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再谈东坡文化的发祥地在黄州

2014-08-15 00:45:11饶学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居士黄州东坡

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2010年秋,在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上,笔者作了《苏东坡与黄州四种文化发祥地》的演讲,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对其中“东坡文化的发祥地在黄州”的观点提出异议,说“黄州只是东坡文化发源地之一,凡是苏轼生活、学习、工作、历练过的地方,都是东坡文化发源地”。这个观点,笔者至今仍不敢苟同。

当时,是从纵向对“东坡文化的发祥地在黄州”论题及其主证作了清晰阐明的,没有出现常识性错误而被人误解。现在,笔者再从横向展开深入的陈述,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解答任何历史文化命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不能脱离具体历史事件和具体历史人物。要解答“黄州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的命题,首先就要明白“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的真正内涵,弄明白“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与“黄州”的天缘关系。苏东坡谪居黄州,面临诸多困难,为了解决生计,躬耕东坡;为了精神追求,为了获得“闲适之乐”,他倾慕白居易、陶渊明,追循佛道之风,自号“东坡居士”。“居士”者,乃梵语迦罗越kulapati之意,即在家学佛者[1]。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道家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苏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以后,其诗文、书信和日常文字记录中常自称“东坡先生”,苏东坡之名也渐渐传播开来。黄州“东坡文化”由此衍生。现录数则当事人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诗文书信为证。

①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东坡八首》叙)

②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与子安兄、杨元素、李公择书)

③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与章子厚书》)

④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与李公择书》)

⑤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书雪》)

⑥“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书临皋亭》)

⑦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⑧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二红饭》)

⑨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在劝农天所直。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怳难测。四方上下同一云,甘霪不为龙所隔。蓬蒿下湿迎晓耒,灯火新凉催夜织。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奔流未已坑谷平,年苇枯荷恣漂溺。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

⑩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与谁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未能赪我颊,聊复濡子唇。故人千钟禄,驭吏醉吐茵。那知我与子,坐作寒蛩呻。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若苏东坡本人的诗文还不足为证,则再举历代论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与黄州的天然关系的史料和诗文以佐证。论者大部分距离东坡的生活时代最近,应该具有权威说服力量。

①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东坡先生传》)

②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③(八月)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南宋]陆游《入蜀记》)

④郡将招集东坡雪堂。郡东山垄重复,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之。东坡卜居时,是亦有取于风水之说。([南宋]范成大《吴船录》)

⑤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苏轼号东坡,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⑥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⑦东坡在黄冈山下,州治东百余步。(《东坡八首》并序,[南宋]施元之注)

⑧东坡,在州治之东百余步。元丰三年,苏轼谪居寓临皋亭,后得其地,立雪堂而徙居焉。([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⑨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一日,牛忽病,几死。([南宋]叶寘《叶寘坦斋笔衡》)

⑩(东坡在黄州)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林语堂《苏东坡传》)

只举东坡和历代的几则关于“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及其与“黄州”天缘关系的典型言论。它们充分显示着特定的北宋社会、特定的北宋黄州、特定的黄州东坡、特定的北宋黄州人群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烙印着东坡此时此地在黄州关于社会、信仰、宗教、人生、思想、道德、民生、农情、友情、艺术、才能、风俗、习惯、情趣的种种印迹。就是说,“东坡”(地)、“东坡居士”是“东坡文化”的生命符号,而“东坡文化”则是“东坡”(地)、“东坡居士”的艺术魂灵。东坡(地)、东坡居士在黄州横空出世,便是“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2],即一种人格力量张扬,豪气雄姿勃发的独有的东坡黄州精神。它不仅表明着东坡居士在东坡土地上创造了维持生计的物质财富,而且重塑了东坡“前非”“今是”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铸就了一种高品位的超越时空意义的“东坡文化”。

正因为“东坡居士”、“东坡文化”是在黄州及其东坡土地上诞生的,因而黄州成为东坡文化的发祥地是毫无疑义的。

笔者所说的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而不是东坡一生的生活地或称涵盖地。任何祖先、民族、文化、文明兴起,自然社会万事万物的诞生,其发祥地只有一处。如,黄河发源地只有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儒家文化发源地只有山东曲阜,殷墟文化发源地只有河南安阳,辛亥首义发源地只有湖北武昌,自然东坡文化发源地就只有湖北黄州。

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是在东坡谪居黄州后诞生的,而不是在其它地方诞生的。东坡生长眉山、官凤翔、官朝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时,出现过“东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的信息文字吗?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上述体现东坡文化形态的东坡诗文书信吗?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上述宋史、苏辙等论述东坡文化形态的诗文书信吗?没有。既然没有,那么,上述这些地方绝对不能称为东坡文化的发祥地。

至于东坡后半生官朝廷、知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仕宦文化,被贬惠州、被贬儋州的贬谪文化,各地以“东坡”命名的东坡物质文化与东坡精神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的东坡影响文化与辐射文化,可以视为“东坡文化”的延续、升华和辉煌,或者统称为广义的“东坡文化”。但这些与东坡文化发祥地毫不相干。堂堂的苏学学者不要犯偷换概念的知识性错误。“东坡文化”不等于“苏轼文化”,不等于“三苏文化”,更不等于“苏氏文化”。那些地方与东坡文化发祥地相隔十万八千里。

既然东坡躬耕地东坡在黄州,东坡居士始号于黄州,东坡文化始铸于黄州,那么,东坡文化的发祥地自然只有黄州。事实胜于雄辩,勿庸置疑。

“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3]

[1][东晋]慧远法师.维摩经疏[M].佛教出版社,1983.

[2][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诗集[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5.

[3][清]徐经.自题赤壁行乐图.黄州赤壁集[Z].湖北黄冈博物馆藏本.

猜你喜欢
居士黄州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中学语文(2022年23期)2022-09-19 11:54:00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8
青塘居士诗词选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30
成双结对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50
趣味语文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9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