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13)
区域化党建是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内各种类型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基层党建新模式。区域化党建是党组织应党建科学化和党建社会化需求对自身组织结构做出的战略性调整,对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整合和政治动员能力,发挥其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党,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也必须要推进社会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在形势发展中,传统单位制党建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化党建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基层党建领域从农村党建、国有集体企业党建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建衍生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社区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和新社会组织党建三大新兴领域。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党建资源,将处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断流动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不断提高党建活动的参与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实现功能转换,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的同时,发挥党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服务凝聚功能、文化引导功能,通过协调和服务来整合和管理社会。
传统的单位制党建相对封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会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党组织必须要在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基础上,创新党建体制机制,实现党组织领导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域化党建打破了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单位界限,以区域为界限,将原本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各自为政的相对松散的基层党组织整合为一个党建共同体,构筑起覆盖城乡的机制开放的组织架构。
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而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是党不断夯实执政根基的源头活水,而广泛遍布于人民群众中的基层党组织因其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区域化党建立足于在辖区内整合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辖区内各类型基层党组织的互助合作,通过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和共驻共建,实现了辖区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化党建通过辖区党组织的共驻共建着眼于从全局高度把握辖区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整个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使得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更加有的放矢。
相对于传统单位制党建,区域化党建模式更加有利于基层党组织融入社会,但是在实践中,受到传统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区域化党建与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依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区域化党建模式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通过区域内党组织的联动增强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党建工作被弱化,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方面受到传统党建工作思路的影响,辖区内党组织的共驻、共建、共享意识依然缺乏,工作的推进主要依靠领导重视和行政命令。另一方面,当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致力于区域联动的同时,缺少辖区内共建各方利益结合点,没有激发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生动力。
利用区域资源,突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区域高度协调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不断以群众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更新群众工作方式,以卓有成效的服务突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获得群众对党组织源源不断的认可、拥护和依赖,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点。但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面对易触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领域,习惯于以传统单位制党建的思路解决问题,区域内党建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发挥,不善于利用区域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开拓更多的人民群众利益表达途径。
根据党建社会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基层党建的工作任务较传统党建的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调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而区域化党建相对于传统的单位制党建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利益协调和文化引领等功能构建与辖区内其他党建主体的良性互动格局,整合辖区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区域内的共建各方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形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组织推进、理论梳理、典型引导和经验总结,不管是对于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还是共建单位之间互助合作平台的搭建都具有较明显的临时性和应急特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由此导致共建各方难以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合力,造成服务群众的机制缺少长效性和有效性。
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模式,必须要在突出地方党委领导核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以长效机制和创新的载体,保障服务人民群众方式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区域化党建要在突出地方党委领导核心的基础上,发挥辖区内党建单位的共驻共建优势,强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力度。
1.优化组织体系,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
按照区域化党建的要求,吸收辖区内各类型基层党组织加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和全覆盖,打破行政隶属关系,优化组织体系。
2.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联系紧密的党建联合体
通过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将辖区内全部党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党建工作联合体,成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目标一致,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联合体。
发挥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共享功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提升的态势,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突出共建单位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合力效应。
1.突出组织资源的整合、共享
稳定街道党工委—共建单位党建联席会—共建单位党建联络员的组织体系,探索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以组织优势统筹协调辖区内各类型党组织有效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2.突出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
着力以沟通协商、利益协调等形式使得党组织融入社会,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凝聚力,明确共建单位服务群众的目标和任务,主动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实现党员服务群众社会化。
3.突出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
统筹利用辖区内共建单位的文化资源,建设党员群众活动交流的平台,建设服务党员群众的平台,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于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给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带来了挑战,而区域化党建正是党应对挑战做出的积极调整。牢牢把握区域内党员群众的利益诉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构建反映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的联系服务群众体系,是区域化党建的核心内容。
1.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辖区内群众工作的保障和支撑
建立民意反馈、绩效评议、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为民服务的力度,丰富为民服务的方法,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2.充分发挥党员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倡导和支持在职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力所能及参加各种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增强党员活动的吸引力,组建各种功能型党支部,为党员搭建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
3.工作方式上倡导共建各方的多元协作,增强党组织社会管理的辐射效应
立足解决辖区内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利用区域党建条块互动、资源共享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带动共建各方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1]林尚立.从基层组织中开掘党建资源 [J].探索与争鸣,2002,(07).
[2]范新宏.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J].群众,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