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雷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2011年,潍坊学院正式合并了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当年实现了特殊教育专业从中师三年中专、五年初中起点专科到高中起点专科高师办学层次跨越;2013年,经学院组织申报、教育部批准举办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停止初中起点专科招生,同时将特殊教育学科确定为校级重点培育发展学科,国家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支持的特教综合实验大楼也正式动工兴建。三年时间,潍坊学院使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使这一潍坊师范教育传统品牌专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跨上了高等教育大舞台,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教师教育专业是培养教育岗位人才的国家重点调控学科专业,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如何促进特殊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就成为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高等教育发展首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其次,需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此,我校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在跨入高等教育行列之后务必要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创新发展,而要保证实现以上目标,则必须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上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思想。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古老职业之一,在古代中国的许多文献中,如《尸子》、《周易·系辞》以及《孟子》、《礼记》等篇目中都有教育活动的记载,但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却是现代社会科学与文明发展的成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表《关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建议》报告,首次提出要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九十年代末,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的作用之教育”,因提倡明确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而被誉为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里程碑;直到跨入本世纪的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达喀尔行动框架》中提出“加强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道德规范和职业特性”战略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走上正轨。
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所以直到新世纪才有准确定位定论,其原因就在于古今中外对教师教育活动职业性、专业性存有争议。特别是从广义上来讲,设坛讲学、开馆授徒等教的活动似乎并无严格资质要求,即使后来现代教育有了师范教育,也因师范生教育培训时间短、教师社会地位低、缺乏专业话语自主权等使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程度打了折扣。这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突破性发展,新旧世纪之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更是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来规划发展,教师职业有了资格准入制度和动态考核制度,教师教育替代了师范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使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大幅提高,执教能力显著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也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振兴教育事业发展主体基石的教师群体受到广泛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先进思想风潮,是世界教育事业、社会事业发展大势所趋。
首先,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大好历史机遇。毋庸讳言,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复杂、艰难前进的历史过程。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整个社会教育事业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处于落后地位,再加上特殊教育针对的特殊群体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施教者与受教者同样长期受社会世俗偏见影响,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均不同程度受到客观制约。到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遇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历史发展时刻。1994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自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到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历时18年时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经胡锦涛主席签署,自同年7月1日起实施。不论是残疾人教育条例、保障法还是历经1986、2006两次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都从法理意义上明确宣示规定了残疾人即特殊需要群体享受公平教育、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建成1600多所,在校就读残疾儿童41.7万余人,学校专职从业教师接近4万余人,专任教师学历本科比例达到35.5%,研究生学历也达到0.6%,有了很大突破,而且近两年师资高学历比例有进一步提升的势头,以上数据社会康复、治疗、保健机构尚不在统计之列。由此可见,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随着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特教事业会更快发展,由此而来的将是对高层次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快速需求增长。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更有条件首先实现专业化。众所周知,相比较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是以残疾人群体(盲聋弱残障等)特别是残疾少年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培养活动,因而具备其他教育形式不具备的复杂性特质。对于特殊教育教师,除了作为教师的基本基础条件,如专门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还必须掌握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运动、社会甚至艺术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对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诊断评估以及教育康复等综合、个性、精细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称职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有通行的教师资格以外,还应具有心理咨询、教育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甚至医药治疗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而这点恰恰符合一种职业实现专业化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价值首要条件。因此,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规格更明晰的专门职业,相比其他教师更有条件也更有需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也会使特殊教育教师更好的提升社会地位,使特殊教育事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特殊教育事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必须看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尚有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曲折,特殊教育群体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虽然荣誉高尚、职业光荣,但毕竟不是教师队伍主流主体,其职业吸引力尚待提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本身起点不高、专业性不强。中国较早专门从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师范学校只有南京特师、营口特师和昌乐特师三所,且基本是中等师范,属师范教育的基础层次,直到本世纪初,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才走上高水平、高层次发展轨道,有了高师、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的立交桥式师资建设模式。所以说,我国特教师资队伍建设规格长时期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在当前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大多教师并不是特教本专业培养的专门师资,而是出于工作需要转行到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来从事教学工作,有的甚至还不是师范专业的。不少教师专业学科知识单一、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教学思想保守传统,更谈不上具备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诸多附加专业条件如医学康复等技能知识。
因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从业者——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本身专业化发展思想首先需加强,需尽早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刚刚从中师基础发展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师范专业,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痕迹。传统中师人才培养有很多优点和特色,但也有许多羁绊和束缚妨碍了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发展蜕变进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首先要求知识的专业化、综合化,必须走医教结合的专业化发展路子;其次,师资培养要考虑到其职业的实用性,要使“全过程”实践彻底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的浅尝辄止,走过去其他专业师范生培养和实习实践老路子,培养不出专业化特点鲜明的优秀特教师资。
由于特殊教育高等专科和本科专业举办时间短、专业影响力小、职业吸引力弱,造成生源结构不合理现状。据调查,2013年我校新招收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中,第一志愿填报特殊教育专业被录取的只占10%左右,绝大多数学生是被动调剂到该专业的,有的甚至连教师教育专业都没选择。这些学生对教师教育没有学习意愿,对特殊教育专业更是没有一点基础认识,只不过考虑到不想放弃本科教育资格才勉强来校报到,专业学习在开学伊始就遇到较大困难,一部分学生开始考虑调专业和辅修第二专业。在此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思想,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专业化发展思想的特殊教育教师,困难可想而知。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日益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都有了很大提高变化,甚至有专门的经济专项资金补贴,但是社会大环境对特殊教育的偏见和世俗认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部分的特教学校、特教康复机构规模偏小,设施一般,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欠缺,特教事业发展时常遇到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等等,都会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
师范院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没有一支首先专业化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学校要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进修学习制定专门方案,并组织专业化方向、针对性突出的业务培训,使教师加快完成从中师到高等教育教师的转型,尽快具备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基本业务规格。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思想牢固、专业化特色鲜明、专业化知识结构合理,才能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发展基础坚固、质量合格,教育运转才能成功有效。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日常教学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地实践、反思和学习,更需要终身持续接受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在培训学习中重点加强个别化教育、康复医疗技能、艺术影响治疗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改变技术等知识能力的学习提高,特别注重提高特教教师对辅助教学实践设施设备的使用能力,使其专业化教育教学活动特色更加鲜明。
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应重视从源头上提高特教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在培养阶段即职前教育培养阶段就要努力实现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完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培养学科知识单一、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式特教师资,而要实现专业化发展要求的全科教育。同时,推进课程改革,实行课程的分层和分流,要根据特殊教育障碍类型制定更为细化的专业课程,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另外,课程内容上要以实用性为前提原则,必须加快实施“全过程”实践教学改革步伐,以案例教学为基础,以全过程实践为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突出职业性,强化专业化发展思想意识。
不论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还是特教学校、特教机构从业人员,还有正在学校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特教队伍整体应有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在走专业化发展的认识问题上需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共同提高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发挥公平教育职责作用,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目标,赢得社会的敬重、尊重。有了团队意识、团队行动和团队业绩,社会环境会逐步改善,各地各级政府也会更加关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特殊教育师资更有条件首先实现业化发展之路。在强调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应忽视特殊教育师资的源头之水——那些正在实施特殊教育的施教者和接受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在校学生,只有从他们做起,强化专业化发展思想意识,全面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思想牢固、职业意识强的专业化特点明显的特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实现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目标。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N].经济日报,2007-05-28.
[2]庞文,尹海洁.论残疾人的教育公正[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3]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4]申翔.高度完善的日本特殊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