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萍
(《野草》杂志社,浙江 绍兴312000)
对《野草》杂志定位、创新发展的思考
黄利萍
(《野草》杂志社,浙江 绍兴312000)
在市场经济愈来愈完善,愈来愈成熟的条件下,作为一家以鲁迅同名作品命名的文学期刊,《野草》杂志以“培养文学新人、振兴鲁迅故乡文学事业、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宗旨,始终以敏锐的视角,走在纯文学的前沿;坚持内容为王,善于思考和总结,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野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野草;办刊;创新;发展
(1)鲁迅故乡的文学期刊
《野草》杂志系绍兴市文联主办的一份纯文学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一直以“培养文学新人、振兴鲁迅故乡文学事业、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宗旨,坚持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懈践行、探索.“立足绍兴,面向全国,以发表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为主,也欢迎内容健康、又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其他文学作品.”“除辟有地方色彩的栏目外,还特设《大中学生之页》,为在校学生提供园地”.希望“千百个未来的鲁迅和新时代的陆游,能迅速成长”(《发刊词》,《野草》1985年创刊号:2).
2004年,《野草》定位为综合性文学期刊,“登载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多样化前提下注重作品品位和格调.倡导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文风.提倡杂色,凡文化、文史、名人研究,名著解读也是我们欢迎和关注的”.专设“中学生文学社团佳作选”为中学生优秀作文发表提供园地”(《稿约》,《野草》2004年第1期:64).这样,不仅培育了新人,还扩大了刊物在校园中的影响,中学文学社团的订数一举突破3000份.在《野草》发行上,实现了邮发、零售、校网三条腿走路的喜人局面.是年第1期的“主编致辞”中,编者以鲁迅“我自爱我的野草”点题:“野草的疯长不是好事,但有野草抹出的一片绿,一块湿地,抚慰一双双倦怠的眼神,浮躁的心境,或有裨益.”(《企盼乔木》,《野草》2004年第1期:扉页).这段话将《野草》“鲁迅故乡的文学期刊”性质讲得很清楚.
此后,综合性文学期刊的定位一直没有变化,确保了刊物的质量和形象.2011年,《野草》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逢单月为文学版,逢双月为纪录版.通过拉近刊物与市民距离,使它更具可读性.
(2)培养青年作家,吸引优秀作品
为引进优秀稿件,杂志社规定,“《野草》作品如为全国有影响的刊物所选载,本刊将负责向绍兴市鲁迅文(学)艺(术)奖金评委会推荐,予以奖励;其中引起文坛积极反响的作品将建议予以重奖”(《发刊词》,《野草》1985年创刊号:2).2004年开始,《野草》实行优稿优酬制度.从2010年至今,《野草》四次改版,由原先的80页增至160页.为丰富稿件来源,提升稿件质量,一方面在浙江作家网开设投稿专区,开放投稿路径;与杭州市文联《西湖》、大连市文联《海燕》等业内有影响的杂志合作,推出城市间作家作品交流栏目“双城记”;向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成员约稿.另一方面重奖本地作家的原创作品,鼓励在《野草》率先发表.
主动出击,首发优秀稿件是《野草》组稿经常采用的一个办法.如,著名绍剧演员六龄童(章守义),以猴戏著称.他的舞台生涯由陶仁坤同志整理成《取经路上五十年》一书,本刊先刊第四章《六龄童浪迹上海滩》(《野草》1985年创刊号:31).2004年开辟了“名人近作”,第1期上刊登了叶文玲、沈定庵两位名家的新作.为了提高约稿的针对性,《野草》栏目设置曾达到14个.
(1)以“报告文学”记录绍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从创刊伊始,《野草》就十分重视对绍兴地方的探索思考,把“报告文学”置于刊物之首.如1985年创刊号上《虞德水如鱼得水》:“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古典农民的终结,也发现鲁迅先生曾描绘过的没有一丝活气的荒村已经绝迹.”从1987年开始,《野草》开辟“当代绍兴人”栏目,“旨在介绍工作、学习、战斗在各条战线的故乡的众多人物,特别是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先行者”(《卷首语》,《野草》1987年第1期:1).此后,又设置“大特写”“时代风云录”“我谈绍兴”“越贤榜”等栏目,直接刊发绍兴题材、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温度,更有分量,为《野草》赢得人气.
2011年,《野草》改版,逢双月为纪录版,主要刊登报告文学、纪录片脚本、通讯等作品,突出“故事性、耐读性、独到性”.2013年第1期和第6期的《野草纪录》,分别做了两期《好人故事汇》,为绍兴市首届道德模范和第二届道德模范树碑立传.第一本《好人故事汇》出版后,中央文明办在第9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简报中作了介绍.第二本《好人故事汇》出版当天,恰逢绍兴市委召开第二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会场内千余人都在翻阅杂志,场面蔚为壮观.通过改版,增加了可读性,满足了人们丰富多彩的阅读需要,同时由于增加了思想理论分量,《野草》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文艺界.与《十月》《当代》等大刊物相比,灵活、“接地气”是《野草》编辑的显著特点之一.
(2)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我所用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文化古都、名士之乡.传承、利用好绍兴的文化优势,为我所用,既是《野草》的办刊宗旨,也是当仁不让的责任.20世纪,《野草》就经常组织一些绍籍作家、文艺界代表回家乡考察、创作,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绍兴的深深眷恋.“我虽然在少年时代离开了故乡,但我对故乡一直是有着深厚感情,年少时留下的印象久久难以忘怀.故乡的山山水水是很美的,很亲切的.小河上的乌篷船,水乡的庙宇,到处可见的石头桥,都还记忆犹新.特别是绍兴人民的淳朴,勤劳,印象更深.我们全家对鲁迅作品改编的戏剧、电影都很爱看.那些风俗,如过年时的包粽子、舂年糕,做酒,还有结婚的抢亲,用罗汉豆下酒等……可谓魂牵扯梦萦,经久难忘.”(宋汉良:《寄语故乡》,《野草》1987年第1期:封2)1988年,经《野草》杂志社联系,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带着母亲茹志娟的嘱托来绍兴寻根.“一个过去和现实的活生生的世界,让它们走入一个未来江南小鲍庄.”(王安忆:《茹家溇》,《野草》1988第3期:4)
一般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其中理念是文化的核心,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核心的核心,反映和表现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就是主流文化[2].从“越州艺坛”(1985年创刊号)到“鲁迅故里”(2005年第1期),再到“稽山鉴水”(2009年第1期)几次变化,《野草》“走出去”的过程充分利用文化人办刊的优势,紧紧围绕绍兴特色做文章,起到了文化名城的窗口作用.让人领略绍兴文化的永恒魅力,体会当代绍兴人创业创新的丰硕成果.“曲高”的同时,力求“和众”.
(3)发挥鲁迅品牌,扩大交往,繁荣文学创作
以整合求发展,利用外部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传统文学刊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挑战、拓宽办刊思路的有效手段.《野草》以鲁迅为媒,参与了历届鲁迅文化艺术节活动.2012年,《野草》与《人民文学》杂志社合作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全市30余位青年作家参与活动.2009年开始,《野草》每2年举办一届笔会,通过各种征文、培训和论坛,组织对外交流,加强与各地区文艺界联系,为绍兴作家、作品能够登上更高台阶铺设平台.同时,每期《野草》都发一些外地作家的好作品,这是一种引进,也是一种交流.未来,还要寻求战略合作,开展多元经营,来提升《野草》杂志的影响力、辐射力.
(1)直面时代印记,强化读者参与
为现实发言是文学的一种正能量.办刊伊始,《野草》就推出由主编、知名作家学者主笔的“卷首”“评论”“作品简析”栏目,让普通百姓“挑刺”,参与杂志的编辑过程.通过让读者为刊物打分,哪些栏目好,哪些文章好,在编读之间建立起精神上的契合和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树立《野草》品牌形象.
(2)精心打造,提高编辑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甚至发掘前沿的文学信息和文学成果.一双敏锐的眼睛是一个优秀编辑的本领也是标尺.2012年,我国文艺期刊总数有635种,面临严重的同类竞争.朱光潜认为,编者当有“生知”的资禀,再加上“困学”的功夫,方能左右逢源,继往开来.[3]“小说是作家写的,可一个作家碰上什么样的编辑,很可能会决定他的作品的成败……独具慧眼的编辑,既不捧杀,也不棒杀,而是帮助作家找到作品里真正的‘根’”[4].作为《野草》编辑,我们支持作者在创作上的积极探索,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热诚地为作者服务,通过编辑树立良好的刊物形象.
(1)正视读者流动迁徙和老龄化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绍兴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3.6%左右(浙江省统计局:《2013年5‰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距离发达国家70%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全国来说,未来东部经济继续走在前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将持续流入.与过去候鸟一样的农民工不同,紧跟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相当一部分人口将落户城市.到2012年底,绍兴市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86.99万,占总人口的19.7%,已经远远超过10%这个国际通行的老龄化标准,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的读者,对《野草》的编辑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充实《野草》的内容和体例.
(2)从纯纸本向“刊网融合”转变
“刊网融合”是当前期刊发展的一种趋势.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这个数字比2012年的2.35本增长了0.13本,增幅为6%.在接触过网络阅读的国民中,有38.7%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针对这种变化,从2006年开始,《野草》进入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龙源期刊网,实现在线阅读.但仅是被分在散文诗歌栏目里,离真正“刊网融合”还相差很远.《野草》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网站,构筑采编平台,实现整合资源、多次利用的目标.对于一些限于篇幅、条件,割爱的来稿,亦可选择在平台发布.通过“刊网融合”进军新媒体、手机阅读、户外视屏等新渠道,实现《野草》从单兵作战到全媒体运营转变,使《野草》更加主动灵活.“刊网融合”是否成功,将决定《野草》的未来发展.
(3)打造更多的名栏目、名作家
2012年,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荣登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榜榜首.舆论能够营造阅读氛围,对阅读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推动具有独特的作用.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日益紧张、快速的社会生活使读者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向娱乐化、趣味化方向发展.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文学期刊与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要接受市场考验.《野草》办刊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一份好的刊物,不仅需要几部高水平的作品,更需要培养、打造一批能够吸引眼球,叫得响,有较强号召力的名栏目、名作家[6],打造自己的名栏目、名作家也是《野草》面临的课题.
[1]孟繁华.文学编年史:方法与问题[N].文艺报,2013-8-23(2).
[2]姚朝文.文学观念泛文化化与立场迁移[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4):98-102.
[3]朱光潜.资禀与修养[G]//朱光潜.艺文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39-45.
[4]蒋子龙.水泥柱里的钢筋[G]//蒋子龙.秋窗三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381-384.
[5]浪波.孙梨说编辑工作[J].散文百家,2002(9):7.
[6]赵红薇.期刊编辑学新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89.
2014-04-23
黄利萍(1974-),女,浙江诸暨人,《野草》杂志社编辑.
G23.53
A
1008-293X(2014)08-0118-03
(责任编辑王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