书,每集18-30元不等,远比电台主持人半小时的工资低,很多有需求的电台自然乐得购买。全国目前电台数量有上千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然,这是黑龙江台在有声书方面的盈利模式,有其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但他们的经营意识应对同业有一定的启示。
注释
①②英子:《出版社新商机:有声读物疯狂来袭》,中国包装网,2013年08月12日,http://news.pack.cn/qydt/gwqydt/20130812/102524.shtml.
③阿丽:《因堵车萌创意,小伙用“车载有声书”赚取亿万财富》[J],《致富时代》,2011年第7期,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