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泉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高校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至此,团中央的“青马工程”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而“青马工程”的开展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发生着改变。本文从“青马工程”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认为必须融合创业教育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完善高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培养路径。
2007年,团中央颁布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中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象、内容和保障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笔者认为,整个“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是一套“纲领”,在这个“纲领”中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需要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另一个部分就是如何实现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的培养。而核心部分是不能改变的,也就是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方向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这个方向改变,整个“纲领”的内容也就改变了。然而,围绕在核心内容周围的培养手段,却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的。经相关调查发现,当今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较为普遍。而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这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将会增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会使得学生加快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掌握,并能将其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理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育方式以主体性为最核心特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业教育的理念中,无论是进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是将大学生作为主体,为不同学生制定人生发展的不同职业规划。如果能在“青马工程”的培养过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思想,就能采用创业教育的体验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的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渗透。如果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战略学习等创业教育的知识点,将会对大学生的勇敢、乐观、担当等品质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样就能使得大学生自觉地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与党中央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使大学生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特别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也就是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就包括对社会知识、市场知识、国情知识的掌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参加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而开拓精神则是要摒弃得过且过习气,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摒弃不思进取习气,树立忧患意识和干事业意识,通过“青马工程”培训的活动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结构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国际化开放的视野,用新知识,新技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带头人、生活的强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头脑、能干的双手、健壮的体魄开创美好的未来,在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实现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不是孤立的,实施“青马工程”的培养需要整个高校的所有资源,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们提高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大局意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所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增强他们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本领,从而完善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创业教育系统性加入,使得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所以,将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和“青马工程”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其作为“青马工程”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方法,使其能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保驾护航,这样,就能使得“青马工程”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境界。[2]
在“青马工程”具体实施培养方案中,一般认为主要从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方面来培养。主要内容有:一是需要具备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特质,具备政策理论水平及共产主义思想(如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在知识掌握方面,需要具有渊博扎实的理论知识(学术、科技骨干)。三是在能力培养方面,需要具备技术开发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四是在道德培养方面,需要具备奉献他人和社会的精神(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五是在心理方面要求有乐观、积极向上心态。在“青马工程”课程的具体安排方面,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了理论课程(主题报告+讲座)、社会实践(开座谈会+参观考察)、志愿服务(文艺演出+政策宣传)、课题研究(老师指导课题研究+学生交一份报告)的方式,这其中并没有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教育。而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将创业教育和“青马工程”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到“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中,这样就会导致“青马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效果不明显,教育不完善。
“青马工程”的培养从2007年实施开始到现在,已将近7年,全国有许多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在培养方式及培养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培养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各地的高校也都在“青马工程”的培养中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浙江工商大学在“青马工程”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创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也将学校的创业教育并入到了“青马工程”培养的体系中。但为了达到“青马工程”培养的理论层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将时间安排在如何进行创业的理论学习上,没有加入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阐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并没有进入到实践与理论两者融合的操作阶段,在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授课内容上也显得较为枯燥,单一。显然,这种理论式的创业教育培训,不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收获甚微,也不能充分将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意义的优势,在“青马工程”的培养中体现出来。[3]
虽然,在“青马工程”培养的实践中,有些高校已经开始运用创业教育来完善培养体系,但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是在“青马工程”培养中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没有有效的将创业教育与“青马工程”培养中的思想引领、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二是在“青马工程”培养中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现象。许多的高校极少有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如浙江财经大学,几乎没有专门培养创业教育的老师,在课程安排上,只是请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来讲授创业能力培养的事例,或本校老师讲授一些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三是创业教育在“青马工程”培养机制体系中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学生及社会发展不同步。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也是因为学校在“青马工程”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4]
在“青马工程”培养的体系中,高校要充分融合创业教育的实践因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青马工程”培养是与他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将创业教育的优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特质相结合,通过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机制,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的锻炼渠道,通过“青马工程”的完善,体现高校教育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能够将学校的创业教育特色与其相融合,并根据需求来调整“青马工程”的课程设置,这样就能与时俱进,使学生感受到“青马工程”教育不是“高、大、上”,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从不同的教育角度来探索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路径,完善和提升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的实际效果。[5]
如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的理论学习课程,不能“循规蹈矩”,要转变观念,随需调整,可以在理论学习中加入一些如《创业教育概论》《创业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等创业教育的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价值等。从而也使大学生不再感觉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的理论学习课程枯燥无味,距离过远。也体现了“青马工程”培养在中国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特色。
通过创业教育来实施“青马工程”的培养,不能仅仅存留在理论阶段,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识互补和互动的状态,达到“青马工程”的培养目的。高校可以从创业体验的角度来搭建“青马工程”中创业教育的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和活动。培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给予强大的师资支持和场地保障。不光要对学生的创业课题和专利等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资金支持,还应该要对有创业课题和专利的优秀学生给予重点扶持和培养。高校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对社会上的各种创业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在“青马工程”的培训中的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扶持。使他们能够到社会环境中进行创业的锻炼和操作,使之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就业环境,毕业后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如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导师带徒”的方式,让社会上有成就的企业家加入到“青马工程”培养的导师队伍中,通过讲座、单独辅导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有了更深刻的受教育机会和实践机会。“青马工程”中创业教育要循序渐进,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和形成一种辩证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来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所以,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也是提高“青马工程”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
在“青马工程”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考评机制,这些考评不仅仅是验证学生的创业能力的获得,还需要验证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机制,并形成一种制度化管理的体制。所以,考评机制需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笔试,可以是撰写报告,可以是答辩甚至是竞赛,也可以有追踪式检验,通过培训后的学生在踏上社会后是否与没有培训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这样就能从多个角度去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跟踪的结果更好地修正学校创业教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实施方式。而创业教育能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满足评价机制的完善,首先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创业教育在“青马工程”培养中的重要性,将创业教育作为整个“青马工程”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整体培养合力。其次要通过高校已有的创业教育平台,创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既能进行创业教育又能进行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青马工程”培养的指导水平。再次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检验,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建立毕业生的跟踪机制,对“进行过青马工程”培养后毕业生进入社会生存的效果进行跟踪,通过对毕业生回访和对用人单位的走访来追踪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发展路径,来发现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及时对“青马工程”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培养——输送——跟踪——分析——调整——再培养”的良性循环体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质量。
[1]青马工程[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590480.html.
[2]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3]刘铸,张纪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5-46.
[4]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2-14.
[5]吕卓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切入点[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