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立足于对人的主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考察,强调必须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本质,是一种理性与价值相结合的探讨。马克思的《手稿》中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这与马克思《手稿》提出的文化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建设社会主义,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丰富和创新精神文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的精神,而对外来各种文化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要取长而补短。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入的认识并从中产生自信感、自豪感。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善于发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与外来的优秀文化相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文化是人的精神与思想的指南,它确立着人的价值观取向,增进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坚实的精神支柱。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多诺在批判文化商业化特征时指出:所谓“大众文化”或者“文化工业”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真正价值,并对“文化工业”的欺骗性、商业化和伪个性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其实也是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对现实忽视人的个性的批判。[3]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传递的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文化工业”扼杀掉了人的个性、人的本性,而人的全面发展则需要丰富人的个性,完善人的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从人民真正需求出发,发展能带给以人民精神价值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面对西方文化倾销和文化霸权,要坚持我国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文化消费者,应该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作为文化生产者,要坚持文化的市场化运作,考虑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文化产品进行多层次、全方面的生产。文化管理部门要进行监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构建文化园区是宣传核心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努力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很多具体的途径去实践,包括建立社区文化宣传区、校园文化宣传区等,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文化园区,丰富人民的文化精神活动,不断创新更多丰富人民生活的文化活动,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步伐。
马克思《手稿》中强调的生态自然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今天解决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着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强调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就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手稿》中虽然没有还没正式提出“生态”概念,但是马克思非常着重地强调了自然的基础性。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的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马克思在《手稿》中也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因此,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6]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类的文化教养”可以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保护自然界也就是保护人类本身,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其实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只有人不断地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合理地去改造自然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文明与科技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要继续发展必须解决环保问题,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考虑自然的承受力,考虑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当今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人类密切相关同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确证的自然,对人类有着客观的约束性,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人类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关注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逐步提升人的内涵与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我们应该用现代生态价值观高度看待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始终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终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以人为本”,必须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7]从人类改造自然的角度看,人类对自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开发了自身的潜力。只有树立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人的终极的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当代的体现;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4][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