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3〕1号)开宗明义地写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生存困难等种种问题,就业岗位在没有增加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这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是这种供过于求的就业局面,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传统观念以及女性生理特征等问题的影响,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畸形用人标准,使女大学生与男性相比面临更多的“就业门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也远远高于男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据调查,80%以上的女性大学生,面对择业就业时心理焦虑,表现出急躁、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嫉妒、急功近利等不良心理特征[1]。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触动了高校重视德育工作的“神经”,而且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女性就业观和自我心理调节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增加28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江苏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共有53.2万人,总量亦达到历史最高点。根据省教育部门反馈的信息,2013年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8.5万人。据一份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8.5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就业市场男生、女生就业“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比比皆是。很多男生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而女生却依然“转战南北”,在拥挤的人才市场里碰运气。由于屡屡“碰壁”,她们甚至自嘲为“拒无霸”。女大学生与男生具有同样的学历、能力和健康状况甚至比他们更优秀、出色,却仅仅因为性别歧视而被拒之门外,或者是接受用人单位高于男性标准的百般挑剔,这些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凸显在就业层次方面。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发展前景广阔,高层管理性岗位机会甚少。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的工作单位,女性上升发展空间远远小于男性。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宁愿用更差的男性,也不愿提拔更有能力的女性。此外,女大学生就业层次偏低还表现在用人单位降低对女大学生拟付的工资水平,形成女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低上岗。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64.4%,超出男生14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女性大学生就业层次与男性相比有较大差距。
在国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第一、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岗位不平衡,大量适合女性就业的劳动岗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女性的就业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纳女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计算机、软件、通讯、金融等高新技术行业,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分工尚不科学,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比如,地质勘探、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行业,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就女性的生理特点来看,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岗位一般不适宜女性就业,我国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客观上减少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
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但当前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眼界过高,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憧憬,一心只想走出校门就能找到“薪酬高、地位高、人气高”的“三高”职业。而且就业观念陈旧,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目光锁定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力、烟草等行业,主观上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3]。
就业是女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由于客观上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和就业政策机制的偏失,加上主观上预期过高和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之相应,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特殊职业强调性别可以理解,但在一些男女同样可胜任的岗位选择上,当前许多招聘单位也走入了“只招男性”的怪圈。北京某大型国企招聘称:“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要下基层,工作环境艰苦,不适合女大学生,这也是为她们着想。”河南某钢铁公司则坦陈:“从感情上我们也很想招女孩子,但她们今后要结婚生子,顾及家庭,连小孩子的医药费也由女方单位负责。要是招她们进来,对公司的经济利益会有影响。”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艰苦不适合”、“怕增加成本”等各种理由,无形中成了挡在女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这往往会强化女性的性别自卑感,从而使女大学生丧失求职就业的信心。
初出校门的女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经常听说工作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加上很多女大学生一直都长在“温室”,有父母的“保护伞”,没有与人竞争、面对冲突并化解冲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弱,所以害怕就业中的与人交往。甚至还有一些女性从媒体中得知办公室性骚扰事件,因而在面对就业时产生了恐惧心理。
面对矛盾、面对困难,不敢正视,而是选择逃避。考研大军中不乏抱有逃避心态的女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加入考研大军的女大学生,并非真正希望继续深造,而是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暂时逃避。用她们的话来说,选择考研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且也知道女性年纪越大就业越难的道理,可看到身边就业碰壁的现象,心里就害怕,宁愿以考研为借口,给自己、给家人找一个台阶,逃避现实。甚至还有很多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萌生“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观念,成为“急嫁一族”,逃避就业[4]。
女大学生多次找工作被骗,跳楼自尽,找工作屡屡被拒,出家为尼,类似这样的报道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女性较之男性受挫能力更弱,加上就业压力相比男性来说更大,有些女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较差,一旦受挫,容易自惭形秽,甚至选择消极极端的方式来掩盖矛盾。
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心理。面对就业,不是努力强化自身技能与知识,主动出击,而是寄希望于家人或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
女孩子本来就是家中宠儿,加上接受高等教育后,文化层次提升,往往会让很多女大学生产生自命不凡,骄傲不可一世的心理。突出表现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期望过高,择业脱离实际,心浮气躁等。
参加“公务员”招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时髦话题。据新闻媒体公布:公务员岗位报考比例一般都在1∶10,有些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1∶100。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而考上“公务员”等于抱着“金饭碗”,“一业定终身”的就业心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显。
正是基于以上心理问题总结,关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不完全等同于男生,其具有独特之处。所以在对女大学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引导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回避差异,而是应该让女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差异,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自身的就业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着眼当前,立足基层,调低就业期望值,打开眼界,放长眼光,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得工作岗位。
在古希腊神殿的廊柱上,刻着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可见,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目标,并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找到更多有女性优势及发展空间的职位,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女大学生应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就业目的,消除盲目攀比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凡事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怀有“求上得中”的心态,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5]。
人际交往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减少孤独和空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如实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增强自信,克服就业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同时积极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掌握交往技能,积累交往经验,逐步形成与人和谐相处的心态。
同样半杯水,有些人看来“只有半杯水”,有些人则说“居然有半杯水”。两种回答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女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应该具有“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态,脚踏实地,明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道理,不作“一口吃成胖子”、“一业定终身”的妄想,认真对待每一次求职机会,把握每一次的成功可能。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挫折必然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强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所以,增强受挫能力,是女大学生就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女大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定的挫折情境,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注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所谓“艺高人胆大”,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大大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女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了培养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外,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相信我们的女大学生能以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心态,抛弃昨日的烦恼,把握明日的先机,从心理的困窘中解放出来,找到适合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1]姚遥.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与自我调适[J].现代经济信息,2009,7(13):289-290.
[2]张翠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行政管理,2008,(10):58-60.
[3]刘春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控措施[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6(21):59-60.
[4]王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研究.[D].中国海洋科技大学,2012.
[5]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