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对策研究

2014-08-15 00:45:52王仲明邱明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四川体系

王仲明 党 华 邱明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是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省域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是国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石。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发展目标,省域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既要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的参照系中去寻求发展之道,又要在省域内协调地区之间文化市场关系中找准着力方位。

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中,市场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性作用阶段、积极作用阶段和决定性作用阶段。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作用勿容置疑。文章从剖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的基本遵循入手,紧扣四川实际,致力于探索四川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对策和方法。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的基本遵循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并不存在一种可以直接套用或复制的固定模式,但是这并不表示它处于不可描述的状态,基于其立足点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应当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要适应“现代”的时代特征

现代社会通常又称为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工业化进程的结果。文化产业最早被称作文化工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按照这一定义,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更新。

现代社会是以机器大生产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征的,以此为基础,现代社会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代表性特点:一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二是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分工细化;三是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构成方式更加多元,个人自由和权利得到更高彰显;四是法治成为社会政治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民主化程度提高;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成为多数人的生活空间;六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社会交往更加便捷;七是人的观念充分更新,崇尚科学、追求理性成为重要价值标准。现代社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语境,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能回避这一土壤,而是需要主动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顺应这样一种思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然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征,比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它还具有价值取向属性和技术属性两大核心特征。“从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视角看,单纯强调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远远不够。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必须建立起有效防止‘市场失灵’和文化发展方向迷失的市场监管与引导机制。这两者不可偏废。前者解决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反映的是不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性要求;后者解决的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特质性要求。”[1]技术属性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区别于传统文化市场体系的一项显著指标,现代技术对文化产品形态、传播方式和业态更新的深刻影响,必然要反映到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只有重新定位技术对文化市场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将技术作为文化市场单一要素的定位,将技术属性定位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才能体现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才能为现代技术促进文化发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2]

(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要适应当代社会分工的需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分工催生了商品交换,繁荣了市场经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代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促使许多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以高度工业化作为社会基础而得到快速发展,其体验经济特征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也细化了文化行业的社会分工,并且通过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又驱动了新的社会分工。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根本着力点是要最大程度地释放文化生产力,构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因此它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分工的需要,并且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出积极的创新和安排。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过程就是纠正传统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之处,传统文化制度僵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分工,从而抑制了产业的正常发展。当下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正面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文化产业行业分工需要的市场机制,并且重点要处理好分工之间的协作关系,搭建好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流通、文化要素流动等领域的融合协同机制,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真正成为有机整体。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要适应当前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市场存在并保持活力的内在原因,没有文化消费,文化市场体系就失去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逻辑基础。因此,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满足当代最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基于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来调节文化资源的配置。

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催化下,大众文化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文化的神圣维度日渐退出主流,文化的世俗维度得以极大张扬。这直接造成文化产业的消费态势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市民文化,是以娱乐为核心的文化消费形态,是社会大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消费共识。大众文化消费以物质的丰盛作为存在基础,是人类追求多元化精神需求的表现,它的最大特征是符号消费或意义消费。其实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在本质上就是对符号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倘若忽视当代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显然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必须坚决地加强对大众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逻辑的系统把握,建立起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运行要求的市场运行机制,激发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力,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

(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它和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遵循广泛共性,但因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性特征,也展现出一些特殊性。正如前文所言,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演化而成的。因此,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构建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市场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区域化和全球化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关系。区域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对于文化发展来讲尤为如此。文化总是生成于一定的经济社会语境,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是该区域人们进行群体认同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区分的识别符号体系,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异质元素甚至存在一定冲突的,它们共同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多元空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不能置文化的这种特性于不顾,否则就难以推动文化发展,无法获得区域内消费者的文化认同,资源也不能得到优化配置,文化生产和消费两大关键环节就会脱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只要符合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可,区域是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参照系的改变,它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来看,文化的区域化特性是最为重要的,而文化产业发展遵循的是市场经济逻辑,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要求,需要以全球化视野统筹市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谁的文化市场体系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就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四川文化市场体系培育逐步加强,在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品牌建设、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突破,但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目标尚存较大距离。

(一)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亟待加强

在省委省政府2003年确立的“大集团带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四川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省级八大文化产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但是,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省级文化产业集团转企改制不够彻底,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受限。

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是发展趋势。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在这方面必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建设主要是以行政命令为推动力的,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障碍重重,虽然像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成都传媒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多数国有文化企业仍然“事业与产业”共存,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双轨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因转企改制不够彻底,又背靠政府,以行政方式占有丰富的资源,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新的垄断。在这种环境下,这些领域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空间被挤压,难以获得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无法充分激活。

因此,进一步推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和加快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中的关键问题。只有形成了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四川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远大目标才能变成现实。

(二)文化要素市场培育严重滞后

文化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些要素: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版权等,这些要素是否进入文化市场,关系到文化存量能否被盘活、文化增量能否实现再增长。虽然四川文化要素市场的培育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建立了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但是受限于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推进缓慢和西部区位劣势,培育工作仍显滞后。文化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与文化企业发展的急切需要之间形成了较大反差。

从技术市场来看,成都市高新区已迈入千亿元俱乐部,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稳居全国第四,2013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3]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应该说,四川省具有良好的科技条件,但文化与科技对接的效果还不够理想,除了在动漫、游戏等产业形态上的表现比较抢眼之外,高新科技的市场流动性仍然不强,没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成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的重要推动力。

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人才的渴求是文化产业行业的共同特征,在文化创意人才,尤其是懂经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匮乏的形势下,文化企业异常希望文化人才市场发挥配置作用。但四川省文化人才引进难度大,流失严重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不彻底,用人体制不灵活,导致想用的人才进不来,拥有的人才用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信息社会,信息往往成为市场运行中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文化产业来讲,尤为如此。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深刻影响,信息流动不畅通,与文化企业的期待差距甚大。尤其是在国有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究其原因,本质上在于缺乏信息市场,对信息的配置方式更多的还以行政手段为主。

资本市场方面,文化企业融资一直是个重大困扰,四川省委省政府也积极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桥梁,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也在上市融资上做出了有效尝试。但从目前来看,大量的小微文化企业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社会流动资金也难以与文化项目实现无缝对接,资本市场建设亟需加强。

版权市场方面,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运转高效,为文化企业经营和文化版权交易搭建了重要平台,但在文化版权交易服务的类型上还需继续丰富,交易规则也需进一步优化,为更多企业和个人进行交易提供市场机会。

(三)文化增长区域分布日趋失衡

四川文化市场建设地区分布不均衡。从区域布局来看,文化产业区域分布不平衡。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绵阳市、南充市、德阳市和广元市,占全省的71.1%;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宜宾市和德阳市,占全省的80.3%;文化产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德阳市和南充市,占全省的71.1%。[4]四川文化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地区性集中趋势,首先是产业的市场集中: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有51.1%集中在成都、德阳、自贡、绵阳、南充5市;其次是产业资本集中:全省实收资本的57%集中在成都市(全省其他市州实收资本的比例均不超过全省的5%)。从规模上看成都的文化生产单位数量占全省的23.7%,总资产占全省的62%,创造的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却分别占到了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48.1%、42.8%和53.7%。[5]

文化市场资源在成都平原地区的过度集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虽然现在实施的“一核四带”文化发展战略也旨在缓解区域不平衡加剧的现象,但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毕竟其他地区的文化市场基础过于薄弱,特别是县域文化市场的现状较为初级。

(四)文化市场开放水平尚需提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加快文化建设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扩大开放也是文化市场深入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四川文化市场建设来讲,扩大开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四川地处内陆,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基础较差,在观念、机制、载体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建设。四川文化市场开放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文化市场的统一性缺乏、布局也不尽合理。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低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开放程度高的部分就出现过度竞争、供过于求,而开放程度低的则竞争不足、供不应求,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市场中思想性强的文化内容产品由于开放度低而供应不足,搞笑低俗的产品由于开放度高而有些泛滥。[6]四川文化市场开放水平不高还表现在全球化发展观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五)文化市场支撑体系尚未成熟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是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展开的,是一步步清除文化市场发展壁垒和障碍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这些支撑体系是现代文化市场实现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由于建设起步较晚,同时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支撑体现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成熟。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推动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型,但怎么管,什么部门在管,以什么方式管都仍需要逐步厘清,逐步完善。国家层面已经在大部制改革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组建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基层,很多县级文化管理部门已经基本实现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和体育领域的管理职能的整合。在省一级,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实现了整合,但是,文化旅游、文化艺术、体育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多头,协同效果差,文化市场监管难以统一。

文化法制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近年来,在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尽管修订了《四川省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制定了《四川省文化市场行政许可范本》等相关条例,有效规范了四川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但统筹各文化板块的法律法规仍缺乏,对新兴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还需加强。

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急需健全。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懂经营善管理会创意的文化人才,四川文化人才严重短缺,在积极引进之外,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是重要举措。目前四川文化人才培养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对文化产业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亟需培育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高技能的培训产品。

三、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的对策建议

四川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并不是要构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立足当前四川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四川文化市场的具体实际,根据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求,逐步形成一套能够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机制。

据2 0 1 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内涵指数(CCIEI)指标体系显示:四川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内涵指数指标值是21.03,排名第13位;文化资源丰富程度指标值为60.20,排第2位;重点文化行业指标值是26.61,排第8位;文化产业增长方式指标值为19.44,排第10名;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指标值是7.57,排第29位;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指标值为44.47,排第8位;对外文化贸易指标值为10.71,排第8位;文化产业政策指标值为29.15,排第5位;文化创新能力指标值10.69,排第19位;社会经济基础指标值为32.74,排第13位。[7]在文化企业主体方面,2011年四川国有文化企业的指数值是15.56,排名第12位;民营文化企业指数值为0.00,排名第26位;文化企业实力指数值为8.47,排名第29位。[8]在文化市场体系的分项指数方面,四川文化市场地位指数值为0.00,排第26位;文化商品指数值9.27,排第20位;文化消费市场指数值为23.61,排第27位。[9]从这些指数值和排位可以看出,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市场主体却不够强大,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尤其是文化消费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四川文化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以文化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特征比较鲜明。四川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应立足省情,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增强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主体。四川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先导,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努力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多元文化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局面。

1、继续推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继续贯彻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的发展思路,提高四川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大型国有文化集团转企改制,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以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推进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娱乐、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等领域文化企业的改革。推动已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制改造,抓住国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彻底改变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双轨制”运作现象,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经营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遵循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优化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其适应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内生动力。

加快推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坚持以股份制改造为中心,完善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其市场独立性和社会美誉度。

推动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壮大实力。四川省大型国有文化集团的经营领域偏重于传统文化业态,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省内,为提高文化集团的竞争力,必须支持企业拓宽视野,合理布局,延伸文化产业经营链条,通过兼并重组,推动经营项目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实力。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以西部为立足点,依托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优势,加强对西部文化市场的分析研判,以新闻出版、影视产业、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领域为先导,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和重组,形成四川国有文化企业的更大市场优势。

2、重点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加快成长发展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市场主体往往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尤其是小微企业具有体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对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文化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四川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四川在文化产业总盘不大的情况下,要繁荣文化市场,必须大力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开放,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扩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准入领域,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采取相同的价值标准,绝不因文化企业的公有或非公有而设置不同门槛,确保各类文化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规划和设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以产权、品牌、资本、技术等要素入股国有文化企业。

支持各类小微型文化企业发展。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生力军,是文化产业金字塔的底座,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着力扶持建设一大批具有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小微企业。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把握四川文化市场特征,尽快制定出实施细则,为四川省小微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围绕四川文化产业“一核四带”的区域规划和“5+2”的业态规划拓展业务,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政策宣传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帮助小微文化企业构建商业模式。从专项资金、融资、房屋租金、税收减免、对外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重点支持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实现在创业板上市,做大做强。

(二)着力加快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消费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其满足现代文化消费需求。计划经济时代,文化资源的配置主要靠政府行政指令;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衔接着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年人均GDP已超过了6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文化消费进入井喷式增长期,但是蕴藏的潜力还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指出,我国文化消费缺口为3.7万亿元。2013年四川经济总量已超过2.6万亿元,全省人均GDP近3.3万元,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潜能。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上,要紧扣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城乡两个市场。值得强调的是,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不仅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有关,而且还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相关。

1、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消费市场巨大潜力

文化产业是工业化的产物,主要的消费形态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又主要是市民文化,植根于市民社会,因此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在城市。

城市文化消费市场具有人口集中、消费意愿强烈、支付能力较强等特征。四川在培育省内城市消费市场时,须着力以区域文化认同为核心,一方面彰显四川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积极将四川文化传承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娱乐产业,提供满足大众有闲时间的时尚文化产品和服务。搭建城市文化消费平台,活用文化节日,举办文化消费节,利用大众“节日狂欢”的消费心理,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的习惯。发挥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打造市民文化消费的标志性空间。加强大数据分析,深入把握市民文化消费心理,进行文化市场细分,开发适合不同年龄、职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尤其要创造性推动对“白发一代”(老年人)文化消费产品的研发。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为新城镇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培养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培育,立足巴蜀文化的丰厚积淀,坚定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须充分发挥巴蜀文化资源优势和藏羌彝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神秘神奇神妙为诉求点,营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消费氛围。深入实施四川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发挥“天府之国”文化形象、大熊猫、金沙遗址等文化品牌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构建四川文化品牌体系,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清晰、统一的高品位文化识别,将四川建设成西部文化消费的首选市场。

2、创新开辟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广阔空间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长期被忽略,其文化消费潜力被严重压制,造成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单一,缺乏文化消费项目和场所。其一,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居民满足基本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条件。其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三,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探索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推进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市场化、产品化。最后,遵循农村文化消费的规律,把握关键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奋力搭建多层次的文化要素市场

如果说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牵引器,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文化要素则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粘合剂。文化产业是新经济形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创意、技术、版权、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粘合和催化。四川一些重要文化资源在他国的创意改造之下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就充分证明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之间始终不是等同关系。文化资源必须遵循文化市场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并通过要素的革新和提升,才能融入市场。因此,活跃的文化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区别于传统文化市场体系的关键标志。

1、建立健全现代版权制度

版权保护是现代文化市场有序运行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文化市场越开放,竞争越激烈,就更加需要对创意成果、创新成果的保护。进一步巩固文化产权交易基础,依托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现代版权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版权等无形资产评估、登记、质押、托管、投资、流转、变现等管理办法,积极发展版权代理、评估鉴定和文化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政府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现代文化版权示范工程,建立现代文化版权评估体系。

2、完善文化投资融资体系

文化企业的轻资产特征增加了融资风险,直接造成了融资难,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更是行业的共同困惑。必须加快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善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加强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四川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设立文化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加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战略合作,探索设立“文化银行”,激励银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经营特征的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方式,提高融资便捷度。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积极利用众筹模式为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深入推进“债券”市场建设,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售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3、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全面发挥现代科技繁荣文化市场,助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巩固成都高新区和绵阳中国科技城的发展成果,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社会加强科技研发,实施文化科技项目研发计划,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保护。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完善技术市场运行机制,促使文化科技通过市场自由流动。

4、积极搭建文化信息平台

实施文化市场信息共享工程,积极搭建文化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四川文化市场信息网络,对社会公开发布四川文化市场信息,尤其是文化发展统计数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申报、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重要信息,使文化企业能够平等便捷地获取文化市场信息。加快建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库,储存和展示四川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等数据,为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提供重要的成功经验和智力借鉴。

(四)深入构建文化市场支撑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离不开文化市场支撑体系的保障。

1、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文化产品评价是提炼文化特色,形成文化品牌的重要路径。当前,对于文化产品的评价主要体现为主观性评价,评价标准偏重于文化产品的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代表的是评价者的主观判断,缺乏更加客观的评价体系。四川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需着力做好几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文化品牌评价体系,将文化产品的质量元素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其中,形成合格文化产品评价的客观标准,从而规避单一主观评价的风险;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分级制度,促进优秀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扩大社会影响;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的激励机制,努力厘清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由政府牵头,设立艺术基金,支持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推介,加强对文化产权保护工作;四是用好文化品牌促进资金,鼓励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品战略性规划,形成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五是完善文化产品评奖制度,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产品。

2、打造综合文化交易平台

文化市场连接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根本要义是交易。从目前国内尤其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文化产业还处于成长期,文化品牌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内容产业的特性仍未能充分彰显,平台为王的特征还比较突出。发挥成都市作为会展之都的优势,创新发展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文化交易平台,积极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打造文化产业线上交易平台,积极创新文化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构建文化交易的网上阵地。加快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丰富文化交易服务类型,优化文化交易规则,将成都打造成西部文化交易中心。

3、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以此为要求,文化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功能显得异常关键,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势在必行。政府要正确引导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发展,坚持政会分开,切实理顺政府和文化行业协会的关系,文化行业协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文化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制定行业标准、搭建发展平台、保障均衡服务等方式,彰显行业自律、行业监管、行业信用等功能,在文化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协调政行关系、加强行业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人才缺乏已经是制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创新和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四川文化人才紧缺目录,提高文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分类文化人才素质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文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提高高等学校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文化人才培养梯队,打通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文化人才培养渠道,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空间。积极推动文化人才社会化培养,大力发展文化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对文化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助推文化人才职业成长。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在培养人、发展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增强文化人才培养适应能力的自我调节,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提供文化人才保障。

[1][2] 方卿.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1.

[3] 成都高新区跻身“千亿俱乐部” 排名全国第四[N].华西都市报,2014-02-11.

[4] 陈叙.四川文化产业结构分析[A].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8)[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5.

[5] 曹丽娟.四川文化产业集团研究[A].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8)[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7.

[6] 惠鸣,张晓明.创新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3-11-26.

[7] 胡惠林,王婧主编.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5.

[8] 胡惠林,王婧主编.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3.

[9] 胡惠林,王婧主编.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四川体系
A gift I treasure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