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探究·感性体验·开放考核”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4-08-15 00:47孙炳芳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孙炳芳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科社〔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这关系到“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信仰体系一直是“纲要”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重点。

一、“纲要”课只有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是由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精彩一门课”全程示范片、“精彩教案”等多种教材资源的统称,主体是教科书即通常所说的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教材编写采取综述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章、节、目的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权威性和适用性。而这种教材体系能否被学生认可和接受,进而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即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牢固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理想及信念,这是我们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因为“教材体系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服务的。但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它本身不能自发地实现作用和功能。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来发挥。[1]”但是,如何发挥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这取决于教师能否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发展规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极端,要把历史课的“求真”与思政课的“求信”有机地结合起来,澄清现实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告别革命论、外国侵略有功论等错误思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总结历史经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及帝国主义侵略给我们带来的灾难,讲清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的不懈努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定对共产党的信心、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2]”使学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问题探究·感性体验·开放考核”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重发掘和利用河北区域红色资源,并系统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探索出了“问题探究·感性体验·开放考核”三结合的教学体系。

1.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课堂专题教学体系,加强理论探究,强化理性认知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已多次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对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比较熟悉;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面对这样的群体,如果还在按部就班地向学生灌输琐碎的历史知识,必然会引起学生尤其是文科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改变自说自话、自我欣赏的教学方法,围绕回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的教学主旨,针对学生的困惑和一些热点问题,如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什么陷于全民的包围之中、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如何对待历史和现实中的中日关系等等,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专题教学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纲要”教材的章节形式转变为专题形式,共分为十个专题,分别是:第一讲,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讲,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三讲,传统阶级对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探索;第四讲,资产阶级对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探索;第五讲,开天辟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六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七讲,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八讲,两种命运的抉择: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九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十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

这些专题的设计,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始终围绕着“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进行,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忠于教材,便于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充分发掘、利用河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的本土化及亲和力;发掘利用与本校发展相关的史实,引起学生的共鸣。

2.以现场体验为导向,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感性认知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教学理念。现场体验式社会实践教学凸显了教学情景的真实性,通过实践体验,强化感性认识,深化对理论和历史规律的理解。

在实践教学中,发掘利用丰富的区域红色资源,开展集中社会实践教学与分散式主题教育活动、暑期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现场体验式实践教学。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该校利用河北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20多年的现场体验式集中社会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实行课程化设计,制定了单独的教学计划,1个必修学分,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以丰富的红色资源增强“纲要”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这种现场体验和亲身感受,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相关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

这种集中社会实践教学与分散式主题教育活动、暑期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实践教学点、线、面的结合,有助于促进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

3.以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全过程开放考核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强化认知内化

考核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为此,要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相适应,“纲要”课采用全过程综合考核模式,分为平时考查和理论考试两部分,由原来主要注重知识考核的闭卷考试转变为以多种方式并用、全过程考查、注重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开放式考核模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学生“课上不听、课下不看、考前突击”的现象。

考试中所涉及的问题,都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例如,“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贡献,分析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掀起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大风暴,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由此,人民认识了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使人民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但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内战,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国民党宣布民主党派为非法并加以解散,使民主党派认清了蒋介石的独裁面目,丢掉了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接受了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主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测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表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一主线,结合史实,层层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广大劳动人民不断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显示其先进性、不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新希望的历史。这些综合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方法和综合能力,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认知内化。

三、构建“三结合”教学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无疑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这种能动性不仅影响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影响着教学体系从静态的准备向动态的授课转化。因此,教师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了转化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性。[3]”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主力军。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家[1],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教学研究,以人格魅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课程感染力和实效性。

2.以专题教学为主,辅助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将构造好的教学体系付诸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特长,创造性地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再度转化,此次转化的关键是方法。[4]”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以专题教学法为主,辅助参与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主题演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3.要注意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课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课讲授的基本内容相同,但课程定位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别。“纲要”课教师要始终谨记该课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四个选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要处理好“纲要”课与其它思政课的重复问题。要把握好课程特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重复,“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为其它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波澜壮阔的历史铺垫和时代背景。

[1]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2-47.

[2]李方祥,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基于教学设计的创新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2):55-59.

[3]杨建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个要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84-86.

[4]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70-73.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