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

2014-08-15 00:53刘金丽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身份符号时尚

刘金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北京100875)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只有将自己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要求主动的进行整合,从而对自己的能力、理想和本质形成连续同一的意识,才能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心理准备,否则,则会导致消极同一性的形成。青少年群体的活动空间有限,与社会接触较少,为了满足对于自我同一性和身份认同的需要,青少年迫切追求各种能够彰显自身个性和身份的模范类型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消费建构个体身份认同。

一、青少年消费现状

青少年群体对时尚潮流有着天生的敏感性,他们也往往是流行时尚的倡导者和追随者,随着消费主义在我国大中城市的普遍流行,在现代信息媒介的推波助澜下,青少年在消费中表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点。

(一)消费内容和对象

从内容上来看,现代青少年的消费主要包括身体消费、交往消费、娱乐消费、自我发展性消费。

所谓身体消费,从广义上讲指一切个体的消费,消费作为人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对象及媒介都是人的身体,消费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身体上,一切消费都是为了身体的需要,所以说一切个体的消费均是身体消费。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谈身体消费的,这种消费对身体起到改变、修复和再生产的作用,能引起消费者及他人的视觉变化,也可说是一种视觉消费,即个体为了维护其外在形象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衣服饰品、化妆品、美容等等。身体消费是青少年构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以及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服饰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一项身体消费,服饰作为个体形象的符号象征一方面体现了个体的个性化特征,构建着个体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个体的身份地位、社会形象,构建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化妆品、美容消费也是青少年身体消费中的重要内容,“的确,脸是自我的象征,显示了自我的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同个体的其他部位,我们把脸认作我或你。”[1]青少年通过护肤、化妆等手段维护自我形象,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渴求社会和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与关注,对自身的身体外在形象特别关注,因此,身体消费在青少年消费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渴求独立性,希望通过人际交往生成并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个体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往消费,青少年的交往消费主要包括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直接消费主要是用于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恋爱消费,青少年随着身心的发展与成熟,日常交际增加,用于交往应酬的费用也在不断上升。在直接交往消费中,人们主要考虑的是个体的面子而非经济能力,通过消费金额表达个体的符号价值意义。青少年的直接交往消费其实质是一种交换,通过交往消费与他人交换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寻求归属感与认同感。青少年期也称为青春发育期,性意识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倾慕心理,恋爱成了青少年大学生消费的重要部分,“有几乎一半的大学生都有过恋爱经历,一般在恋爱过程中月平均消费要比没有恋爱的学生高很多,个别学生每学期谈恋爱的费用多达数千元。”[2]青少年的间接消费主要是指为了摆脱交往中的时空限制而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进行的交往消费,手机、电脑网络交往方式替代了以前的信件交流方式,这种消费主要体现为电话费和网络费,这种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的体现,也体现了青少年消费的时尚性和前卫性。

随着物质短缺时代的远去、物质丰裕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活动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作为时尚潮流的代言人,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早已得到青少年群体的认同,并成为其日常消费的一部分。青少年群体中比较流行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有:上网、去KTV、酒吧、看电视和电影、蹦迪等,还有一些青少年热衷于外出旅游,旅游不仅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是一种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

自我发展性消费也是青少年消费中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在这类消费中功利目的较强。自我发展性消费包括两类,一类是必需品的消费,即青少年为了完成学业或工作而进行的消费,如,青少年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购买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这类物品是青少年学习或工作所必备的用品。另一类是可选择性的消费,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自我的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就业增加砝码,青少年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投入,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托福、雅思、考研、各类证件考试及辅导班等等。

(二)消费特点

现代青少年是伴随着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其消费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点,即符号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高消费、追求时尚个性化消费等等。

符号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凡勃伦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的论述,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指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超出生存和实际需要以外的对物品的铺张、浪费和奢侈性消费,以此向他人炫耀个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从而获得荣耀和声望。在现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仍然具有展示个体金钱、身份和地位的功能,不同以往的是,炫耀性消费已经不再是富裕阶层的特权,它正向社会各阶层扩散,由于青少年易于且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炫耀性消费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其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的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体现了商品本身所内含的品位、时尚、地位、身份等社会意义,从而将商品与个体身份联系起来。青少年在消费中也越来越看重商品的符号价值,通过符号炫耀性消费,青少年一方面用来表达其社会认同,体现其“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则通过商品的符号价值展示其品位、身份,进而彰显出其社会等级。青少年的符号消费具体就表现为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当代的青少年在消费中要面子、讲排场,“无不怀有显示自己富有的心理,借此博取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倾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3]其消费的目的大都不是为了满足其真实需要,而是出于炫耀、攀比的心理。

超前消费。科学消费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的消费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相适应,个人的消费支出必须适应于个人的实际收入,然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不考虑自身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一味追求商品的高档次、高价格、新产品、时尚和流行的产品,认为产品越贵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身份,消费欲望不断膨胀,当其膨胀的速度超过自身经济收入增长的速度时,就走向了以负债为特点的超前型消费。超前消费也是西方消费主义的产物,其主要表现是分期付款消费和透支消费,这两种消费方式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多青少年的青睐。信用卡的产生为青少年的超前消费提供了经济来源,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超前消费的发展。青少年沉浸在“刷卡”带来的消费快感中,在他们看来,刷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是现代人的标志。信用卡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既帮其摆脱了家长的监督,又可以提前透支,助长了青少年的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行为,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控制其消费欲望,因此经常会超支消费。而青少年经济偿还能力有限,结果就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以卡养卡”,甚至出现恶意透支、无力偿还,造成信用污点,给青少年以后的生活、工作、创业等埋下隐患。

盲目消费。青少年由于其独特的身心特点,在消费时极易盲目地跟随时尚潮流,参照他人的消费,而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实际需要,消费无计划,易产生冲动消费。青少年的盲目消费在服饰及电子产品领域尤为明显,而且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广告借助充满诱惑的语言、画面及亮丽的色彩将消费新时尚传递给广大消费者,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和热情。众多青少年在广告的诱导之下,盲目地追风、赶时髦。以电子产品中的手机为例,手机本是一种用于联系和交往的通讯工具,为了追赶时尚,青少年频繁更换手机,从按键机到触屏机,从非智能到智能,从普通手机到iPhone手机,更有一些果粉从iPhone1追到iPhone6,iPhone的符号功能大于其使用功能,不再是工具而是玩具,果粉们在追逐时尚的潮流中,盲目透支消费,有报道称有青少年为了买苹果手机甚至不惜卖肾。盲目消费、跟风消费,这些不合理消费行为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陷入欲望、迷乱的物质世界,注重物质享受,青少年通过消费构建自我认同的方式反而使青少年更加迷茫,迷失了自我。

时尚个性化消费。齐美尔指出:“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试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4](P72)时尚具有动态、易逝、短暂且不断扩散性,时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尚潮流的更新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消费动力。时尚作为一种符号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通过时尚消费向他人展示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和地位,即示同,另一种是通过时尚消费将自己与其他社会阶层或群体区分开来,即示异,“时尚的本质是由区分功能——再加上模仿功能——构成的”。[4](P74)时尚消费是消费者表达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一种途径,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也通过时尚消费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品位、地位。青少年把握着时尚的脉动、紧跟流行趋势,希望借消费展现自我和个性,因此,部分青少年在消费时会以潮流、时尚、个性作为衡量商品的尺度。

二、消费主义影响下青少年身份认同问题及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先天等级身份制度已经不复存在,消费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途径和工具。当代的青少年是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消费无疑成为青少年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来源。青少年通过多元、个性的符号消费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确立自我在社会中位置,抒发自身的情感,寻找自我的价值,以期达到自我实现。然而,青少年在通过消费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因自身特点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消费中出现了过度自我的取向,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包含了极大的虚荣成分,同时由于消费社会中商品和风格的迅速变化,切断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连续一致性。消费既为青少年提供了建构身份认同的手段和参照体系,也加剧了青少年身份认同问题的发生,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发生了异化即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对符号消费的认同,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偏重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消费的品牌、符号特征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二是虚拟身份认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中寻求自我实现;三是通过身体消费达到自我身份认同,身体外表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身体外表常常成为个体认同的外在表达,青少年尤其注重自身的形象,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身体形象,青少年常通过服饰、化妆、整容等消费活动,构建个性化的自我,认为拥有和保持良好的外在身体形象就是找到了自我。

(一)符号认同。符号消费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恰恰迎合了青少年追求自由、个性的特点。符号消费不仅拓展了青少年的消费范围,而且由于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使青少年在消费时更加注重选择能够体现其身份地位的及符合其个性、品位的消费品,“把消费行为模式从仅有的物质模式拓展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层模式”。[5]符号消费所体现出的个性、自我等表象与青少年追求时尚、凸显自我的特征是不谋而合的,而青少年所谓的自我、个性、时尚则是由大众传媒所创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能够显示身份、地位的消费品,在流动多变的商品中,青少年犹如一叶扁舟,迷失了自我。品牌是大众传媒创造的一个神话,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品牌成了身份的象征,一个又一个大品牌被大众传媒制造出来,青少年被“品牌”所吸引,被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符号所诱惑和奴化,模糊了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界限,真实的自我迷失在时尚和潮流的符号假象之中。青少年在通过时尚符号消费来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片面追求时尚、个性化消费,甚至以反叛式的消费行为来向他人展示自我,希望通过这种时髦、前卫的符号消费达到构建自我身份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个性化符号消费只能使青少年陷入虚无状态,形成个人中心主义。过度的符号表达反而掩盖了个体的个性,消解了个体的个性。时尚、品牌的快速发展变化分裂、弱化了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青少年借助符号消费未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自我身份,反而使自我身份认同变得碎片化、物质化了。

(二)虚拟身份认同。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体》中指出,“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而且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6]网络以其虚拟性、超时空性、开放性、高度自由性、即时性、平等交互性、独立自主性等特征,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有调查显示,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青少年沉迷于网恋、网聊、网游等,这些活动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个性社会化过程。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青少年的网络虚拟身份认同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我们在舞台上就要严格依照他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进行角色扮演,而角色扮演的区域则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个人按照社会的要求与标准进行角色扮演的场所;而后台则是人们得以放松、呈现真实自我和展现自我风格的场所。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具有多重人格,在现实世界中,自我的真实思想与人格受到社会规范的控制和压抑,无处释放和宣泄,而网络则为人性中被压抑的内容提供了发泄和释放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展示自我。“网络提供了网虫自恋上演所需要的舞台,这个舞台具有带有自恋倾向的热情成迷的演员与观众,拥有发挥自恋功能的独特的舞台设置等等。”[7]网络这一舞台实质就是戈夫曼所说的“后台”,在这里,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中的任意角色。在个体身份碎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寻求自我满足的个性化手段,如青少年对个人网络空间或博客的设计,其实质就是青少年自我塑造、自我定位的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在巨大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下,网络已成为其躲避现实的手段。青少年在网络中将自己塑造成理想的身份和角色,获得虚幻的成功,在虚拟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虚拟的成功体验在个体塑造的不同的身份中得到强化。但这种塑造的理想自我与青少年的真实自我之间发生了冲突,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规范发生脱节,使青少年产生身份认同危机。“身份的多重性是自我能指与所指链断裂的一种体验,人们通过漂浮游动的能指构造了多个角色、多重身份的不对称而又自我心理投射的自我所指。”[8]网络所特有的理想化色彩和较高的自由性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同时,青少年极易沉溺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以虚拟身份自居,影响了其正常生活和发展,影响了其现实身份认同的正确建构。

(三)体貌认同。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身份认同与消费方式及消费对象联系起来,衣食住行皆成为展示身份地位的符号工具,而身体作为衣食住行的承载者,身体消费自然就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进入消费社会,身体得到解放,感官享乐主义盛行,视觉文化的流行更是将身体推向了至高的地位。在传统社会中,身体更多的是与生产联系着的,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其创造、生产的物得以实现的,在消费社会,人的身份认同则表现为其消费和拥有的物品,而身体消费则成为最为方便且显眼的身份表达方式,身体被卷入了消费主义这一新的文化领域之中,即身体刚刚挣脱生产的牢笼就跳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了。当代的青少年追求新潮,是时尚消费的引领者,但其思想尚不成熟,消费过于感性,在消费成为个体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尤其注重通过身体消费来构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青少年也越来越多地将一个人的形象、服饰等外在物视为一个人的品位、风格、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今天,穿着和社会认同并没有完全分离,并且穿着仍然是性别、阶级地位和职业身份的符号工具。”[9]大众传媒和广告不仅构建了身体消费的意义,而且是构建身体意义的途径,传媒、广告利用文字、图像等进行意义的制造,由此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帮助消费者从身体消费中寻找归属感,消费主义大肆鼓吹身体的至高地位,宣扬身体的魅力代表着幸福和一切,消解了人们对平庸现实的失望,激发人们通过身体消费来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青少年由于其特殊的身心特点,可塑性极强,因此极易受到广告媒体的蛊惑。明星、榜样引领着青少年身体消费的方向。影视中美丽帅气的明星、流行新潮的服饰、靓丽的妆容等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媒体广告中明星们的身体美标准提高了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使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焦虑,力求变成与明星、偶像相同或相似的体形、外貌。为了实现对美丽身体的追求,青少年通过减肥、护肤、化妆甚至整容等来美化自我形象,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实现自我身份地位,获得满足感。

三、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未来建构

原有社会等级制度的瓦解,消费社会的到来,这一切都为消费成为判定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奠定了基础。进入消费社会以后,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成为人们炫耀自身身份、地位、财富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消费建构个人身份认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将消费视为身份认同的惟一方式和手段,并且在消费中忽视精神的发展、注重个人的物质享受,这就必然导致其身份认同产生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是现实的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人只有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仅给人类依靠的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危机,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新的奴役。青少年在物质丰裕发展的社会中,通过消费构建自我身份认同满足的仅仅是其自然属性。在消费中,青少年丧失了主体性,其社会关系的发展也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受到物的奴役,对物的消费实现的仅仅是人的自然本质,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本质。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要实现对其自然本质的占有,更要实现其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的占有,即在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建构。在此,笔者只是指出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未来建构的理论指导原则,而对于该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青少年实现其身份认同的未来建构这一问题,权且作为笔者后继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5-66.

[2]陈露.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7.

[3]于颖.消费主义与城市青少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4]西美尔(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5]周丹.符号消费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中南大学,2011.13.

[6]方健华.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7]董海军.网络:网虫的自恋舞台[J].中国青年研究,2006,(2):22.

[8]刘燕.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07.66.

[9]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68.

猜你喜欢
身份符号时尚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跟踪导练(三)(5)
变符号
身份案(下)
环保很时尚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